《前锋报》对研究1942年河南大灾荒的史料价值

2021-09-10 07:22孟宛茹
今古文创 2021年22期
关键词:饥荒前锋河南

【摘要】 《前锋报》是抗日战争时期河南地区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该报纸时刻关注着国事民生,及时进行报道评论,其新闻报道具有真实性、揭露性、全面性的特点,深受读者的喜爱。尤其是1942-1943年河南大灾荒时期,《前锋报》不畏惧各种势力,对受灾严重地区进行了深入地考察,全面、系统地跟踪报道,为钩沉历史,探究河南大灾荒的真相提供了真实的史料记载。这对研究1942年河南大灾荒提供了史料来源,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前锋报》;1942;河南大灾荒 ;史料价值

【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2-0051-02

一、引言

1942-1943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河南省地处中日对抗的前线,与外界交通不便,中央政府获取灾荒的情况较晚,加上地方官员的贪腐腐败、救灾不力等诸多因素,虽然之后国民政府也采取了多种紧急救灾的措施,如及时发放救灾资金、兴办粥厂、减少实收粮食等,但是效果有限[1],河南的灾情还在持续扩大,流民四起,爆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中原饥荒,波及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安徽、湖北等地区,这场灾荒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中原大灾荒期间,灾民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不仅面临着食物稀缺的困境,还身处动荡的社会环境,让当时受战争影响、吃不饱的人民更是雪上加霜。

《前锋报》是抗日战争期间河南比较具有地方特色的报纸之一,其创刊人是河南著名的民主人士李静之。它于民国三十一年1月1日开始创刊,至民国三十六年11月17日被迫停办,共走过五个春秋,是抗日战争时期具有较大影响的民营报纸之一。该报的办报宗旨是“仗义执言,为民前锋”。《前锋报》时刻关注国事,真实反映民生,尤其是对于1942年河南省的大灾荒事件进行了真实、全面地跟踪报道,对于现代学者研究历史、还原当时的历史真相,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二、《前锋报》敢于发声,为研究河南大灾荒提供一手资料

1942-1943年,中华大地发生了一场令人十分痛心的大灾荒,这次灾荒持续时间长,覆盖地区广,尤其是对河南等中原地区造成了严重的伤害,饿死者近三分之一的人口,逃荒到外省的人有当时的一半,河南省人几乎全省皆成灾民。如此大的灾害却几乎没有任何报道,这是什么原因呢?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当时统治者的恶意隐瞒和腐败。“河南省的粮食收获还好”,这是河南省当时的省委主席李培基于1942年7月21日给重庆中央政府的电文。从中可以看出,河南的当局人员并没有把当时灾荒的真实情况报告给中央的工作人员。虽然也有一些军方高层向蒋介石报过灾荒的情况,但是军政口径不一,致使中央难以判断,所以决定仍向河南征收380万石粮食。随后河南省赈济会为了陈述清楚这一事实,便派杨一峰、刘庄甫、任兆鲁等三名代表前往重庆报告当时的灾荒情况,但是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认为此消息会“挫伤战士们战斗的士气,影响抗日战争”,“不利于国家战局”,便对河南省地区的灾荒情况进行严密封锁,仍然决定征粮280万石。[2]并且在收粮时,县乡政府丝毫不体恤民情,逼着民众交田赋、纳军饷,搞得饿殍载道,人民苦不堪言。

《前锋报》作为河南南阳正在经历大灾荒的一家地方性报纸,丝毫不畏惧当权者,勇敢地将当时那些惨不忍睹的情景如实地报道出来,并在报纸的“社论栏”明确地指出这场灾难不仅仅是单独的自然灾害造成的,而是人为地助长了天灾,把矛头直接指向当时的河南省主席李培基,谴责他不为人民请命、为了保住官职而刻意隐瞒灾情。不仅如此,在1943年4月至5月,《前锋报》还专门开辟了“本报灾区通讯”专栏,派记者李蕤先生深入灾情严重的地区,进行实地采访,写成了数十篇灾区通讯,非常真实地报道了那场惨绝人寰的灾难,记录下这一几乎就要被粉饰和篡改的历史,为后来学者研究1942年河南大灾荒提供了丰富的一手资料。

三、《前锋报》真实报道,为研究河南大灾荒提供丰富史料

1942年,河南连遭旱、涝、蝗等多种自然灾害,全省出现了漫天黄沙无食物,遍地荒凉草根没的景象。没有食物导致大量的人民被迫离开家乡,饿死的人更是不在少数。据不完全统计,全省111个县,沒有一个县不受到灾害影响的,在饥荒期间,河南饿死了近三分之一的人,并且还使河南过半的人民逃到其他省份避难。这次大灾荒不仅仅是对于河南省,在整个民国历史上乃至人类历史上,都是巨大的悲剧。

1942年所发生的大灾荒给当时的人带来了非常痛苦的记忆,在这么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面,当时的政府不仅没有采取任何有利于民生的措施,而且还对消息进行了封锁,媒体竟然也在这一时刻选择了“集体失声”。虽然美国的记者白修德也曾在《泰晤士报》上发表了《十万火急大逃亡》的灾荒报道,但并没有引起人们过多的关注,更没能引起当时政府的注意。没过多久之后,白修德便被美国政府匆匆忙忙地召回了。而当时的《前锋报》对河南大饥荒的关注和报道整整持续了两年多的时间,为此开辟了四十多个专题。

《前锋报》作为受灾地区的报纸,它可以更方便、更直接、更全面地掌握此次灾荒的具体情况。不仅如此,《前锋报》也不负重托向后人真实、全面地展示了河南大饥荒发生时的悲凉景象,为后人还原了历史的真相。对于河南大饥荒,只有《前锋报》一家报纸敢于披露事实。比如在灾荒刚刚到来的时候,《前锋报》便开始对人民进行呼吁,希望可以多多关心灾情:“亲爱的读者:你们必须密切地关注这件正在发生的事情,并且要努力地去改变它,便是:河南一百一十县的三千万人口,十分之九在饥寒交迫中,正在大批的死亡,继续不断的死亡着。”[3] “所以我希望那些吃饱穿暖的人,不要忽视这些血淋淋的现实,轻轻地便说‘过甚其词’的话。” [4]而意识到政府人员开始不作为时,《前锋报》这样评论:“当权者,不知民众之疾苦,仍为征粮有功歌舞升平。”[5]而李蕤先生深入灾情严重地区,看到了这样惨不忍睹的情景:“在黄泛区,野犬吃人吃得两眼通红,有许多将要死亡但是还能蠕动的人都被野狗吃掉了。在郑州市,成群结队的乞丐挖掘并吃食死尸;郑州的一名幼女香菊被其亲生父母煮食。”[6]《前锋报》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报道,让后人客观真实地了解到河南大饥荒是如何发生的、其当年的惨烈程度,并且呼吁人民对这件事关注、批评政府的不作为等等,向后人还原了当时河南大灾荒的真实场景,为后人研究河南大饥荒史留下了珍贵的资料,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

四、《前锋报》全面关注,为研究河南大灾荒提供新视角

1942-1944年,河南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不仅是由于连年灾害的影响,而且也是多年战争、统治者的腐败、矛盾等造成的。单纯的事件描述往往难以还原具体的历史场景。《前锋报》在报道河南饥荒情况的同时,也不忘在战争年代自己的使命,加紧对团结抗战的宣传。

1942年,南阳地区的革命斗争进入前所未有的困难时期。此时河南已经沦为国统区,国民党把持政局,并且当时的政策正在慢慢地转变——把矛头由日本开始错误的转向共产党。[7]在抗日战争后期,国共矛盾逐渐显露出来,国民党的特务组织经常逮捕和迫害共产党以及进步人士。在灾荒加上人祸的形势下,《前锋报》不畏权势,积极展开团结抗日的宣传。在对“中央社”专栏通讯的选材中,《前锋报》多选取鼓舞人心的、积极的消息进行报道;在社评中,李静之社长更是为民众坚定信念,多加宣传抗日戰争一定会胜利,给人民带来很大的鼓舞,也增加了人民战胜饥荒和战争的信心。《前锋报》社论不仅呼吁社会关注当时的灾情和战况,还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救灾措施。作为地处豫西南盆地的民营小报,虽然影响力相对较小,但其真实的报道和呼吁仍触动着当局的良知。为后人研究1942-1944年灾荒、战争、人民心理以及新闻报道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视野。[8]

五、结语

总而言之,《前锋报》是当时为数不多的持续报道“河南大灾荒”的报纸,是研究“1942年河南大灾荒”重要的历史资料。“河南大灾荒”期间,《前锋报》以客观、公平、公正的态度,对该事件进行了真实、系统、全面地报道,充分发挥其舆论先导的作用。应该说,《前锋报》作为受灾地区的报纸,它不畏强权,勇敢地揭露和报道,为研究1942年河南大灾荒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提供了新的视野,为还原历史真相,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苏新留.民国时期河南水旱灾害与乡村社会[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4.

[2]李鹏飞.南阳《前锋报》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顾旭娥.朗朗乾坤无食觅 饿殍遍野为那般——1942~1943年河南灾荒原因探析[J].中州今古,2004,(Z1).

[4]李蕤.风砂七十里[N].前锋报,1943-4-10(01).

[5]李蕤.无尽长的死亡线——一九四二年豫灾剪影[J].河南文史资,1985,(13).

[6]李蕤.灾象已成 迅谋救灾[N].前锋报,1942-07-24(01).

[7]宋致新.1942:河南大饥荒(增订本)[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

[8]苏新留.《前锋报》对1942年河南旱灾的关注[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7,(06).

作者简介:

孟宛茹,女,安徽亳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猜你喜欢
饥荒前锋河南
大相中原
Jokes Today
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前锋小学作品集
饥荒是你造成的
篮球的由来
游戏救国
河南广电设立河南广播电视台
74年前的河南大饥荒
完形填空分级演练
《时代青年》(原《河南青年》)创刊60周年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