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2021-09-10 09:13陈诺
科技研究 2021年7期
关键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

陈诺

摘要:本文将从传统文化内容的角度,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印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现与世代价值。本文研究意义在于能够通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挖掘,将传统文化作为理念传播的载体,使其他国家和民族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了解,推进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知,从而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践行。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引言

“人类命运共同体” 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和最新的理论成果。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各国家、各区域及各组织之间的联系也从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延伸至生态、社会、安全、等领域。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各区域之间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在新形势下,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把“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为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的重要国际战略部署提了出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的重要法宝,同时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充分的思想养料与价值源泉。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源,有助于进一步把握和理解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但是在继承的过程中要分析其继承内容、原则以及形式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现代化的手段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造新性发展,推动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仍然可以发挥重要的时代价值。

二、基于传统文化内容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创造性转化,是指根据不同时代的发展特点,对具有时代意义的传统文化进行革新,通过赋予传承形式和内容上的时代化含义和价值、现代化的表达方式以及传统文化新的内涵。传统文化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精神营养,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同时继承了时代特征,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一)传统文化内容的创造性转化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处于当代意识形态主流地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治国理政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价值导向作用,在文化传承的内容上选择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如“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等优秀文化价值观,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它与传统文化在适应主流意识形态上是分不开的。这也要求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将其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最终实现其时代化和现代化的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呼应了传统文化在选择过程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南针,丰富的普世价值就蕴含其中。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解释价值的意义。例如:国家层面的富强的价值观包含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观念;社会层面的平等价值观蕴含着“列德尚同,爱无等差”思想;除了个人层面的爱国价值观外,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和“上善若水,仁者爱人”的思想。

(二)傳统文化内容的创新性发展

“和衷共济”的安全观。随着当前国际格局的多极化,安全已经不仅仅是军事对抗,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以及网络空间安全问题。由于威胁安全的因素日益多元化、复杂化,任何一个国家均不可能独善其身,也无法仅依靠单边力量或少数几个国家的力量应对各种挑战。世界各国合作日益密切,利益交织日益增多,在共同安全面前,全人类休戚与共。“和衷共济”应对国际安全威胁,各国有必要共享自身的发展经验。我们主张建设和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倡导各国都应遵守尊重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干涉内政和其他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无论规模大小、实力强弱,各个主权国家都有权平等地参与区域安全事务,通过对话协商和互利合作解决世界安全问题,建立一个平等相待、互相保护、共享和分享、安全的命运共同体。

“协和万邦”的政治观。为建立持久和平的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必要在不对抗和不结盟的国家之间建立伙伴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权力只追求霸权的说法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基因来实施这样的行动。”中华民族从未提倡过战争,但也从不担心战争。自2018年起,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温,面对美国政府的非难,我们一向有诚意,也有行动。中方积极参与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的同时也一再表示中国的大门不会关上。中国在外交政策中,坚持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和谐友好发展。老子认为兵器属于不详之物,因而,建设持久和平世界,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关切。墨子建立持久和平世界的思想基础是“兼爱”,而世界上的战争源于热爱自己的国家,而非他国。因此,他们袭击了外国,使自己国家受益,认为世界上的混乱无关紧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谐相处、相互尊重、合作互利。我们在和平崛起的同时,要让中国的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国家与地区的人民,从而可以激励人们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彼此相爱”。从中华传统“和”文化中汲取“协和万邦”的治国理念,推动不同国家在国际交往中实现双赢、多赢以及共赢。

“天下公欲”的利益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倡全人类在价值共识中的真正价值。在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中,所有国家的人民都形成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和谐、合作、共赢、和平、发展”作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原则,它与儒家“大同世界”理念和“天下公欲”密切相关,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因此,国际社会应共同努力,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和而不同”的文化观。中国文化倡导和谐共生、“和谐共存”的方式。在西周时期,史博的思想就像真实的生物一样,强调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和解,实现和谐与繁荣。同时尊重彼此的差异性,反对追求统一划齐。例如,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是推动交流的过程,总体上保持和谐友好,但不要在具体问题上追求分歧与差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需要吸收各种优秀文化。人类命运共同体要保护文化多样性,正确的学习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从而适应当今世界的发展。

“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引用了《荀子·天论》,“一切都有自己的生命”。众所周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才能,中华传统文化内容中一直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对自然的尊重。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引发的问题,它已成为全球关注的话题,也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科技水平差距较大,对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政策和做法也存在分歧。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离不开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人与自然相统一”。中国对于解决全球生态问题的积极态度和创新性思维,体现出要想应对全人类面临的气候变化问题,要有共同体理念。为了应对全球气候问题,人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适应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的精神。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衷共济”的安全观。随着当前国际格局的多极化,安全已经不仅仅是军事对抗,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以及网络空间安全问题。由于威胁安全的因素日益多元化、复杂化,任何一个国家均不可能独善其身,也无法仅依靠单边力量或少数几个国家的力量应对各种挑战。世界各国合作日益密切,利益交织日益增多,在共同安全面前,全人类休戚与共。“和衷共济”应对国际安全威胁,各国有必要共享自身的发展经验。我们主张建设和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倡导各国都应遵守尊重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干涉内政和其他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无论规模大小、实力强弱,各个主权国家都有权平等地参与区域安全事务,通过对话协商和互利合作解决世界安全问题,建立一个平等相待、互相保护、共享和分享、安全的命运共同体。

三、结语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在全球视域下,面对人类发展困境所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以及中国智慧的方案。本文通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基于传统文化内容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讨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挖掘以及发展,深刻的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核心价值观中所蕴含着的思想和价值的内容完全一样,它从中华民族的价值导向上升到世界范围。文化的适用对象及范围扩大,在继承内容的基础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承接,让我们真正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的现代意义。“

参考文献:

[1]杜维明.儒家思想新论—创造性转换的自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2]李海晶.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研究[D].南昌大学,2016.

[3]马传谊.“天人合一”思想的三维解读、影响及现代价值:以思维方式为视角[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172.

[4]王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综述.学理论[J].2015(10).

[5]习近平.习近平用典[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1).

西南政法大學 400000

猜你喜欢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刍论
从《小小冠军梦》看传统爱国主义在儿童舞中的创造性转化
传承·扬弃·创新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社会转型期中国传统诚信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接续与超越中国新闻法制传统的路径选择
“源原之辨”与传统的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