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昌雄
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2021年度课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途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XSP21YBC282)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是我国宝贵的财富和遗产,其价值涵盖甚广,可以教育和陶冶个人,也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巩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在世界文化的交流和互鉴上,能彰显出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价值。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多重;价值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洞察中国与世界发展大势,先后数十次在国内、国际场合发表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全面阐释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深远意义、思想意蕴与现实策略,系统的建构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传统文化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其当代价值既饱含着深沉的个体性和崇高的民族性,也体现着宏阔的世界性。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个人的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个人的价值,是指它对每一个中国人所能发挥的教育功能。其对个体的教育价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基石,即作为一种文化样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一个人的学习成长方面的重要价值;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艺术形式的历史学、诗学、伦理学、哲学等方面,可以发挥特殊的文化教育功能。
从文化的内涵上讲,《易经·彖辞》中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文化”意旨,包含“文治教化”、“文以化人”之意。作为本民族全体人民长期积累的相对稳定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性、人格模式及社会规范的综合体,文化一贯以来发挥着规范人民现实行为、整合本民族群际关系、引领人们思想行为的重要作用。因此,文化总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文化本身还具有“春风化雨”般的化育作用,能够在人们共同的生活与工作中,涂抹上底色基本相同的审美观、价值观、是非观和善恶观,引领社会群体实现共同目标的价值取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以和为贵”的社会观、“修齐治平”的人生观、“义以为上”的价值观,都蕴藏着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诸多积极因子。走近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身感受传统文化“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潜移默化”的教育实效,这些都是我们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个体价值的关键和基础。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民族、国家的价值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民族的价值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体现着本民族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也蕴藏着本民族的长期积累的生命力与凝聚力。“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文化的主体是长期生活的民族共同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塑造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提振中华民族精神方面世世代代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从两方面深刻认识我们民族性格的核心内涵:一是《易经》中乾卦和坤卦包含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品质;二是儒家道家中所蕴含的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胸怀。正是基于这两大民族性格,华夏民族才能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不断发展壮大。
毋庸置疑,民族性格是一个民族在共同生产生活的基础上,在历史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思想品质,而从诸多民族性格中不断提炼出来的核心思想与价值观念就是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们各民族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母体和根基,中华民族精神正是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在中华5000年文明史上,我们这个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孝亲朴实、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一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中华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和精神气质的总和,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国家的价值
有利于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上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上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个体层面上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这些内容是在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孕育形成的,积淀着整个民族最深层次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追求,它们与中华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道德规范有着高度的内在契合性。在这一意义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真正被人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的大力继承和发扬。通过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道德精髓来巩固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项灵魂聚气强基固本战略工程的基础性工作。
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制度安排的总和,国家治理能力则是在运用国家制度来有效管理社会事务的执行能力,二者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这个目标的顺利实现,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底蕴的支撑。一方面,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土壤之中,它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适应;另一方面,坚持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与提高执政党和政府执行能力的重要途径。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中形成的风俗习惯,传统美德等资源。有益于整合社会意识、协调利益关系,从而有效维护和巩固社会秩序。总之,立足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当代功效,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有利于更好地堅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客观实际及历史文化传统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实现了道路、理论和制度三种形态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但它更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深深地打上了中华文化的烙印。可以说,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丰富和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和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认自己的历史文化根基,脱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丧失生机和活力。因此,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和发展壮大营养,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内在要求。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世界的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固然有其自身的渊源和优势,蕴含着深刻的个体价值和民族价值。与此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互鉴,不断彰显其世界价值。习近平指出:“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更加包容的心态,更加宽阔的视角,大力开展中外文化交流,在学习互鉴中,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在与世界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才能凸显出我们的民族特色,并使我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愈益繁荣起来。
习近平在墨西哥国会参议院演讲时提出,“中拉要加强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不仅‘各美其美’,而且‘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成为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相互促进的典范。”不同文化要互相包容,和谐共生,“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据其对新环境的适应力,决定取舍。其次是理解所接触的文化,取其精华,吸收融会。各种文化都实现了自觉之后,这个文化多元的世界才有条件在相互接触中、自主的相互融合中,出现一个具有共同认可前提的基本秩序,形成一套各种文化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同守则”。以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为起始点,寻求各民族文化的交汇点,正所谓“和而不同”。崇尚和谐、维护和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重要品格,中华文化所倡导的协和万邦,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思想理念都是确保不同国家之间友好关系的基本准则。
参考文献:
[1] 李申申等.传承的使命: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王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基 [J].山东社会科学,2018(02).
[3]岳宗德.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探析 [J] . 思想教育研究,2016(01).
[4] 贾素宁,张丽丽.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启蕴[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03).
[5] 杨晓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J]. 中国文化报,2021(04).
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