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野下中国文化在东盟的传播研究

2021-09-10 04:57林雨晴袁方明臧雨
传播与版权 2021年7期

林雨晴 袁方明 臧雨

[摘要]广西与东盟国家文化交流频繁,是实现“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重要节点。刘三姐文化作为八桂文化的典型代表,其在东南亚传播过程中取得不小的成就,新时代“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给刘三姐文化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其也受到文化断层、传播渠道单一、传播动力不足等因素制约。文章以刘三姐文化共通性为切入点,阐述其打造本土化和国际化相结合的IP形象,运用新媒体传播等实践策略,推动刘三姐文化精品“走出去”,旨在增强国家软实力,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关键词] “一带一路”;刘三姐文化;东盟传播;文化共通性

刘三姐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家喻户晓的人物,有关刘三姐的传说绵延千年,经久不衰。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末,刘三姐被搬上荧幕,并随着电影《刘三姐》的海外传播,海外迅速掀起了一阵“刘三姐”热。进入21世纪,广西作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有机衔接“一带一路”的重要门户的作用日益凸显,广西对外地域形象的推广刻不容缓。

而刘三姐文化传播是广西对外地域形象推广的重要一环。文章将跨文化传播理论应用于刘三姐文化在东盟的传播研究,通过文献收集和案例分析,结合跨学科研究等方法,对刘三姐文化在东盟的传播历史及现状、不足进行探讨,从而为刘三姐文化的传播提供参考,助力广西对外地域形象的推广。

一、刘三姐文化的价值

刘三姐文化是广西极具特色的传统民族文化,其是以刘三姐歌谣为主要特色,以刘三姐为主要人物形象及其相关人文、自然景象的文化形态[1]。刘三姐文化具有文化再生、歌谣教化以及文化品牌效应等价值。

(一)文化再生价值

刘三姐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家喻户晓的人物,被誉为“歌仙”。有关刘三姐的传说和民间故事主要流传于两广地区,且说法种类众多,而各种传说的差异赋予了刘三姐形象的多义性和歧义性。刘三姐形象为艺术创作积累了大量的原型和素材,其在近现代的影视、小说、舞蹈、戏剧中都有所体现。清末文人笔下,刘三姐被塑造为从小就天赋异禀、聪明过人的“神童”形象。这种记载最早见于明末清初广东诗人屈大均的笔记《广东新语》:“年十二,淹通经史,善为歌。……三妹解音律,游戏得道。”[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刘三姐形象与彩调剧相结合,初步以可观、可感的形象登上戏剧舞台,而20世纪60年代以桂林山水风光为背景的电影《刘三姐》借助大众传媒实现了真正意义上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并为日后歌舞剧《刘三姐》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近些年来,电影《寻找刘三姐》、电视连续剧《刘三姐》系列影片以及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等作品都在不断地为刘三姐文化增添新的时代内容,尤其是彩调剧《新刘三姐》将刘三姐塑造为脱贫攻坚的农家女形象。总体来看,“歌仙”形象是刘三姐形象的原型,以歌抗争是刘三姐发展的内核和动力,象征符号化是刘三姐文化演变的路径,刘三姐文化始终发挥极强的审美再创造价值。

(二)歌谣教化功能

刘三姐文化中最具民族性和地域性的成分就是歌谣,其歌谣旋律优美、形式多样,歌谣内容蕴含祖祖辈辈对生活的独特認知和感悟。从自然景观到农工技艺,从婚丧嫁娶到行为规范,或抒情,或叙事,或咏物,吟唱着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成为家庭道德教育、情感教化的读本和资源[3]。

经典山歌曲目如《世上哪有藤缠树》中的歌词“连就连哎,我们结交定百年哪,哪个九十七岁死啊,奈何桥上等三年……”,以藤缠树独特的视角表达了男女坚定的爱情信念,具有普世价值。《只有山歌敬亲人》歌词中“多谢了,多谢四方众乡亲,我今没有好茶饭,只有山歌敬亲人……”唱出了壮乡人民的好客热情,极易引起精神共鸣。《歌圩问答》中“(男独)哎!什么结果抱娘劲咧?(男齐)嗨了了罗,(男独)什么结果一条心了?(男齐)嗨了了罗,(男独)什么结果抱梳子哎?什么结果披鱼鳞咧?”以男女问答的方式展现了广西独特的地域风情,蕴含壮乡人民独特的文化基因。

通过歌谣传唱的方式,刘三姐山歌中真挚的情感得以流露,其对真、善、美价值理念的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来,刘三姐山歌的英译研究开始大量出现,山歌正在与国际接轨。

(三)文化品牌效应

“刘三姐”作为广西经典的地域文化符号,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文化产业,诞生了不少文化精品。广西“三月三”民歌节借刘三姐文化品牌举行每年一次的国际性民歌表演活动,使“刘三姐”的民歌文化蜚声海外[4]。由张艺谋为总导演策划的大型山水实景剧演出《印象·刘三姐》于2014年3月正式公演。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印象·刘三姐》累计观看人数已经达到了1611万,累计场次达到5860场;仅2017年全年共接待160余万人次,票房总收入2.1亿元,净利润近1亿元,强有力地拉动了阳朔旅游产业和周边产业的发展[5]。以“刘三姐”命名的“刘三姐”牌香烟、“刘三姐”牌蚕丝被等产品也层出不穷,从刘三姐的文化品牌效应来看,广西加强刘三姐文化品牌建设,对内传承民族文化、对外人文交流都具有极大的价值。

二、刘三姐文化在东盟传播的基本情况

刘三姐文化在东盟的传播大致有以下几个关键时期。

一是早期电影《刘三姐》在东南亚地区的热映。刘三姐文化在东南亚传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其以电影《刘三姐》在香港地区的热播为起点,后经香港南方影业公司引进到东南亚地区。在新加坡,《刘三姐》曾经创造了连续两次各上120天的电影放映记录,马来西亚还将这部影片评为世界十部最佳影片之一[6]。影片还在曼谷上映之时,泰国内地的影院就频频推荐,甚至影片插曲的录音带也异常畅销[7]。

二是歌舞剧《刘三姐》的走访演出。20世纪80年代初,歌舞剧《刘三姐》到东南亚演出,掀起了一阵“刘三姐”热。2004年,新编大型彩调歌舞剧《刘三姐》隆重推出,其再次走上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盟国家的土地,受到当地观众喜爱。2016年,由广西戏剧院主办的为期两期的“刘三姐”走东盟活动先后在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和地区交流演出,进一步推动了刘三姐文化的国际化进程[8]。

三是以广西与东盟文化节、文化交流年为契机的刘三姐文化曲目。“2013泰国·中国广西文化年—美丽广西”的活动中,活动现场演出了刘三姐山歌文化中的经典曲目,尤其是开展了具有刘三姐文化特色的活动,如“对歌”“抛绣球”等,极大维度地展现了刘三姐山歌文化的内涵[9]。

总的来说,刘三姐电影前期在香港地区的热映起到重要的跳板作用,由此,刘三姐文化借助大众传媒得以广泛传播,后期以国家文化战略层面的支持与引导为主,具有较强的公益性质。

(一)刘三姐文化在东盟传播的优势

1.“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提供了历史机遇

“一带一路”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同时提出了“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简称“五通”)的建设路径,其中,“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10]。文化传播与交流合作是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的基础[11]。广西作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有机衔接“一带一路”的重要门户,文化交流显得更为重要。在此背景下,广西应积极抓住“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历史机遇,推动刘三姐文化真正“走出去”。

2.山歌搭建民心相通的桥梁

刘三姐山歌早已深入东南亚人民的心中,成为搭建东盟各国情感交流的桥梁[12]。由于广西与东南亚国家山水相连,同属稻作文化,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饮食习俗有很多相似之处,东南亚人民对刘三姐劳动山歌中所反映的劳作情景和生活情感是有“共鸣”的[13],而刘三姐山歌中的爱情山歌表达了人类的情感追求,成为刘三姐山歌中传唱度最高、长盛不衰的经典歌谣。

在刘三姐山歌对东盟的传播交流中,其也主要以电影《刘三姐》改编后的爱情山歌为主。2012年,新加坡庆祝中国农历新年活动“春到河畔”邀请广西作为主宾。在开幕式上,广西歌舞剧院再现电影《刘三姐》歌曲的表演,吸引大量观众前来观看。2013年,广西组成“文化中国,四海同春”演出团赴东盟国家开展慰侨演出,分别在柬埔寨首都金边钻石岛大剧院、老挝首都万象国家文化宫、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市圆形剧场演出,演出节目再现男女声对唱《刘三姐》选段《藤缠树》[14],同样受到观众热烈欢迎。

3.刘三姐文化品牌已初具国际规模

经过数十年的不断发展,刘三姐文化品牌在国际上已享有一定的知名度。2008年6月,刘三姐艺术团应邀访美进行文化交流及演出,创造了5个城市演出7场的纪录。部分相关人员认为广西刘三姐艺术团已经具备到百老汇演出的实力,在合适的时候,会继续加强联系和运作,帮助艺术团在美国进行更多的文化交流和商业演出[15]。

《印象·刘三姐》从一开始就定位于国际一流艺术水准,面向全球化的演出市场,希望获得国际中高层次观众广泛青睐,正是依托了国际一流演艺的综合实力,才使中国的民族文化精品获得了国内外观众的广泛认同[16]。东盟国家同样认识到了其文化品牌的价值,将《印象·刘三姐》的部分元素或創意“移植”到东盟的一些景点中,如中越两国企业家、艺术家联合开发的《会安记忆》等实景演出项目系列,就“移植”张艺谋导演的《印象·刘三姐》创意,其国际化品牌效应愈发显现,影响力也逐步扩大[17]。

(二)刘三姐文化在东盟传播的局限性

1.传播渠道单一,以国家层面的推广为主,民间渠道尚未被完全打开

目前,刘三姐文化在东盟的传播以公益性质的大型歌舞剧表演为主,民间力量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纵观他国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如日本动漫文化,庞大的动漫爱好者群体以人传人的方式使得动漫作品快速传播。如何拓展刘三姐文化传播的民间渠道,是值得相关人员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2.刘三姐文化受众面临断层危机

刘三姐文化在海外传播的过程中,华侨华人始终发挥重要的纽带作用,但随着老一代观影群体的老去,新一代刘三姐文化记忆群体尚未成长起来,有关刘三姐文化的“想象共同体”难以为继,文化传播面临断层危机。

3.刘三姐文化精品资源建设力度不够,创新度不足

刘三姐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有关刘三姐的歌舞、戏剧、电影、电视剧、动漫、连环画等产品种类齐全,尤其是近些年来,以老电影中刘三姐为原型设计的卡通人物形象也层出不穷,但是刘三姐文化的精品屈指可数、刘三姐形象创新度不足等问题成为刘三姐文化对东盟传播的阻碍。

三、刘三姐文化在东盟传播的实践策略

邱玉红指出,要针对东盟国家民众的文化心理、文化期待以及文化需求,充分发掘、激活、整理、整合广西的民族文化资源,打造具有针对性的外向型文化产品输出东盟各国[18]。基于此,文章提出刘三姐文化在东盟传播的实践策略。

(一)挖掘刘三姐文化资源的价值,打造刘三姐本土化和国际化相结合的IP形象

历代传说与文艺作品对刘三姐形象进行了多次重构,使得刘三姐形象模糊化和边缘化。笔者经过分析认为,“歌仙”是刘三姐最具本土化的特征;爱情是刘三姐具有情感共鸣的成分。其具体实践策略如下。一是将刘三姐“骑鱼上天”“化石成仙”等传说改编为童话故事,并译制成东盟不同国家语言版本,以童话书、绘本、有声电子读物等形式作为睡前读物面向东盟儿童传播。二是绘制刘三姐可爱卡通动漫形象,制作以刘三姐为题材的动漫产品和3D电影精品,打造刘三姐形象的周边产品,形成刘三姐形象全产业链。三是东盟国家的中小学汉语教学过程,有意识地融入有关刘三姐的教学素材、课堂游戏、文化体验活动等,如选取经典山歌,将其改编成易于儿童传唱的欢快简短的歌谣形式。例如,2019年11月,广西大学国际学院主办了在桂留学生中华文化体验营活动,吸引了广西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南宁师范大学、广西财经学院、广西华侨学校6所学校2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参与。在这个项目中,学生们积极参与“刘三姐唱山歌”项目,外国学生对当地民族文化、中华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二)发掘刘三姐山歌文化的精髓,以与东盟国家山歌文化共通作为切入点,创作精品山歌曲目

广西与东盟国家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并且形成了与东盟国家类型相同,但又形态各异的山歌文化。如越南官贺民歌,因为旋律优美、情丝缠绵、曲调活泼而流传至今,其在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9]。长期、广泛流传于东南亚各国并深受群众喜爱的马来班顿民歌,除了可以用印度尼西亚语、马来语吟唱,还可以用整个努山达拉地区的部落群体的方言来吟唱[20]。

山歌文化这一共同的文化基因既是刘三姐文化走出去的有利条件,也是其必然选择。因此,广西一方面要做好刘三姐山歌的翻译研究,培养山歌翻译人才;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东盟国家民歌的特点,创作既具有民族特色,又能被东盟民众接受的刘三姐山歌。

(三)充分利用新媒体实现刘三姐文化对东盟传播

在当下的短视频经济时代,利用网络短视频来传播刘三姐文化具有明显的优势。以海外主流短视频平台YouTube为例,截至2020年,在该平台搜索词条“刘三姐”,1961年拍摄的电影《刘三姐》达15万次播放,而2016年小戏骨栏目翻拍的《小戏骨刘三姐》高达105万次播放。刘三姐文化的传播可以以抖音海外版Tiktok、YouTube、国际版微博等海外主流短视频平台为主,拓宽刘三姐文化海外传播渠道。此外,论坛、微信、云盘等社交APP也应当为刘三姐文化在东盟的传播提供丰富的资源,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力量。

四、结语

刘三姐文化内涵丰富,是广西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八桂文化的典型代表,其具有重要的文化再生、歌谣教化以及文化品牌效应等价值。在“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大背景下,广西要不断探索刘三姐文化对东盟传播的有效路径,抓住机遇“走出去”。这对展示广西民族特色文化,彰显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黎日明,李秋梅.“一带一路”战略下刘三姐文化对外传播的策略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7(03):5-8,13.

[2]覃桂清.刘三姐纵横[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

[3]周信杉,罗江华,李献庆.“刘三姐”歌谣何以实现跨文化传唱—论共性记忆与共同情感交织中的共同体形塑[J].广西民族研究,2021(01):117-125.

[4]张利群.文化交流视野中“刘三姐”文化品牌的建构[J].广西民族研究,2001(04):57-60.

[5]环球网.《印象刘三姐》十五周年,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新载体[EB/OL].(2018-08-14)[2021-05-2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8741702861720244&wfr=spider&for=pc.

[6]杨宁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广西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策略研究[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7]张坚. 20世纪90年代前刘三姐文化品牌海外传播过程及其国际化策略研究[J].贺州学院学报,2013(01):19-27,51.

[8]罗艳.从“《刘三姐》走东盟”看广西文化精品走东盟的战略构建[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6(06):63-66.

[9]莫旻熒.“一带一路”战略下刘三姐山歌文化翻译与传播[J].文学教育(下),2018(03):20-21.

[10]魏晖.“一带一路”与语言互通[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4):43-47.

[11]隗斌贤.“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传播与交流合作战略及其对策[J].浙江学刊,2016(02):214-219.

[12]郭琳.刘三姐山歌翻译促进东盟文化交流[J].海外英语,2015(14):5-6.

[13]梁嘉.刘三姐歌谣文化的重构与发展[J].广西民族研究,2015(05):106-113.

[14]邱玉红.牵手连心  文化结亲:广西对外文化交流[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6.

[15]谭为宜.全国刘三姐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

[16]容小宁,李格训,花建,等.印象刘三姐:文化产业新视野[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7.

[17]李红梅,黄鸿业.“刘三姐”闯东盟成定局[N].人民日报,2007-11-12.

[18]邱玉红.当代广西文化振兴策略[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19]王红.东南亚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0]许友年.《马来班顿同中国民歌之比较研究》解读[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0(04):42-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