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G具有高速度、泛在网、低时延等特点,“5G+直播”“5G+短视频”打破了4G时代新旧媒体相对独立的状态,使其深度融合,赋予了媒体行业新的生机。对传统新闻行业而言,5G与新闻的结合丰富了新闻样态,拓宽了传播渠道,为新闻节目的传播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关键词:5G技术;新闻节目;传播主体;传播路径;传统媒体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8-0041-03
4G加速了社會生活数字化转变的进程,移动社交、移动支付、在线旅游、电子阅读、短视频等都随着移动终端的升级逐渐成为用户的日常生活习惯。在高带宽的支持下,大文娱内容(视频、游戏、直播等)逐步超越社交领域,获得网民更多的使用时长[1]。随着数字化成长起来的新媒体,从表现形式上看,具有搭载移动终端的便利化特点,从内容上看具备娱乐化的特征,用户思维导向的新媒体对传统媒体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新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的不仅是流量上的冲击,更重要的是对传统媒体话语权的动摇,这着重表现在新闻节目中。
一、新闻节目传播主体的角色定位
传播主体就是传播者,也就是传播内容的发出者。传播者不仅决定着传播活动的存在与发展,而且决定着信息内容的质量与数量、流量与流向,还决定着对人类社会的作用与影响[2]。从个体角度而言,可将传播者分为普通传播者和职业传播者。每个人都是传播个体,但由于个人所属社会角色、地位的不同,其发表的传播内容往往带有所属群体的倾向性。
(一)电视新闻节目中的职业传播者
电视节目主持人传播是将主持人置于传播的中间环节,其承担着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之间的沟通任务,既具备人际传播中近距离沟通的属性,又具有大众传播中宣传、引导的能力。
电视新闻节目中的传播者,往往以主持人或记者的身份出现,他们代表的是背后的新闻团体,发出的是党和政府的声音。因此,传播者在这里是官方媒体的个人化形象,发表的言论以第三方视角下的中立性言论为主。加之以电视为传播媒介,在传播的过程中信息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折损,因此电视新闻节目中的职业传播者,其大众传播属性是高于人际传播属性的。对受众而言,在与之沟通的过程中依旧存在一定的距离,宣传、说服效果有限。
(二)新媒体新闻节目中的复合身份传播者
新媒体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成长起来的,随着网络的不断优化、移动终端的更新换代,以及数字化进程的推进,人们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新闻媒体工作者也不再是单一的身份,媒体的更迭及受众的需求,推动了新闻媒体人身份的转变。
第一,受众化角色转变:社会信息接收渠道拓宽,受众自主选择意识增强。除了新闻类APP外,高带宽还推动了移动社交媒体的进一步优化,受众能通过移动社交媒体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以短视频为例,其短、精、快的特点,符合现代社会快节奏状态下的受众需求,能填补受众的碎片化时间。同时,丰富的内容素材,能给予受众充分的选择空间。
相较于传统新闻节目的被动接收,受众更倾向于主动选择相关新闻内容。在主动选择的过程中,受众的信息接收度和有效性也优于传统新闻节目。基于此,新闻媒体人从单一的媒体视角转换为受众体验视角,站在受众的角度,主动为其进行选择。
第二,友人化角色转变:内容由单项传播转为双向传播,受众自我表达意识增强。主动选择接收有效信息,是受众主动表达的重要一环。移动社交媒体的便利性及互动性,给了受众一个良好的自由表达空间。
“沟通实质上是双方互动的过程,它是共享的或通用的过程……独白只能让你看到消极的听众……一个人是否真正相信沟通是对话式的,存在一个外部标志,那就是他不仅对这次谈论的话题感兴趣,而且对他正在了解中的这个与之沟通的对象一样很感兴趣”。[3]在传统节目中,观众对节目的想法较难得到反馈,只是被动地接收相关内容,无法达到与节目及节目传播者沟通的目的。但在移动社交媒体平台上,受众不仅能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同时传播者还能给予反馈,尽管还无法做到实时交流,但有了双方互动的过程,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又近了一步。
得到传播者的回应后,受众会认为自己得到了认可。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受众在得到回应的那一刻,完成了自我实现的需要,受到了激励。在这种不断追求认可的需求的驱使下,受众的自我表达意识增强,媒体与受众之间的黏合性也更强。因此,新闻工作者只有将自己与受众放在同一水平位置上,以友人的视角想受众所想,思受众所思,才能与受众更好地产生联结。
(三)小结
在新媒体环境中,新闻信息的传播者不再局限于主持人或记者,每个人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人们只需要一台具备录像功能的智能手机,就能将自己看到的、想表达的发布在新媒体平台上。在这样的环境中,新媒体新闻节目要想突破传统新闻节目单一性传播的壁垒,首先要从传播者入手。
主流媒体与自媒体最大的不同就是信息权威性的高低。因此,尽管在新媒体平台上,每个人都能成为信息发布者,但并非每个人都是新闻节目传播的主体。主持人、记者也要转变自己的身份,从用户思维出发,换角度报道,在体现权威性的同时,拉近与受众的距离,使其产生共鸣,以获取流量和关注。
二、4G与5G迭代中的新闻节目
目前,我国正处于4G与5G交替的阶段,各方媒体在4G技术的背景下,流量红利达到顶峰,单一用户的流量使用几乎达到上限,新用户增长速度趋缓。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央视网、人民网等传统主流媒体联合三家基础通信公司开辟5G直播通道,进行疫情现场实况报道,“5G+新闻”初步得到广泛应用。从应用现状来看,“5G+新闻”的表现形式依旧以短视频、Vlog、直播为主。
(一)短视频成为新闻信息主流发布平台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27亿,占网民整体的93.7%;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73亿,占网民整体的88.3%[4]。短视频已成为新闻报道新选择、电商平台新标配。
以抖音平台的“央视新闻”为例,“央视新闻”于2018年3月入驻抖音,截至2021年3月1日,发布作品4159个,粉丝数达到1.1亿,在抖音KOL排行榜中位列第二[5]。在粉丝数排名前20的KOL榜单中,除“人民日报”“央视新闻”“人民网”“四川观察”外,都是具有娱乐性质的账号,且这4个账号的点赞量远超其余账号,可见在全民娱乐的当下,受众对新闻的需求度极高。
短视频平台经历了内容下沉、开拓新用户资源的阶段后,正逐步向高品质转型,以精细化内容为目标,打造专业化、多元化的内容。平台内容的转型升级,为新闻短视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渠道,也对其表现形式及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Vlog成为新闻报道新类型
“Vlog+新闻”最早运用于会议类新闻的报道,最为典型的是2019年对全国两会的报道。两会期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央视网、中国日报、封面新闻等多家媒体,发布了550多个Vlog[6]。在微博上有关全国两会Vlog话题的阅读量超过7000万,可见新的报道形式得到了受众的认可。
Vlog是娱乐化的产物,因此Vlog式新闻也具备一定的娱乐化特征。将严肃的两会报道,与娱乐化的Vlog相结合,消解了政务类新闻报道的严肃性,提高了受众对相关新闻的关注度,提升了受众对两会的了解程度。
Vlog除了具备娱乐性外,从报道角度看,也极具人性化色彩。相较于传统的会议类新闻、政务类新闻第三人称式的正统报道,Vlog式新闻多采用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结合的报道模式。第一人称的报道视角,突出了内容传播者的个人形象;直面镜头的自拍模式,拉近了与受众之间的距离;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打破了内容圈层壁垒。
虽然Vlog式新闻是以其娱乐性迅速进入受众视野的,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对抗疫情况的Vlog式报道,突出了Vlog自带的纪实属性。简单故事线搭配实时记录,没有过多的情感渲染,平铺直叙的方式反而使内容更直击人心。
(三)网络新闻直播常态化发展
受疫情的影响,“直播3.0”时代提前到来。疫情期间,在5G通信网络的支持下,中央主流媒体对抗疫情况进行了实时的云直播。如“央视频”从1月27日开始,对雷神山、火神山医院进行了24小时不間断的直播。“截至火神山医院交付使用的2月2日晚10时,‘央视频’火神山医院5G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达8624万人次”[7]。
在4G时代,新闻通过移动终端实现了移动化的升级发展,网络直播也随着宽带的升级,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但此时的“新闻”与“直播”还分属两大阵营,并未得到有效融合。5G时代,场景化应用加深,促使新闻与直播进一步融合。从目前的新闻直播来看,其内容以慢新闻为主,可将其看作未剪辑版本的巨型新闻Vlog。5G如何与直播深入结合,以获取更多的关注和流量,有待进一步分析。
三、“5G+新闻”的发展趋势
(一)高清传输提升新闻品质
小屏时代,仅靠一部智能手机就能完成采、编、播、传的工作,轻量化的便捷操作优化了用户体验,但为了便于传输,需要对视频进行压缩,其画质、音质必然受损,导致视频质感受到影响。
5G技术除了为上传视频提供良好的传输服务外,还能承载更多的有效内容。以突发事件现场直播为例,4G网络状态下,会出现信号延迟、画面缺帧等现象,同时播出画面并不清晰,受众在获取有效内容的过程中,“听”大于“看”。但人类在获取信息时,83%来自视觉,仅11%来自听觉,因此新闻在传输过程中有效画面的缺失和延迟,会影响受众对新闻的理解。
5G网络能有效搭载4K甚至8K的高清视频,进行画面的实时流畅传输,无论从视觉方面还是从听觉方面来说,新闻品质都得到了大幅提升。这还有利于新闻视频提高交互频率,在“5G+4K/8K”多场景、多维度的应用之下,与受众形成更深层次的互动。
(二)“大视频”推动新闻形态多样化
4G时代,短视频之所以受欢迎,除了符合受众需求外,从技术层面来看,还因为4G网络技术无法为中、长视频提供足够的上传和下载速度。但在5G时代,网络速度大大提升,其速度是4G网络的10~100倍,时间延迟也大大缩小,“5G对时延的要求是1毫秒,甚至更低”[8]。中、长视频的发展空间扩大,或将再度成为主流。
然而,5G中的“大视频”概念,并不单纯指视频的长短。“无论是短视频还是长视频,虚拟现实还是全息影像,未来的信息传播将更多地以视频为表达方式和表现形态;视频传播相关的行业和范围也将进一步扩大。”[9]
可见,在5G技术的助力下,新闻表现形态将更丰富,VR、AR新闻都将成为可能,且其内容也将更具体形象。
(三)混合现实增强新闻沉浸体验
在4G时代,网速限制了VR和AR的发展,效果不真实、设备太复杂、无法长时间使用等体验不畅的问题,使两者难以得到有效的推广,受众仅在部分游戏中能感受到其效果,但无法运用于生活当中。
然而随着5G技术的不断发展,VR和AR的可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拓宽和下沉,高速度、高承载力的特点增强了VR、AR的通感体验和沉浸性体验,为“5G+新闻+VR/AR”提供了可发展空间。目前,在电视节目中,我们已能做到5G技术支持下的VR全场景直播,并通过虚拟技术在线包装花朵、雨水等“真实”元素,使受众仅通过二维电视屏幕,就能观看到三维的“超真实”虚拟景象。
而在未来,随着VR/AR可穿戴设备的轻量化发展,人们仅需通过一个小小的日常装备如墨镜,便可通过5G的高传输能力,“穿越”回新闻现场。“5G+VR/AR”能以超真实的沉浸性体验,满足受众的“在场”需求。
(四)万物互联实现新闻视角多元化,助力新闻精准推送
5G加速了万物互联的进程,使各方媒体得到了更深层次的融合,推动了融媒体的进一步发展。在万物互联的环境中,新闻媒体的媒介信源渠道丰富,通过人工智能对信源内容进行自动整理分类,能快速拾取不同角度的有效片段,为新闻工作的智能化提供保障。多元化视角新闻与VR结合,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受众还原三维真实新闻现场,受众也能在三维环境中,自行选择视角观看新闻。
与此同时,5G场景化的具体应用,也能助推新闻内容的精准推送,根据大数据将不同领域的新闻内容,传输至相应的终端,拓宽了新闻传播的领域,打破传输壁垒和平台壁垒,使新闻传播终端多元化的目标得以实现。
现在除了智能手机得到充分推广外,智能电视也逐渐得到广泛应用。随着传输和平台的壁垒被打破,未来智能电视将能实时收到新闻推送。届时,小屏新闻又将重回大屏时代,为新闻节目的发展提供契机。
四、结语
“5G+新闻”具备多样化的传播形态,因此传播者需紧跟时代潮流的变化,充分了解5G的各种效用,并将其良好地运用于新闻当中,助力新闻报道在传输有效信息的同时,体现趣味性和显著性。除此之外,新闻传播者的角色也从单一性向复合化转变,传播者在5G环境中,更需要增加与受众之间的联结,找准自身的角色定位;同时还需要深入了解与新闻有关的垂直细分场景,在报道中结合场景并辅以人文关怀的情感倾向,更好地助力新闻节目传播多样化发展。
5G时代的到来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新的风口,若能与5G有效结合,则能开辟新的傳播路径,构建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
参考文献:
[1] 赵震.中国数字用户行为变迁专题分析[EB/OL].易观分析,https://www.analysys.cn/article/detail/20019539,2019-11-07/2021-01-07.
[2] 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2.
[3] [英]约翰·阿代尔.人际沟通[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8:13-14.
[4] 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 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http://www.cnnic.net. 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102/t20210203_71361. htm,2021-02-03/2021-04-29.
[5] 短视频KOL排行榜[EB/OL]. TooBigData,https:// toobigdata.com/douyin/users,2021-03-01.
[6] 李雪昆.紧跟时尚 定位年轻 Vlog让上会记者有了“新姿势”[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03-19(P08).
[7] 袁舒婕.慢直播凝聚抗“疫”力量值得点赞[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0-02-04(P03).
[8] 项立刚. 5G时代:什么是5G,它将如何改变世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105.
[9] 卢迪,邱子欣.新闻“移动化”与直播“常态化”:5G技术推动新闻与直播深度融合[J].现代传播,2020(04):6-10.
作者简介:林蔚然(1992—),女,浙江宁波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播音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