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小琴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原发性肠套叠多发生于婴幼儿。小儿出现肠套叠,如未复位,暂时都不能进食。在日常生活中小儿饮食要规律,不要过饥过饱,添加辅食应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天气变化时要及时增减衣物,防小儿腹部受凉诱发腹泻等,避免各种容易诱发肠蠕动紊乱的不良因素。
由于儿童的腹壁比较薄,所以在用高频探头检查腹部的时候,就会发现横切面上的肠套叠包块有“同心圆”的征象,在纵切面上就会有“套筒”的征像,这是典型的纵切面的征象。超声波检查具有简便快速、无辐射、无创伤、可重复、可随访、费用低廉等优点,且对婴儿可疑肠套叠的患儿,其诊断准确率较高,是首选的检查方法。超声表现:肠气增多,右中上腹查见腊肠样回声,横切面呈靶环征,余可视区域肠管未见扩张,肠间及盆腔未见积液,彩色血流信号未见明显异常。
在肠套叠的临床诊断中,首先在诊断之前需要详细掌握患儿的病情状况,观察在短时间之内患儿是否发生呼吸道症状,并留意患儿有无出现胃肠道症状或者是腹泻表现等。如果患儿表现为阵发性哭闹或者阵发性疼痛,也就是说每间隔3到5分钟患儿出现哭闹,而且表现为不断加重的现象,那么可以考虑肠套叠的概率。在体检后,注意患儿腹部位置有无明显的触点痛点,或者是有没有肠套叠特有的腊肠样肿块,最后在结合患儿的超声诊断结果进行判断,对患儿的最终诊断结果进行分析。
在临床治疗中,凡是病程在48小时内的原發性肠套叠,患儿全身情况良好,无明显脱水,无明显腹胀者均可以灌肠疗法治疗。一般采用空气或钡剂灌肠。空气灌肠气体压力可为8.0~12.OkPa,(60~90mmHg),注入空气时,可轻柔按摩腹部或者改变体位以利于套叠复位。复位时可见套叠顶端逐渐向结肠近端退缩。直至看到空气突然进入回肠末端,即表示已复位,此时拔出肛管即见患儿排出大量臭气,腹部肿块消失,患儿一般情况好转。复位后口服0.5~1.0g碳末,6~8小时后可由粪便排出碳末,即表示复位完全成功。
在临床总结当中发现,小儿肠套叠仍然还是会出现误诊的现象,其实都是因为肠套叠引起的腹部疼痛容易引起误导,这也有可能是腹部肿块或者是便血等,如果没有接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还会发展为肠梗阻,对患儿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更严重的情况,还有可能会有穿孔,引起胃黏膜炎,患者应该一旦出现有异常情况时,及时的去医院检查和治疗。在治疗的期间一定要多注意饮食,清淡为主,不要吃辛辣和刺激性的东西。
肠道叠容易感染发炎,会发生呕吐,有少量的稀便。肠套叠是由孩子肠蠕动混乱造成的,消化不好也会引起肠道的发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证孩子的肠道正常功能,不要突然改变孩子的饮食习惯,辅助食物要逐渐添加,保持良好的卫生状况。要注意饮食清淡,营养荤素搭配,少吃一些难消化的食物,以免肠胃的胀痛症状加重。小孩得了肠套叠,要根据其症状来分析病情到底严不严重,如果小孩只是轻微的腹部胀,大便质地坚硬,没有呕吐,啼哭不止,脸色苍白等症状,说明病情不重,可以通过手法按摩,帮助患儿缓轻症状。而且要有良好的腹部保暖工作,以免腹部受凉,出现腹泻的问题。
肠套叠是临床上引起婴幼儿肠梗阻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主要发生在回肠和结肠之间套叠。由于肠套叠有可能会导致肠梗阻,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小孩是不会放屁的,而且肠套叠最典型的症状是腹部疼痛、大便出血以及腹部有包块儿样的隆起。有一部分孩子在发病初期会出现排气的情况,甚至还会有果酱样的大便排出。随着病情的发展成为完全性肠梗阻后就不会放屁,孩子早期会出现阵发性的腹痛、哭闹不安以及面色苍白等情况,严重的患者会出现休克的症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医疗水平也在逐渐的稳步发展。超声诊断也不断应用到了临床诊疗当中,甚至已经开始替代传统的彩超等诊疗方式,并且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但是,由于大家对于超声的认知程度不足,导致在检查过程中经常会担心会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其实超声检查是很安全的。超声就是由机械波所产生的一种物质,没有电离辐射的危害,在人体内的传导是具有声波的特性,在人体内会发生反射折射衍射等现象,它在传导的过程中也会发生衰减和一些热效应,但是这些效应对人体都是没有任何伤害的。
肠套叠在临床中属于儿科消化道内科当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一般是肠道功能发育尚不够完善的儿童多发。简单来说肠套叠即小肠或结肠活动过大,导致小肠向结肠套叠,或小肠与小肠之间、结肠与结肠之间发生套叠。这些肠套叠只会变得越来越紧,不会自行缓解。发生肠套叠不及时就医处理,不仅小孩会极度痛苦,而且还容易导致打结部位因血流不畅而坏死,所以必须立即就医。平时不要抱着孩子上下晃动,或者是往空中拋之类的,等孩子年龄稍大之后,就不会轻易这样了。要让孩子合理饮食,不要吃辛辣刺激上火的食物,可以让孩子多吃一些好消化的小米粥,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不要吃不好消化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