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电影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2021-09-10 07:22黄彭颖
今古文创 2021年3期
关键词:发展进程跨文化传播中国

黄彭颖

【摘要】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中国购买、引进日本电影的数量以及种类在不断增多,促使日本电影在中国市场开启了跨文化传播之路。本文以日本电影为例,首先分析了日本电影在中国跨文化传播的历程与现状,而后阐述了日本电影跨文化传播的内容,最后从国内引进方与国内影视产业发展两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日本电影;中国;跨文化传播;发展进程

【中图分类号】J9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3-0086-02

电影产业不仅可以产生经济收益,其本身的内容还具有一定的文化属性。从世界电影史的发展历程看,当一个民族具备高品质、民族文化特色的电影艺术作品后,其对该民族建立良好形象起到重要作用,可以有效扩大本民族文化影响力。观览日本电影,不难发现,不仅学习了欧美创作手法,同时,还合理融合了东方民族文化特色,对中国电影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对此,本文想以文化视角分析日本电影的文化价值观,探寻其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

一、日本电影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以及发展现状

(一)日本电影在中国的发展

日本电影最早诞生于十九世纪90年代,相比于中国电影之制作,日本电影显然更胜一筹,在其不断发展中,对中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直到上世纪50年代,日本电影导演今井正的《不,我们要活下去!》成为了首部引进中国的日本电影,该部影片极致的写实色彩非常突出,从不同视角正视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揭露了战后出现的社会矛盾,这部典型的日本写实主义社会派电影,在当时给中国人带去了巨大影响,让人印象深刻。日本电影正式进军中国市场是从中日恢复邦交以后。上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与日本签订了友好条约,两国政府开展了以电影为主题的文化交流活动,同一时期,多部日本优秀电影开始在中国市场上映,比如《追捕》《望乡》等,在当时创下了非常可观的票房,同时,也获得了不少中国观众的青睐。进入80年代后,中国电影市场开始相继出现一些战后日本的代表性作品,如《远山的呼唤》《人证》等[1]。随后, 当VCD在中国市场不断普及与应用下,市场上可以随意买到主流的日本电影,这一发展趋势,为日本电影在中国市场的传播打开了更为宽广阔的空间。

(二)互联网时代下的日本电影传播

互联网的普及与应用,打通了各国文化交流的大门,这也使得日本各个时期、类型的电影逐步进入中国观众的视野,促使中国观众对日本电影有了更加形象全面的认识。目前,只要日本电影问世,经过数月后,就可以在中国买到有字幕的DVD光碟,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站下载高清的带有日本电影字幕的影片。在日本电影大量进入中国市场的背景下,人们也应该意识到日本电影打入中国市场的不同阶段,都存在一定特殊强烈的时代色彩,并不仅仅是单纯的市场发行。所以,日本电影始终都无法在中国产生较高的地位影响。进入21世纪后,中日电影开始合作,这再一次为日本电影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新途径。《鬼子来了》等中日合作的电影,正是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征兆,《天地英雄》 《无极》等由日本演员加盟的电影作品的出现,足以说明了中日电影合作已经步入正轨,为日本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有效拓展了空间,促进了日本电影在中国市场的传播[2]。

二、日本电影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的内容

(一)以贴近我国文化价值观的方式增强观众接受度

分析日本电影中所呈现出的文化价值观,可以将其总结为四方面:爱情价值观、家庭价值观、个人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当中与我国文化价值观贴近的日本电影会更加容易俘获中国观众的心[3]。

其中在家庭价值观方面,在日本电影中,主要是以“兴盛家道”“家和万事兴”为主要思想价值观念,这与我国民族价值观相吻合,所以更加容易受到中国观众的喜爱,但在日本本土却不以为然,相比于中国文化,日本民众更加认同“男尊女卑”的价值观;而“孝亲敬祖”“男女授受不亲”價值观极易获得日本观众青睐,但中国电影观众却不支持。此外,在社会价值观方面,日本电影中所表达的是“平权开放”“利他主义”,中国人接受而日本人不接受。中国自古受到儒家文化熏陶,所以,在“善恶终有报,天理有轮回”方面,中国和日本观众达成了一致。

总的来说,虽然中国与日本两国的文化价值观存在较大差异性,但当中还是存在诸多相似之处,这也就意味着,中国在引进日本电影时,需要挑选符合我国民众思想价值观以及文化审美相一致的日本电影,才可以更好地发挥出文化传播作用[4]。

(二)采用本土化方式迎合观众需求

1.以观众观影习惯及文化审美为导向

中国在引进日本电影时,主要的考量因素就是日本电影是否贴近我国文化价值观、符合我国观众的品位。从电影种类上,引进方一般会选择冒险、动画等类型。近几年,一些浪漫喜剧、积极正面的日本电影也成为了引进方向。引进方不会选择电影当中存在宣扬日本武士道、警匪、赌博等题材的电影。更多会选择具有积极性、正能量的电影,比如《哆啦 A 梦》系列、《航海王》《火影忍者》等,影片中的主人公行为、价值观等对中国观众会产生重要影响。如果在日本影视作品中具有日本传统文化、民俗的展现,则会更加容易吸引中国观众对日本文化的了解与兴趣,比如新海诚、宫崎骏等导演,受到了中国观众的喜爱。

2.形式去地化降低文化折扣

由于中国与日本存在语言上的障碍,所以,在引进日本电影时,我国引进方都会以一系列本土化方式对电影进行调整,比如翻译、配音、制作本地宣传片等,主要目的在于降低语言文化隔阂,进一步增加观众的观影兴趣[5]。

首先,在配音、字幕上采用本土化方式,借此提高翻译效率,更好地配合日本电影在国内上映工作。由于两国文化、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性,所以,一般在翻译配音时,会适当地修改电影中的对白、口语等,方便中国观众更好地融入剧情,提升观影效果。其次,引进方会充分考虑到我国观众的习惯以及审查部门的审查标准,会对电影中的一些镜头进行剪辑处理,当中带有较为敏感性的政治倾向镜头也会进行删减。最后,引进方会结合日本电影具体类型实施不同的宣传策略,如果是艺术电影,更加关注每一个宣传点以及物料投放,比如《你的名字》这类青春片,主要的对象是年轻群体,所以宣传资源主要面向年轻人,而爱情片,则会邀请主创团队、演员等开展电影发布会,以此增加电影曝光率。

三、促进日本电影在中国跨文化传播的建议

(一)选择与我国观众品味、文化价值观相符的电影

虽然国内很多企业加入了引进日本电影的行列中,但能够实现日本电影业务长期盈利的公司屈指可数,因此,国内从事日本电影引进业务的公司,在当前市场环境中,需要保持理性,从我国电影市场实际现状以及需求出发,切忌跟风购买。而是需要不断拓宽合作渠道,在确保公司可以盈利的基础上,选择符合我国观众品味的内容,迎合中国民众思想、文化价值观念,从而更好地满足我国观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6]。

从引进方近些年日本电影引进行为看,不惜花高价购买版权,还有一些引进的是日本以及下架的电影,抑或是按照日本观众喜好选择电影,这些行为都会对内地日本电影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无法与观众产生高度共鸣,比如《精灵宝可梦:波尔凯尼恩与机巧的马基雅拉》《名侦探柯南:纯黑的噩梦》在中国上映后,评分仅达到了6分左右,并没有获得中国观眾喜爱。日本电影《你的名字》引进后获得成功,随后出现的《与君相恋100次》《声之形》等,由于中国观众已经对同类型日本电影产生视觉疲劳,所以,并没有获得较高票房。

因此,国内引进方在引进日本电影时,应当从国内观众认同、喜爱的题材、主题入手,也可以通过市场调研,掌握内地观众文化品味以及偏好,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宜的且容易被观众接受的日本电影。这样有利于降低购片成本,并且可以选择到符合我国观众观影品味的日本电影,更好地增强观众的理解与认同。其次,国内引进方可以积极开拓与日本电影公司的合作渠道,为中国电影文化输出做好铺垫。

(二)提升文化传播与本土文化保护

在引进他国优秀影视作品的同时,中国也需要提高对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视,保护好本土文化。这一点在各国影视产业发展中可谓是一种不约而同的做法。比如,美国迪士尼在发展的同时,打造了集开发、营销、拓展等环节为一体的产业价值链;日本结合本土特色,制作出很多关于动画、青春等类型电影;而印度非常注重民族文化生态。总结这些经验,我国需要提高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不断创新内容,积极与国外电影公司建立合作,加强中国文化的海外推广,形成对本土电影的保护机制、创新机制,进而助推国内电影产业可持续性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通过本文对日本电影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分析,我国日本电影引进方,需要基于国内观众品位以及文化审美基础上,挑选适宜的日本电影,并结合市场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本土化方式,进一步缩小日本电影与国内观众之间的文化距离。

参考文献:

[1]刘艳清.日本电影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20,67(45):100-101.

[2]邹怡婷.美日动画电影跨文化传播比较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9,56(45):123-124

[3]周音孜.日本电视作品在中国的生存状况初探[J]. 电影评介,2018,67(09):182-183.

[4]杨晓丽.跨文化传播中的本土文化安全浅析——美国电影、日本漫画、韩国连续剧和电影产业对文化安全的启示[J].法制与社会,2018,67(09):111-112.

[5]林娟芳.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中日纪录片叙事特点比较——以中国中央电视台和日本NHK广播公司的传统文化纪录片为例[J].莆田学院学报,2019,56(3):168-173.

[6]赵月枝.中国传播产业与入世:一种跨文化政治经济学视角[J].中国传媒报告,2018,67(34):156-157.

猜你喜欢
发展进程跨文化传播中国
浅析党建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与“互联网+党建”
澳门:古代与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
中西文化差异下影视传播的现状与对策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
都市电影中正面形象所带来的跨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