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西航
摘要:人际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两种方法来进行的,第一种就是通过语言的行为,第二种就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人们除了会用发音器官发出声音,还会使用非语言加强沟通。本文提到的体态语、伴随语及环境语都属于非言语交际的范畴。例如:紧紧地抓住自己的手指,或悠闲地抬高翘起自己两腿的一种坐姿;这类非言语性行为都已经起到了类似言语的效果,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研究如何提升"非言语行为能力"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非言语交际;跨文化交际;姿势;语言环境
一、非言语交际的定义与分类
对于非言语交际的具体界限在跨文化领域中众说纷纭。那么,对于非言语交际的文化内容进行分类,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很多分类的方法。按照其意义,可以细分为好意、恶意;根据语言交际的基础性成分,可以细化为手势语言、动作语言;还有一些学者把它们划分为三种类型:动态无声电影、静态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因此,结合我国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并充分借鉴其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非言语交际在本文中可以简单地划分为三大类:
(一)体态语
在非语言交际中最常用的就是根据不同人体各个关节的动作来对其进行分类。体态语与有声的语言一样,也是交流的重要载体,体态语主要包括脸上的表情、眼睛、手势语以及身份语等。
1、面部表情
例如:在我国,人们时常会有吐舌头这个动作,用来表示当下害羞,不好意思;而在有些国家文化中,伸出自己的舌头则经常用来以此表示一种轻蔑、嘲笑或者强烈地表示反抗。因此,在不同种族文化背景下,即使人们内心想法一致,也可能会展现出不同的一张脸和各种表情。
2、眼神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无论是温情脉脉,暗送秋波,或是杀气腾腾和怒目而视,人的双眼是可以传达出异常丰富的内容的。若是听过讲座可以发现,有的演讲者习惯于低头念稿子,照本宣科,而有的演讲者喜欢在演讲过程中使用目光与台下的观众进行眼神的交流,产生互动。在一些文化中,人们的个体性别偏好也影响了眼睛的闪烁,例如在东方的文化中,女子往往不会直勾勾盯着某位男士,这样会被人误以为是不稳重的一种表现。
3、手势语
手和双臂的交互配合,会产生多种语言姿态,形成了丰富的非语言词汇。在不同的文化中,手势语有其不同的特点。例如:在中国,竖起大拇指往往表示称赞对方,但在英国、澳洲、美国等地,这个手势却包含着不停地含义:首先,意在告知司机想搭便车;其次表示“好,没错,没问题”,最后,突然竖起的拇指还带有一些侮辱性质。因此,在不同的国家可千万不要随便做出竖起大拇指的动作。
(二)副语言
副语言是一种临时伴随、打断或临时惯性地用来代替其他言语的一种有声音或表达式的行为。它通过调节声音、气流、音量、语速、声音、清晰性以及肢体语调等等来达到对说话人言语的伴奏。寂静和安宁在现在的人际交往中同样也是一种用于传递信息的非言语表达方式。白居易在《琵琶行》里对于琵琶无声的人生进行了精彩描绘:"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就是一种非语言的交际。
(三)环境语言
环境语言往往不易于移动,且更加持久。主要泛指的由于文化本身所制定而造成的各种生理及心理环境,而并非是人们所需的地理环境。环境语主要包含了时间、空气、颜色、声音、信号及建筑物等。这些环境因子都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信息,所以环境语还可以表达出一种文化的特点。
二、中国在校留学生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现状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为了培养中国在校留学生通过使用跨文化的汉语方式进行各种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们的交际的水平则是由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两大部分构成的,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交际的过程。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早期阶段,介于语言水平有限,遇到了问题时,学生更多会借助非语言方式与教师或者同学进行沟通,随着留学生们的汉语文化学习能力和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他们慢慢地意识到非语言交际在我国的跨文化交际中的巨大作用,并开始努力去探索非语言交际的技巧。汉语留学生主要有机会从两个方面进行学习了到非语言交际的基础知识:一种是在我国传统的中式对外汉语教育课堂上,老师们都会在他们上课时利用非语言诸如面部的表情,声调,语气,手势等向中国留学生介绍和传递自己的课堂内容,与留学生们进行沟通,也有机会在对课文进行讲解时,介绍一些具有文化背景的知识,但大多数时候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对非语言交际的知识一带而过,并不会系统学习。第二种方式就是让留学生在课外与其他中国人进行学习和沟通,在参与派对,课后聊天,生活购物中自然而然地了解和掌握各种跨文化的非语言知识。通过对已有的调查报告进行查阅发现,目前中国留学生的语言跨文化交际表达能力普遍相对较低,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中经常会遇到非语言交际的障碍或相互冲突,这一现象值得引发所有对外汉语教师的思考。
三、如何培养留学生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
在我国的跨文化课堂教学中,对外汉语老师必须做到的就是一个文化信息的提供者、示范家、引领者、启迪家和倾听者。因此,对外汉语老师们就应该改变原来的在教学过程中重语言教学而轻非语言教学的传统思想。全面地认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技巧特别是要让学生意识到学会运用非语言交际技巧的重要性。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作为今后的对外汉语专业教师,首先我们所能够做到的就是从自己的角度入手,从对外汉语教师的课堂设计原则,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其教学技术手段四个环节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广大对外汉语教师如何有效提升留学生的非语言交际能力提供参考。
(一)总而言之,教师在对外汉语课堂中所需要遵循的基本原理主要有:
1、系统性原则
跨文化非语言教学内容本身应系统地、分阶段地进行。就好比我们无法跨越课堂的教學层次去接触到语音、语法等多种文化语言知识一样,也就是说我们无法从教学的各个阶段中解放出来,去选择那些属于跨文化的非语言知识,要充分考虑留学生在不同教学阶段的特点,使语言教学与非语言教学循序渐进地进行。
2、适度性原则
为了适应我国高校跨文化和非语言互动式交际课程的教育发展需要,特别注意这种方法不能完全超过对留学生的认识和接纳能力,适度性和阶段性紧密地息息相关。
3、对比性原则
在中国文化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跨文化项目进"一对一"的对比。教师在讲解中国传统文化跨地域的非语言性交际内容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去联想到自己本国传统文化中所有与其相对应的非语言性交际行为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和研究,尽量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异,从而在以后的传统文化非地域语言性交际中认识和了解其文化的根源,避免这种交际的误会和冲突。
4、实践性原则
实践训练有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教师要通过创设真实的语言交际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鼓励他们利用表情,使用手势、动作等不同的非语言交际方式手段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形式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在课堂中我们既可以使用多媒体软件对他们进行视频观摩、讨论再展览然后进行表演,也有机会可与大家在课堂外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互相融入,去切身感受到海外留学生本国文化和中国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别。
5、教学内容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帮助我们的学生正确、得体和自然地传递并接受有关跨领域文化交际的信息,并且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效地避免文化障碍和历史性的文化冲突。所以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该要结合课本,再增加一些文化背景下的知识内涵,并且要注重对于风俗习惯及文化的宣讲。如我们在讲到"五"这个数字时,我们可以明显地告诉一些学生,当我们用一个手心朝着四周五指方位分开的一只手掌来代替"五",这个手势动作可以代替朋友间打招呼,但在希腊这个动作则被认为是带有侮辱性的手势,让学生们一定要注意使用的对象。
(三)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法
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习完课文后,选择有代表性和启发性的点展开讨论,探讨课文中出现非语言交际失败的根源。这样的练习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更能够促进学习者进行思考,一方面使留学生的理解、写作和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使他们的跨文化敏感性也增强了。
2、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是一种学习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趣味方式。角色扮演适用于内容广泛的文化教学,它可以是简短的对话,例如,两个中国人见面是如何互相问候,怎样互相告别等。也可以表演反映文化差异的小短剧,例如给出具体的环境,让学生出完整剧情。表演的学生要牢记台词,同时模仿演员的非语言行为,观看的学生要细致地观察演员的非语言行为,待学生表演结束后集体可以再进行讨论,教师进行答疑。
(四)多媒体教学手段
1、现代对外汉语课堂的教学,教师该通过幻灯片、声音、电视剧、录像等各种视听技术手段,营造出能够享受到有声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客观条件,使得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同时都能受到光线的刺激,观察各种性别、不同年纪、不同专业的人们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中西方人的交流和说话,感受非语言的实际交流环境,比较中外非语言文化之间差异,了解不同的文化环境,各国的风土人情、社会文化、价值观、道德观等等,在学习和理解非语言的交际过程中学会合理的运用。教师的非语言表达和交际手段课堂上的教师非语言表达和交际活动对于调动、鼓励和激起学生的积极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配合语言交际,这主要表现在:首先,有利于建立和发展友好的师生关系。Cooper(1999)提到:”教师的非语言行为(微笑、目光等)可以传递对学生表示喜爱的信号,也可表示出对所授课程和具体教学的态度。”教师对学生的表情、目光和手势对学生情绪有很大的调动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多保持微笑,向学生投以赞许的目光,这样可以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促進教学。掌握非语言交际的运用,更有利于教师控制课堂。当我们的课堂中发生混乱或者是不良的行为时,教师就要及时给予指正,此时的非语言行为相对于传统说教可能会变得更为有效,可以不影响其他同学并达到相同甚至于是更好地效果。如在整个班级嘈杂时笔直站立并环视全班,或提高说话的语调,对上课捣乱的学生用眼神加以制止等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非言语交际实际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交际方式和手段,它也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必然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的汉语留学生必修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结合文化教学、利用语言课堂教学尤其是非语言的教学来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各领域文化交际的能力,使得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掌握了非语言交际的手段,在进行跨领域文化的交际中能够从容地弱化文化上的障碍,灵活地应对文化上的冲突,达到更好的文化交际效果,这也是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刘欣.试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2):7-9.
[2]李思毅.浅析从非语言行为中看中西方交际差异[J].才智,2018(03):164.
[3]王文利.初级汉语课堂教师的非语言交际行为浅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52):189-190.
[4]陈宗誉.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行为差异[J].文化学刊,2017(05):187-189.
[5]陈伟. 非语言交际行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福建师范大学,2017.
[6]黑龙江大学应用外语学院 张微. 从跨文化视角看非语言交际[N]. 光明日报,2016-07-24(006).
[7]周晓焕. 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6.
[8]范松嵩.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语用失误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启示[D].重庆师范大学,2016.
[9]张利满.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跨文化交际课案例式教学——以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人体语的教学为例[C].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孔子学院总部.第十二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孔子学院总部:世界汉语教学学会,2015:248-252.
[10]苗娇.非语言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J].艺术科技,2015,28(06):267+279.
贵州大学 55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