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子楠
摘要:随着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概率与日俱增,高校辅导员需要密切关注并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在黄金时期帮助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及时的进行危机干预。基于此,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形成日趋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全方位、全天候的关注学生心理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探究社会支持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从中梳理出教育思路,以期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提供切实的保障。
关键词:社会支持、心理健康教育
一、案例背景
王某,女,进校时心理普测结果为最高预警等级,有轻度抑郁症史。辅导员掌握情况后第一时间进行心理随访,了解发现王某家庭气氛不睦,父母矛盾较大。因此,王某经常面临不和谐的家庭氛围,造成王某性格愈发孤僻。
高中时期,王某对动漫产生兴趣并投入了大量精力,于是面对着日益繁重的课业,王某感到力不从心,跟父母提出了想要学习艺术的想法,却遭到了王某父亲的强烈反对,这让王某心情非常压抑,感觉得不到父母的支持和理解。而由于王某性格的孤僻和乖张,高中时期王某在学校没有朋友,导致内心的想法无处诉说。随后高二期间,王某接触到了一种厌世类动漫,主人公的经历让王某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觉得自己和动漫人物一样痛苦。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不佳后,王某将自己的情况告诉了其母亲,随即王某就医确诊为轻度抑郁症,于是王某高二休学一年调整,好转后复学继续读书,直至考入本校。
二、案例过程
进入大学以后,起初王某状态不错。但随着课程的开展,王某发现大学并不如他所想,课程涉及的内容变多了,难度也随之提升,一不留神学习就亮起了红灯。同时,大学老师相比于讲解问题答案,更侧重于思路引领,授课进度较快,直观内容较少。因此,王某觉得大学生活与他想象的生活相去甚远,在课堂上与专业老师探讨问题时产生了冲突,对老师产生了不认同感,再加上没有时间开展自己喜欢的动漫创作,王某开始排斥大学学习生活,产生了休学的想法。有了此想法后,王某开始出现自我边缘化行为,他长期把自己封闭在寝室的床帘内,拒绝跟他人沟通,舍友如果发出了比较大的声响他就会以摔东西来表达内心不满,甚至自己坐在寝室楼下彻夜不归。
三、案例归因
(一)个体认知偏差
在与王某的多次沟通中发现,其对部分学习生活状态存在着认知误差。一是对于老师的认知偏差,王某认为老师所授知识与其认知概念不符,觉得学到的知识对其成长无用。二是对于大学生活成长体系缺乏认知,无法信任老师、同学、舍友,认为没有人真正关心他,有很强烈的孤独感。
(二)缺乏家庭支持
根据其家庭背景及多次心理随访结果,辅导员发现该生不愿意谈及父母,有抗拒心理。同时,通过与其父母的沟通发现,他们对王某的状态并不了解,不理解王某想要休学的想法,认为王某这是闹情绪的行为,多次不畅的沟通导致其与父母关系失和。
(三)自我成长脱节
为挖掘问题来源,辅导员多维度、多层次的与王某进行了沟通交流。结果发现,王某有着异于同龄人的想法和见识,在很多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且很少受外界影响。特殊的家庭情况和执着的爱好禀赋让王某比同龄人更成熟,但也更加极端,个人发展与心理认知逐渐脱节。
四、解决对策
(一)建立校—家—寝室三维一体的社会支持网络
根据王某的心理分析,辅导员与其父母、老师、舍友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交流,在事先確认双方保密的情况下说明了王某面临的心理困境,希望大家能够从各方面帮助其建立支撑并给出了相关建议。王某父母在辅导员的建议下带王某就医进行了专业的心理诊断,重新建立了与王某的日常交流,并听取了王某对于休学一事的真正看法,对于他的想法给出了正面回应;专业老师了解到王某的情况后,因势利导,在课后经常主动与王某探讨专业和动漫,讨论分析王某的漫画创作;舍友有意识地在校园活动、寝室聚餐时邀请王某一起前往,在寝室内增加互动频率,如一起弹吉他、打扫卫生等。
一个月后,辅导员再次对王某进行了心理随访,发现王某躲避老师问题的情况有所减少,开始有意愿交流所思所想。沟通后了解到,王某现在与父母联系的频率有所增加。同时,王某在专业老师的建议下经常和舍友相约看动漫展,无形中也拉近了与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
(二)从搭建信任到有效沟通
首先,“亲其师则信其道”,辅导员这一角色在学生工作中的作用越发重要,心理教育工作也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辅导员自身必须更新观念,加强学习,提升素养。其次,辅导员是离大学生成长最近的人,是学生在校精神依托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学生付出真情实意的关心是做好学生心理问题疏导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对辅导员的信任尤为重要。辅导员在谈心谈话的过程中,除了要学会运用相关的心理知识及技能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外,还一定要有对学生的爱心、用心和真心,既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也可以更好的推动心理工作的进展。
(三)培养积极应对压力方式,提高心理幸福感
1、引导学生培养积极压力应对方式,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团辅活动,增强同伴支持作用,帮助大学生降低使用逃避、幻想、过度自责等不恰当应对方式的频率,引导大学生形成理性健康的积极压力应对方式,以缓解生活压力事件带来的负面情绪,从而提高心理幸福感。
2、通过鼓励学生提高专业能力、综合素养、道德品质,不断完善自身短板,增强其对外部环境支持的感知能力,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争取和接纳社会支持,有意识地与家人、朋友、恋人分享喜悦与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