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粤
摘要:本文基于S市构建双元培育模式的探索经验,分析当前制约双元培育有效发展的瓶颈,提出相应对策,以提升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
关键字:双元培育 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
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尤其对于谋求振兴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来说,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当前,有效的校企合作成为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而推动双元培育则成为了重要抓手。作为东北的中心城市,S市对构建双元培育模式进行了多年探索,目前已初见成效,在这一过程中所呈现的经验与问题值得借鉴与探讨。
一、S市的双元培育模式构建
(一)出台政策与激励制度
为构建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体系,出台了包括《S市参与“双元制”企业培训补贴实施意见》和《S市职业院校(技工学校)输送毕业生奖励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
(二)建立育人框架体系
根据产业转型升级和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探索建立若干中外合作的技术学院、跨企业实训中心,并鼓励中外企业根据产业人才需求建设自有实训中心,共同培育技术技能人才。
(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校企共建、产学一体”,学校和行业协会、企业共同制定符合双元培育的工学交替、岗位成才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能力渐进式的人才培养路径。
(四)更新人才培养标准
依据国家专业教学标准要求、企业用人需求和职业岗位标准,校企双方共同设计整个教学过程,包括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岗位标准、企业师傅标准、质量监控标准等。
二、双元培育模式探索中呈现的不足
(一)各方支持合力不足
现有产教融合政策的操作性不强,政策之间甚至会存在一定矛盾。比如,许多企业没有开展教育的机构、师资和场地,而由于学校用人自主权受限,工匠难以到学校任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效率不高。
(二)企业参与动力不足
企业是逐利的,这使企业在用人方面最愿意选择成熟、有经验的员工,愿意拿出成本进行人才培养的企业并不多。为了不影响效益,更多的企业既不愿意提供岗位实践机会,也不愿意承担培训的责任,更不愿意输出优质人力到学校去做“双师型”教师。因此,双元培育模式的发展中,企业角色的缺失仍很严重。
(三)学校面向市场的活力不足
当前,中职学校执行的是中小学财务管制度,实行严格的收支两条线,缺少面向市场办学的灵活性,而双元模式正需要增加企业的元素,比如企业的课程开发、双向管理成本等,这些都是制约双元培育推进的关键障碍;又如,政策一方面允许混合所有制,一方面又不允许学校国有资产的出租出借等,使现有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的使用、向社会开放、资源共享等,都难以灵活充分地开展。
三、突破當前双元培育模式瓶颈的对策
(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要形成一套完整的指导“双元培育”的中国职业教育准则,这要包括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法律保障,教育成本分担的解决办法等。比如,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在一定标准内,对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他部门的教育捐赠支出(包括设备),准予扣除;明确企业对学徒培养的主要职责,以法律形式规范并加强实习学生的权益保障。比如,将在学校的授课经历,添加在大国工匠的评比条件中;为行业协会参与人才培养提供明确的法律保障,包括加大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奖励与税务减免。比如,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所发生的研发费用,可在一定标准内抵扣应纳税所得额。
(二)加大统筹力度。
双元培育试点项目是一个系统的综合工程,涉及到企业、行业、院校、学生和家长等多个利益相关方,实施起来比较复杂,需要加大统筹力度,明确各方管理职责。既要建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管理机构,协调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要建立信息沟通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实现信息的共享,促进学校和企业双方意见的表达等。
(三)进一步深化放管服
要给予学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打开学校面向社会招聘专任教师的渠道,建立校企双签互进的通道。给学校财权,允许学校与企业之间进行包括岗位绩效在内的合理资金流动;给学校事权,实现管理自主,能够根据所需进行干部、教师及其他职工的聘任。
参考文献:
【1】王伟进 唐丽霞. 企业协同: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基本取向[J]社会政策研究.2020,(02)
【2】谢芳.德国双元制师资培养对我国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借鉴意义[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9,3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