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秋亭 陈庆文
摘 要:随着我国全面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和绝对贫困的消除,扶贫事业的新阶段已经到来。在新时代新阶段,高职院校的资助工作要在理清发展型资助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其存在的资助对象不够精准、资助项目形式单一等问题,从而为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路径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时代;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09-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其一切工作都是服务于这个根本目的。资助工作作为高职院校的基础工作,自然要立足于“立德树人”目标。因此,高职院校要勇于自我革新,深入挖掘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构建以生为本、扶贫扶志的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提供支持。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高校学生资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资助理论和资助形式。资助理论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理论,着重阐明资助主体不是单一的某个主体,而是包括政府、学生、家长、社会的多元主体。资助形式研究主要是理清资助模式的不断发展状况。虽然国外关于资助工作有很多创设性举措,但是在我国进行资助工作时不能照搬照抄,要从当前国情出发,制定相关资助政策。
我国学者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发展史的梳理;二是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式的研究。关于资助模式的研究,自建国以来,形成了“奖、勤、助、补、减”的模式,这是一种混合资助模式,时至今日,从根本上仍没有太大改变。然而,也有一些学者对于资助的领域有所拓宽,认为资助不应仅仅满足于对贫困学生的经济资助,应开始注重家庭积极困难学生的精神需求与能力培养,这种模式就是发展型资助模式。虽然这种发展型模式没有从根本上颠覆混合资助模式,但是资助领域的拓宽实质也是对资助研究的突破,应该予以高度重视。
综合上述研究现状,不难发现,目前国内外对高校困难生发展型资助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理论研究比较薄弱,缺乏深入性、全面性和系统性。从研究内容来看,研究集中于对资助政策的解读,对资助中存在问题的描述,提出相应意见,但是在实践过程中阻力较大。
二、新时代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存在的问题
(一)资助对象不够精准
随着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但是在高职院校中精准资助依然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名额划分方式忽略了专业、生源差异性。很多高职院校在分配助学金名额时,简单以班级、专业、院系的贫困生人口的多少来划分,忽略了专业和生源之间带来的贫困差异,这样会导致贫困学生不能应资助尽资助,也会导致一些学生因为名额多不贫困而获得了资助,这是资助不精准的重要原因。二是认定方式缺乏标准,存在较大主观性。目前高校在认定贫困生和发放助学金时往往依靠省资助中心的文件执行,没有根据本校和本地区高职院校情况制定相关标准,这就导致认定困难生存在很大的主观性,难以达到精准。三是认定依据不充分,缺乏可信度。在贫困生的认定中,学生提供的认定材料往往可信度不高,这就导致在认定过程中无法精准认定贫困生。这三个原因就是导致资助对象不精准的重要原因。
(二)资助项目形式单一
我国高等教育资助体系从20世纪初单一的人民奖学金到建国后的“奖、勤、助、补、减”资助模式,再到如今的“奖、助、贷、勤、免、补”六位一体混合资助,虽然资助类型更加广泛了,但是资助项目依然以国家和学校的资助为主,多元化较薄弱。企业奖助学金、社会捐赠等多元化资助项目依然仅占较小比重,多元化资助体系不够完善。另外,除了经济资助,发展型资助理念要求资助不仅是经济资助,更重要的是心理、社会交往等综合能力的帮助和提升。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更多的是注重经济资助,在精神层面的资助依然缺乏,很多学生以为获得资助是理所当然的,并不会心存感恩,这样的心理会加剧他们精神的贫困,从而无法真正从根本上帮助学生脱贫。因此,高职院校亟需建立多层次多元资助体系,从而促进发展型资助模式的发展。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的路径
(一)树立以生为本的资助理念,强化精准资助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要想做好高职院校资助工作,同样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靶向瞄准学生需求,精准施策,从而实现高职院校的精准资助。首先,精细化管理是实现精准资助的根本保障,因此,我们在资助工作中要分专业和地域了解学生的生源情况,在分配名额上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从而保障资助有效性。其次,在资助认定过程中,要根据省资助中心的相关文件,结合高职院校所在地和学校本身的状况,制定适合本校的认定标准。在认定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标准认定贫困学生,从而实现精准资助的目标。再次,在认定过程中,学校除了要制定更加细致的认定标准,还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建立困难学生数据库,对学生的消费水平进行大数据分析。数据库要定期更新并及时反馈,从而实现更加精准的资助。
(二)开拓多元资助渠道,实现资助多元化
近年来,高职院校在资助工作中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在资助的多元化方面依然薄弱,因此,我们要充分调动资助的多方资源,特别是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利用社会资源壮大资助资源。首先,可以采取企业项目化資助方式,通过校企合作指定合作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获得资助,通过自己的劳动实现自助。其次,整合校内资源,开辟专项资助基金。高职院校要结合学校各部门的工作性质和需要,为学生安排适当的勤工助学岗位。同时学校可以开辟专项基金资助学生,为困难生提供就业创业奖励、留学访问资助、实践能力培训等资助。再次,除了经济上的多元资助以外,发展型资助强调要立足困难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因此,我们在资助工作中,要摒弃经济资助等同于学生资助的看法和做法,强化精神层面的投入,如配置心理健康教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活动,为贫困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当然还可以经常性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学业规划、创新创业大赛,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使他们在活动中实现自我肯定,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三)强化立德树人,完善资助育人成效
资助育人不仅体现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经济上的脫困,更要帮助这些受助学生在精神上、心志上脱困。扶贫先扶智、扶志,资助工作不仅是为了提供经济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在于资助过程中心理上、道德上、意识上所实现的育人效果。首先,强化资助后的管理与教育,对于受过资助的学生要加强感恩教育,持续关注他们的成长状况,为后续工作的开展积累经验。其次,要经常性开展思想教育,进行思想引导。可以邀请曾受过资助的优秀校友回校做励志报告会,讲述他们成长的历程,鼓励在校学生认真学习,积极向上。再次,针对性开展公益实践活动,帮助贫困学生树立自信,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现“助人与自助”双向受益。
(四)完善监督管理,促进体系科学化
困难生资助的起点是进行困难生的认定,这项工作在高校资助工作中至关重要。高校应建立和完善资助监督管理体系,严格把好个人申请关、资助条件关、签字审核关、信息录入关,不定期组织相关部门进行检查并及时通报;打造精准资助反馈平台,收集整理学生反馈信息及建议,做到解疑答惑“零死角”,为学生服务提供平台保障。另外,在资助工作中,我们也要根据学生和相关任课教师的反馈,动态把握困难生的相关情况,对一些有家庭突发状况的学生及时给予关心和帮助,从而促进资助工作的科学化和人性化。
四、结语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高职院校的资助工作也不再是简单地满足大学生缺吃少穿的基本生活问题,不再是仅仅针对困难生经济资助,更重要的在于资助过程中学生心理、道德、意识上所实现的育人效果,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使其树立自强意识、感恩意识、诚信意识,健康成长。在新时代,高职院校在资助工作中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以学生为本,挖掘学生不同维度、不同层面的需求,促进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明德至善,绽放人性芬芳[J].教育研究与评论,2020(5):4-6.
[2]李小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改进策略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4.
[3]刘秀英.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8(23):63-65.
(责任编辑:张咏梅)
收稿日期:2021-03-11 修改日期:2021-07-02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学生资助专项课题重点课题“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高校发展型资助研究”阶段性成果(X-a/2018/02);2020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课题“‘进’与‘退’疫情防控期间高校发展型资助的路径探析”阶段性成果(2020SJB1048);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般课题“后扶贫时代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路径探究”阶段性成果(2021DJSZ022)
作者简介:安秋亭(1990—),女,江苏连云港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教育研究;陈庆文(1988—),男,江苏连云港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