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 任丽敏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理论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国内关于“微课”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当前国内关于“微课”的研究主要包括对微课类型与特点的研究、微课的设计研究、不同领域微课的应用研究以及微课发展趋势的研究等几个方面。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微课”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微课”;研究现状;综述
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现代教育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移动在线教学已逐渐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同时,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设备的逐步普及,使移动在线学习得以实现。2008年戴维彭罗斯正式提出“微课”的概念,2011年,在我国“微课”的概念首次被提出,胡铁生老师基于现有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现状,率先提出了以微视频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资源——微课。他提出“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资源的有机组合。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国教育系统领域中有关“微课”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为贯彻“停课不停学”的号召,我国大中小学生开展了大量的线上教学,为“微课”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本文对有关“微课”的研究状况进行梳理,希望可以为“微课”更好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一、“微课”的类型与特征研究
在一个相对新兴的事物出现之后,揭示其存在的类型和特征对于人们认识和理解该事物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微课”的出现,大量学者对其类型与特征进行研究,为人们能够清晰地认识“微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李欣、孙慧与段静等人提到“微课”主要特点:时间简短,容量较少,灵活易懂;主题明确,内容突出,针对性强;资源多样,半结构化,易于扩充;情景真实,成果简化、多样传播[1]。祁正栋、周小鸿、陈洪立、陈国平等将“微课”按照教学方法、制作方式、课堂进程、规模大小、内容深浅划分二十多种类型[2]。何彦兵指出“微课”的特征有:目标明确、主题突出、短小精悍;内容精细,呈现形式多样;资源多样,情景真实[3]。莫葵风、郑小军、卿萍等人介绍了导入型、问题型、技能型、习题型、复习型等12种类型[4]。
综上所述,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微课”可以划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而关于“微课”的特点的研究,各位学者的观点比较接近,主要体现于时间简短、主题明确、内容精细突出。
二、“微课”的设计与开发研究
“微课”的设计制作是进行“微课”教学的基础,其设计制作质量对“微课”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学者对“微课的设计与开发”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
张辰、毛磊提出将微课教学资源和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统一应用到游戏设计及开发教学中,使学生重视游戏内容的问题性、前沿性和适用性,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5]。宋晓萍指出了微课制作流程:选题→教案编写→制作课件→教学实施与拍摄→后期制作→教学评价反思[6]。邢耀刚、邢斌提到微课的设计中不仅要制作好微视频,还要设计好教师开展微课教学的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等各种资源,以及学生利用微课进行高效学习的微课学习指南[7]。莫葵凤、郑小军提到微课设计与开发研究多是微课教学设计方面的研究,而微课设计与开发的误区、理念、原则、方法、模式等研究不多[8]。
综上所述,微课的开发重点在于设计部分,其次是制作。在设计的时候首先要注意结合理论指导,并根据具体课程内容和课程特点综合进行分析,完成微课的设计方案,在设计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习惯。
三、“微课”的应用领域研究
随着“微课”的不断发展,学者们对“微课”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
对“微课”应用的时间、场合、策略、具体应用方式进行了研究,如郑晓龙阐述了“微课”在高三地理课的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应用过程[9];其中,也有通过实证调研的方式分析微课的使用效果的,如王永明把普通教学和微课教学分别应用到不同的两个班级,将考试成绩进行了比较,验证了微课对高校手球教学的积极作用[10];戴小雁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了农村初中微课的应用现状并给出了相关建议[11]。
综上所述,目前,“微课”在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教学中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对“微课”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结论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微课”可以划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而关于“微课”的特点的研究,各位学者的观点比较接近,主要体现于时间简短、主题明确、内容精细突出。微课的开发重点在于设计部分,其次是制作。在微课的建设中应结合科目特点、学生特点进行教学设计。目前,国内“微课”在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教学中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对“微课”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欣,孙慧,段静.网络环境与人文意识大学英语微课的开发和实证研究[J].才智.2018(6):133-134.
[2]祁正栋,张雷,周小鸿,陈洪立,陈国平.我国微课发展现状、影响及对策分析研究[J].前沿论坛.2020:13-16.
[3]何彦兵.微課的概念、特征及在数学中的应用[J].课堂教法实践.2019:110.
[4]莫葵风,郑小军,卿萍.个性化微课:种类、特征及设计要点[J].前沿论坛.2019:6-9+15.
[5]张辰,毛磊基于.微课和翻转课堂的“游戏设计及开发”教学模式[J].科教文汇.2020(C)486:78-79.
[6]宋晓萍.谈微课的设计原则与制作流程[J].甘肃教育.2016(6):50.
[7]邢耀刚,邢斌.核心素养视域下物理微课的设计与开发研究[J].学科核心素养研究.2020(332):56-59.
[8]莫葵凤,郑小军.国内微课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2(04):67-77.
[9]郑晓龙.微课在高三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研究[J].科教导刊(下旬).2015(12):136-137.
[10]王永明.“微课”在高校手球教学中应用效果的实证研究[J].国际公关.2020(08):103-104.
[11]戴小雁.农村初中科学微课应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学周刊.2016(05):197-199.
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田径技术模块式教学微课程开发研究课题;编号:HE3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