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鸿鸾 时秀波 袁雪芬
摘要:本文主要从威海市高等院校涉海专业的设置、以制药类企业为例分析了威海对于海洋类人才需求的迫切性,找出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并从体制、专业设置、科技兴海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威海;海洋类人才;现状;不足;建议
高校作为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推动海洋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威海市高校资源丰富,拥有本专科高等普通院校10所,其中985高校两所、211高校1所,高职院校5所,虽然总数排在烟台、维坊、泰安之后在地级市排名第四位,但是高校的总体质量和层次名列前茅。但涉海类专业还不是很强,为了促进威海这一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加强海洋类人才的培养以成为当委之急。
一、驻威高校及涉海专业基本情况
在驻威高校中,有5所院校设立了涉海专业,其中哈工大(威海)设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和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山大(威海)设有海洋学院,两所高校总共约10个涉海专业。
二、高校涉海教研方面存在的问题
站在教学科研角度看,驻威高校和涉海学科建设存在如下问题:
(一)特色不鲜明,缺少综合性海洋大学。目前威海水产学校是一所普通中专和职业中专为一体的综合性职业学校。哈工大(威海)和山大(威海)属于综合类大学,虽然开设了涉海专业,但是海洋特色不够鲜明。威海海洋职业学院虽然是以海洋为特色的院校,但是是所高职院校,综合势力与普通高等院校有较大差距。威海作为在海洋经济如此发达的地方,缺少一个海洋类的高等院校,是个极大的遗憾。
(二)专业设置单一,学科优势不突出。总体上看,驻威海高校专业设置上文重理轻,多基础学科,少工程技术学科。在涉海专业中,专业设置比较单一,与本地产业结合不紧密,存在类同和重复的现象。此外,开设的涉海专业教学科研能力较弱,没有国内排名前列的优势学科,有的涉海专业甚至在本校内都算不上重点专业。而综合性海洋大学的学科优势就十分明显。
(三)师资力量薄弱,人才培养作用不明显。从师资力量上看,2018年全市高等院校专任教师4394人,其中涉海类教师341人,占7.8%。其中山大(威海)和哈工大(威海)两所重点大学合起来,涉海专业教师共120人,博导17人,学科带头人12人。
(四)成果转化难,高端人才留不住。产教融合、科研成果转化是个全国性难题,有学者推测我国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不足5%。
三、海洋企业发展迫切需要高校发挥作用
现在威海海洋科技滞后于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技术创新水平难以满足海洋产业尤其是海洋渔业优化升级的需要,一些影响渔业转型升级的技术难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海洋渔业是威海市的支柱产业,但是其发展潜力不足,大而不强,依旧是过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粗放式发展,转型升级缓慢;二是传统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包括海洋船舶工业、交通运输业、工程建筑业和滨海旅游业等等。虽然产值逐年递增,但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明显,产业集聚能力与核心竞争力薄弱;三是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滞后,包括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利用业和海洋电力业等,产业增加值很低,吸纳就业的能力薄弱,社会效益不佳,与海洋渔业等产业相比,几乎不存在竞争力。
新兴海洋产业对科技和人才的需求更加重要。以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为例,不解决下列问题,产业发展前景堪忧:
一是起步晚规模小,对海洋经济贡献率低。目前威海市主要的医药企业中,与海洋医药有关的有6家,但是除了迪莎药业、银河生物有涉海类产品,润辉生物、汇瀚医疗、人生药业产品都处于研发阶段,没有形成生产规模因此也形不成规模效益。
二是研发投入少,科技含量整体偏低。威海市现有药企涉及海洋的产品多集中于药品辅料,缺少过硬的高精尖项目。仅有一家润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属于国内唯一一家同时拥有生物多肽固相合成技术和多糖类抗血栓药物生产技术两类高端药品生产能力的企业,一期投资6.25亿元,且尚未批量投产。
三是高端人才匮乏,创新能力不强。威海市海洋生物医药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成果承接能力不强,缺乏高层次研发和管理人员,尤其是引领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除了迪莎药业,企业对人才引进特别是高端人才的引进明显不足。
四、发挥高校作用推动海洋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威海市非常重视与驻威高校的合作共建,与驻威重点高校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今年威海市与工信部、省政府三方共建哈工大(威海),更是发挥高等教育作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同时,威海市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涉海科研平台和涉海院校建设,努力使海洋经济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成立海洋院士(专家)顾问团,召开海洋院士专家座谈会,为威海市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在外引内联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我们还应从长久考虑,眼光向内挖掘现有驻威高校潜力,通过发展优势院校、优势学科,增大对海洋产业的支持力度,使威海市海洋科技研发、应用和人才培养与海洋产业发展相得益彰、互为促进。
(一)创办专业性海洋类大学。由于青岛有中国海洋大学,威海市另行创办海洋大学显得没有必要。从长远来看,威海市拥有一所自己的海洋大学很有必要。建校形式上,可以采用邀请国内著名海洋大学开办威海校区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合作办学的模式,扶持威海市海洋职业学院向海洋大学靠拢。
(二)有针对性打造优势涉海专业。威海市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和山东大学(威海)是两所优质的高校资源,近几年高考招生分数与其总校相同甚至超过总校。良好的品牌影響、生源优势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条件。应进一步发挥名校作用,突出涉海专业建设,争取引进和培养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海洋学科带头人和海洋创新领军人才,打造国内一流和二级学院和优势专业,提升威海市涉海专业科研教学水平。
(三)在人才培养方面向本地倾斜。要在为本地培养人才上想办法,争取两所高校在招生方面向地方倾斜,有目标地加大本地招生量,解决与地方所需专业不匹配、毕业生本地就业率不高的问题。高校在进行专业设置前,应结合威海海洋经济的特色,做好充分的调研、论证,通盘考虑院校原有专业的基础,进行资源整合与新工科化改造,适度扩大培养地方海洋经济升级换代所急需人才的专业方向与数量规模。应着眼于威海海洋产业的产业链,依托于海上养殖与捕捞、海洋生物医药、海工装备等产业链需求的人才专业类别设计建设专业链,为威海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适用的人才。
(四)加强产学研融合平台建设。借鉴深圳、青岛“四不像”新型科研机构(即不像大学、不像科研院所、不像企业和不像事业单位)的经验,大力支持和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创建“以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技术服务为目的”的“四不像”新型科研平台。
2020年度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山东省海洋强省战略研究(课题编号:2020-NDJJ-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