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建 范梦霞
摘 要: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任务顺利完成。现阶段我国处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节点。如何做好有效衔接工作是目前现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扶贫问题。企业是扶贫工作的重要参与者,但其扶贫模式和扶贫认知仍存在一些问题。进入新的扶贫阶段,正确的扶贫策略与扶贫方法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对贵州茅台扶贫策略的创新之处和可复制之处进行研究,以为其他企业参与扶贫提供借鉴。
关键词:精准扶贫;贵州茅台;扶贫模式;案例分析;企业
本文索引:谢建,范梦霞.<标题>——以贵州茅台为例[J].商展经济,2021(15):-133.
中图分类号:F27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5/j.issn.2096-6776.2021.15.42
1 引言
精准扶贫的提出是坚持党的指引路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贫困人口、共建人类共同体的需要。在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导下,2020年脱贫攻坚扶贫任务顺利完成。但是脱贫的底子还是比较薄弱的,特别是那些处于脱贫边缘的贫困人口具有很大的返贫风险,防止脱贫人口再次返贫是进入乡村振兴阶段的底线,进入乡村振兴阶段我们将面临新的任务,接受新的挑战,必须对脱贫工作进行进一步部署,需要采用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式开展扶贫工作。
上市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主要参与者与引导者,同时也是社会资源的创造者与利用者、社会经济的受益者,还是脱贫攻坚战役中社会力量的主要贡献者。它们一方面有足够的实力和能力来一起打赢这场脱贫战役,另一方面也有义务履行这个特殊时代赋予其的社会责任。但根据研究表明,部分企业在扶贫策略和扶贫模式方面仍存在着较大不足,不能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优势参与扶贫,造成资源的浪费。解决好这些问题是保证衔接工作平稳过渡的有效保证。本文通过对在扶贫方面做出突出成就的贵州茅台脱贫攻坚方式方法的研究,以为上述问题给出参考的解决措施,同时也为其他企业提供参考价值。
2 企业参与扶贫相关研究
對于企业的扶贫产业,政府应当给予更多的支持与帮助,进而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扶贫工作中(谭平,2015)。但有部分学者持有相反的观点,认为产业扶贫存在以下弊端:小到乡镇、大到省市吸引来的大户和龙头企业,他们的目的不是为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也不是为了实现规模经济,更多的是为了获得国家项目提供的补助。部分项目产业扶贫的落地方式不能有效衔接社会基础(王春光,2013),贫困农户和普通农户被产业扶贫项目边缘化。(刘建秋,2019)认为部分企业存在扶贫认知上的偏差,他们认为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对于企业来说是企业的一种负担。(黄晓蓓,2019)通过对1892家上市企业披露的精准扶贫信息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对扶贫政策整体反应一般。总的来看,龙头企业在产业扶贫中可能存在以下弊端:(1)不能准确识别贫困人员,扶贫资源没有真正落实到贫困人口;(2)扶贫人员更换,扶贫主体之间不能做到多主体协同;(3)产业扶贫的生产要素没有综合利用,农户不能有效地参与到扶贫项目中;(4)部分企业不能将企业的经营战略与扶贫战略有效地进行结合,并且部分企业认为参加扶贫只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导致企业利润的下降,存在观念上的错误认知;(5)部分企业扶贫意识淡薄,没有将扶贫工作当做企业的一种社会责任进行履行。
3 案例分析
3.1 公司简介
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贵州茅台),涉足包括白酒、酒店、旅游、教育等多个产业,白酒产业是其主要业务。大企业怀揣大情怀,“大品牌有大担当”“大企业有大作为”是贵州茅台的社会责任观,企业于2017年荣获国有上市企业社会责任榜“年度最佳责任企业”、2017年、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三年获得“精准扶贫贡献年度典范企业”。凭借《“紧扣道真所需,发挥茅台所能”》入选2020年“企业精准扶贫专项案例50佳”名单,并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
3.2 扶贫模式研究
3.2.1 金融撬动和交通拉动
贵州省遵义市道真自治县是贵州省的贫困县,2014年之前对于道真县来说,解决道路问题是当时扶贫工作的痛点和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贵州茅台通过拨付3000万元的资金,帮助其获得3亿元的融资,并负责支付三年融资产生的贷款利息,在这笔资金的帮扶下道真县完成了基础道路的建设。1100公里的道路的完成,不仅仅解决了人们的出行与运输问题,同时也打开了当地对外开放的大门,使当地的旅游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成为人民脱贫致富的民生之路。经过茅台人的共同努力,2019年4月道真县实现脱贫,贫困人口全部清零。
3.2.2 产业脱贫研究分析
经过多年的扶贫探索,产业扶贫呈现以下几种扶贫模式:“农户+合作社+信贷”、“公司+农户”、“行业协会联营”、“特色产业扶贫”(汪翠荣,2016)。贵州茅台主要采用以“特色产业扶贫”为主,多种扶贫模式并存的扶贫策略,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与当地的特点,大力发展蓝莓产业和高粱产业,不仅为企业生产提供原材料,同时带动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同时,茅台为农户提供高产量的高粱品种,再进行高价收购,不仅给当地农民带来一个好的收入,同时解决了自身原材料短缺的问题,并实现了集团在生态农业产业领域的产业延伸。与此同时,根据每个村落的特点开展不同的扶贫项目,真正地做到因地制宜,最终形成了一村一产业、一村多产业的扶贫格局。
3.2.3 教育扶贫研究分析
教育脱贫战略是脱贫工作的基本战略之一,增加对教育事业的投入,通过加强人才建设带动当地经济的建设,将人的能力提升到重要的建设地位。从2006年以来贵州茅台开展的“习酒·我的大学”大型主题公益奖学金已经持续开展了15年,先后开展了幸福童园、大学生创业就业大赛、爱心使者招募等多种形式的扶贫项目。自2012年以来,贵州茅台启动的“中国茅台·国之栋梁”希望工程圆梦行动,每年向中国青年基金会捐赠1亿元,到2019年年底,捐赠金额已达到8亿元,获得资助贫困学子的数量已经超过十几万,捐款的数额在我国国内爱心助学方面金额最大,是帮扶学生数量最多、覆盖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公益活动。
3.2.4 人才驱动
在60个基层党组织带领下,选派有担当有责任的优秀青年担任第一书记和联络员,结对帮扶的48个贫困村,真正实现了点对点的全面覆盖。在帮扶的过程中60个基层党组织形成了一个大的有机整体,帮扶过程中相互激励、帮助、配合形成了一对一甚至多对一的帮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不仅给贫困户带来了新技术,还给他们带去了新思想,改变了他们之前的思想。
3.3 扶贫资金投入研究
通过对2019年不完全统计数据进行研究分析,截止到2019年年底贵州茅台已经累计出资90亿元用于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多数资金用于企业扶贫,可谓将新时代“达济天下”的内涵做了至佳阐释。本文主要从贵州茅台履行社会责任整体资金投入和精准扶贫具体资金投入进行分析,收集了从2012年到2019年贵州茅台对外捐赠的有关数据(见图1)。
从图1整体来看贵州茅台对外捐赠总额是比较大的,除2017年有一个明显的下降与2018年有一个剧烈的上升外,从趋势线可以看出整体处于一个上升的趋势。2015年为分水岭,2015年以前对外捐赠总额基本都是1亿多不到2亿,而2015年之后每年的对外捐赠总额都在2亿以上。分析其原因是2015年国家提出精准扶贫政策并号召企业积极参与到企业扶贫中,贵州茅台国企的产权性质,有责任也有义务积极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
从图2可以看出,从数据分析可得贵州茅台主要从教育脱贫与产业脱贫两个方面进行,精准扶贫的资金投入总额处于一个明显上升的趋势,对产业的投入在逐年增加,其中2018年增加最为明显,增加额为18641.97万元(见图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贵州茅台在增加对产业的投入外并未减少对教育的投入,采用的是多种扶贫策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扶贫策略。
从图3可以看出,贵州茅台即使在精准扶贫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企业的营业收入依旧还是一个高速的正增长,并且在2018年营业外支出增加显著,但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并未出现下降趋势,又说明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扶贫项目不一定会给企业带来负面效应(见图3)。
4 结语
从对贵州茅台扶贫模式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贵州茅台的扶贫投入是巨大的,但绝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滴灌”,是一种可持续、可复制的扶贫策略;有目标,有计划,有投入,并不是单一的、盲目的扶贫策略。从深层次上解决贫困问题,最终形成了金融撬动、交通拉动、产业带动、党建联动、人才驱动的方针政策,将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开展产业扶贫,充分发挥乡村扶贫的主渠道和中坚力量。
我国的贫困地区和扶贫对象基本上都存在相同的现实状况: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生活水平较低,思想观念陈旧落后。在扶贫的过程中可能更多地关注对下一代的培养与教育而忽视了对当代劳动力的培训。对下一代人才的培养确实具有长效性,对带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但在现阶段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还是要靠当代劳动力,加强对社会上现存劳动力的培训,可能也是一个不错的扶贫策略,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当代人的能力,而且从思想上改变了人民的观念,打开了他们的思维,从而更有利于扶贫工作的开展。
企业在实施脱贫帮扶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扶贫策略的可持续性,必要时可以采用多种扶贫策略,将各方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协调发挥作用。要改变以前“大水漫溉”的扶贫方式,充分考虑到因地制宜,使每一份资源都能有效地利用起来,做到“扶真贫、真扶贫”有效融合。在投入资金的同时还要加强人才与技术的投入,并且注重知識的传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充分调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在进行产业扶贫的过程中要注重加强产业的上下游建设,做到产品生产得出来,销售得出去,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建设,形成长效扶贫机制。
参考文献
束虹,熊浩如.县域实施精准扶贫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江西省武宁县为例[J].中国商论,2020(16):173-175.
赵永红.基层金融精准扶贫的现实难题与破解对策[J].中国商论,2019(10):53-54.
周洁,傅海威,张洪玉.“交邮合作”搭建物流平台模式的精准扶贫绩效评价[J].中国商论,2019(18):8-9.
刘建秋,盛梦雅.战略性社会责任、关系资源与企业竞争优势[J].财会月刊,2019(4):59-63.
黄晓蓓,钟宏武.我国上市公司精准扶贫投入与成效现状研究——基于2017年度精准扶贫信息的分析[J].财务与会计,2019(9):21-25.
仇志伟,官品霄,吴燕燕,等.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电子商务可持续性研究[J].商展经济,2020(9):35-37.
王丰堂.农产品电商精准扶贫的路径与对策研究[J].商展经济,2020(7):27-30.
蔡丽丽.精准扶贫背景下农产品营销模式探讨[J].商展经济,2020(14):75-77.
Abstract: In 2020, China's poverty alleviation task has been successfully completed. At this stage, China is at a critical point in the effective connection betwee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How to do an effective connection is a poverty alleviation problem that needs to be solved urgently at this stage. Enterprises are important participants in poverty alleviation,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ir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 and awareness. Entering a new stage of poverty alleviation, correct poverty alleviatio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have become a top priority.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nnovative and reproducible aspects of Kweichow Moutai’s poverty alleviation strategy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other enterprises to participate in poverty alleviation.
Keywords: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Kweichow Moutai,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 case analysis; enterpri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