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2021-09-10 23:46崔磊王誉璇石淼
安家(校外教育) 2021年7期
关键词:国防教育多元化创新

崔磊 王誉璇 石淼

摘要:国防事业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国防事业的建设除了军事化的建设,也要逐步推进国防教育的普及,其中,高校学生作为未来国防事业建设的顶梁柱,承担了较大的社会责任,高校国防教育的推广因此十分必要。目前我国的高校国防教育仍存在较大的问题。本文根据目前形势下,对我国高校的国防教育现在进行了调研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国防教育,创新,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7-032

一、国防事业的重要性

国防事业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一个国家国防事业的好坏,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发展状况与前景。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国防事业就如同一个坚固有力的盾,保护着盾后的我们,抵挡住了四方的明枪暗箭;亦如同一颗参天大树,庇护者它的子民,免于危害的侵扰[1]。

自从两千多年前秦王朝修建万里长城开始,我国就意识到了国防事业的重要性,国防并不仅仅是国家主席、军委主席亦或是军队一个人的事,它牵涉到方方面面,是为了适应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需要,捍卫国家领土,领海和领空主权的完整性,防御敌人进攻,来进行的以军事为主体和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 科技,外交,文化等措施[2]。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古以来就崇尚“以和为贵”,并在外交政策上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且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因此我国的国防是独立自主的,是全国人民共同参与的一直自卫型国防。在当代社会,除了巩固自身国力,不断推动国防事业发展,更重要的是普及國防教育。

二、国防教育的普及

少年强则国强,国家的未来是由青少年的素质所决定的。故对国民尤其是青少年普及国防知识,进行国防教育十分重要。为此,我国特设立每年九月的第三个周六为全民国防教育日。

我国通过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公民的国防观念,使其自觉履行义务。在这当中,最重要的就是高校国防教育。大学生群体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已经具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对大学生开展国防教育,普及高校国防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国防教育作为真正的国家教育,也应贯彻人的一生并给予指导[3]。

三、高校国防教育存在的意义及问题

我国《国防教育法》实施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国民的国防观念也逐渐提高,但随着进一步的发展,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而高校国防教育作为普及国防教育的重点,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小觑,针对这些问题,要认真对待并理性分析,寻找对策。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使命,因此对于高校的国防教育事业要着重培养。

1.学生意识淡薄

首当其冲的就是大学生国防意识淡薄,高校学生仍然身处在象牙塔内,没有接触到外面的世界与社会,没有全面地认识到当今社会的形势究竟如何,仍然认为自己尚未步入社会,参与国防建设是军人或是已工作的人们所需要进行的,自己并没有什么参与的必要,为国防事业进行奉献是将来步入社会后才做的,对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句话的理解仍旧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刻理解。不明白国防意识的培养对于自己而言的重要性[4]。对于当今世界来说,虽然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但是仍然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发生了一些震荡,发动了局部战争,但是作为身处象牙塔的高校学生来说,对于这些形势认识的并不清晰,不够全面完整,只是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世界上的各种矛盾正在不断地深入发展中,流血冲突与局部战乱仍然继续存在,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2.师资力量薄弱

其次,在目前的形势下,除却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以外,师资力量的薄弱也成为了高校国防教育的一个重点问题。由于缺少专业的师资团队,难以给学生进行专业的国防教育,使得高校国防教育的推进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并且因为师资力量的短缺,使国防教育的形势也难以开展,传统的国防教育对于学生来说不够新颖,学生难以提起兴趣,也缺乏主动思考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说并不能获得有效的知识。

3.缺乏国防知识的学习

除此之外,对于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学生而言,其所能够接触到的国防教育就是平时的军事理论网课或者面授课,这种快速的授课方式难以使学生认识到国防事业的重要性。但是国防实践对于高校而言,实施的困难性非常大。学生们所能够接触到的实践过程就是开学初期的军训过程,但很多学校的军训时间短,甚至没有军训过程。而在开展军训的学校,学生的军事训练也都是在校园内进行,并没有进入部队学习,对于军事技能的学习只停留在表面,只有简单的军姿、正步走等过程,而对于防护知识的学习并无涉猎,以后在社会上也无法应用自如,这一系列结果使得其难以达到国防教育的目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难以养成。这些问题都是不容忽视的。

四、解决对策

针对国防教育存在的这些问题,需要进行查缺补漏,对症下药,及时解决。具体的措施有以下几点:

1.加强学生对于国防事业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国防教育的重点就是让学生们理解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彻底理解国防教育,增强自身的国防观念,一个国家青年群体关于国防观念的理解决定了这个国家国防事业的发展程度,大学生作为经历过高等教育的群体,未来正是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就培养大学生的国防观念,让其了解国防事业对于国家建设的重要性,这样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与责任感[5]。

2.培养专业性人才,加强师资力量

学生国防意识的启蒙,往往由教师来决定,针对师资力量的薄弱问题,国家也需要进行解决。国防教育是全面性、多元化且相对复杂的,非专业人士往往难以胜任,因此,国家需要对于专业型人才进行培养,聘用相关专业型人才,对于一些军事人才可以进行特聘,让其为学生教授一些军事理论基础、军事信息等内容,从根源入手,让专业的老师给予学生专业的教育。同时,各高校目前均有退伍军人入学的群体,可聘请这一群体参与到教学中去。

3.开展多元化、创新性的教学方式

解决了师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开展多元化、创新性的授课方式,传统乏味的课程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就需要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丰富军事课程的内容,在理论知识的教学中充分利用相关内容,让学生及时了解国际形势与中国国防,同时多多开展社团活动,鼓励军事类型的社团的创建与发展,并对这一类型的社团进行指导与支持,让更多的学生喜爱军事内容,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国防教育中的作用。同时加强军训内容,在进行军训的同时,要明确目的,不能够仅仅进行形式主义,除却基本的军事技能以外,还需要开展现代军事防护信息,除了教会学生站军姿以外,也要学习基本的防身技巧,强身健体,让学生了解到军队的辛苦,品味来之不易的和平,培养他们的爱国、奉献精神。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国防意识。

4.开展时事评论

开展时事评论也是加强国防教育的一个方式,通过了解世界目前的形势,学生才能够对于国防事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当新闻有刊登关于国际形势、中国国防相关的讯息时,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了解,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共同观看国防纪录片,并积极倡导其进行评论,发表自己的意见,让他们设身处地地体会国防事业的重要性。同时,各高校军事理论课课程中,可加大翻转课堂的份额,让学生对国防概念产生兴趣。在学习了这些相关知识后,学校要做好与社会的衔接,让这些知识能够相伴学生一生,在以后步入社会之后,也能有所影响有所作用。

5.加强国防教育推动保障

国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校国防教育的发展,而高校国防教育的发展也需要一定的保障,只有得到保障,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这种保障是全面的,包括经济保障、师资保障、文化保障等,其中经济作为重中之重,一定需要得到明确的保障。国防教育事业的开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持。因此,财政一定要保证到位。师资力量的发展也需要一定的保障,要保证人才的专业性,多管齐下,才能够更好发展。

五、总结

我国有着独特的国情,在建设国防教育事业方面也需要根据本国国情进行展开。同时高校国防教育的开展也需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区的国防事业條件,灵活地开展国防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国防教育意识,使新时代的大学生能够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目前世界上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形势错综复杂。我国国防事业需要逐步推进,对于国防教育的普及也要不断进行。国防教育并不仅仅是短期的几项措施,而是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也是一项属于全国人民的任务,是国之重本,关系到了一个国家未来国防事业的发展,民族精神的弘扬。普及全民国防教育的同时,紧抓高校国防教育更是重点。在这样的新形势下,高校需要与时俱进,在发展中不断谋求创新,让现代国防教育呈现多元化发展,并将其与实际紧密联系,使今日之所学,为日后之所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让高校国防教育成为我国国防事业的良好基础,使高校学生成为建设我国国防事业的储备军。开展高校国防教育不仅要继承良好的传统,更要以发展的目光不断进步,实现军民同心,保证国防建设的全面性,最终达到通过国防教育,实现经济发展,国泰民安,国防进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武炳.国防教育学[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

[2]吴温暖.国防教育学学科基本定义探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107-113.

[3]韦友欢,陆海高,主战河.提高高校学生国防意识的对策和措施研究[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6(04):77-79.

[4]祝志高.新时期地方高校军训现状及发展[J].科技资讯,2010,(26):239-240.

[5]叶海涛. 政治权利的社会化与网络技术的兴起—一种马克思主义的视角[J].学海.2007,4:108-113

珠海科技学院

猜你喜欢
国防教育多元化创新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当代大学生国防教育面临困境与突围路径
柔性制造系统多元化实践教学
性人权与性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