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童谣促进儿童语感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2021-09-10 20:49侯明侠
学习与科普 2021年5期
关键词:童谣语感规律

侯明侠

一、对小学低段发展儿童语感的理性认识

(一)理论上讲:小学低段是儿童语感发展的关键时期

1 从认知发展角度看,低段儿童处于语感发展的关键时期。

2 从语言发展的角度看,低段是培育儿童语感的最佳阶段。

(二)策略上看:童谣在儿童语感发展初期有着重要作用

最佳途径:吟诵品读美文;常见途径:古诗中训练语感;寻求新途径:以童谣发展语感。

二、寻求童谣元素,探索操作路径

(一)低段语文教材中童谣元素存在及其编写的特点

特点之一:情境图中,童谣导学;特点之二:课文情境,童谣描绘;特点之三:认知冲突,童谣捕捉;特点之四:文字游戏,童谣玩乐;特点之五:学习方法,童谣渗透。 (二)低段教材中童谣编写的规律。

童谣自创主要有两种:一为改编,包括加字、删字、改字等;二为创作,包括仿写、创新等。我们尚未有能力去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基于自身的理解及所创编的童谣,认为低段语文教材当中,童谣的编写有以下一些规律。

1 规律之一:关注学生兴趣所在

童谣以丰富的艺术表现力,牢牢吸引住孩子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诵读童谣的隐性动机。内容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往往容易激发学生去诵读的内部动机,“接受性”和“质量”强烈地影响到发展语感的成效。

2规律之二:抓住教学重点难点

童谣教材创生和开发的“加工场”,经过创编的童谣应该给学生的是:①具有具体、直观、形象的思维;②适合儿童的生活体验、思想程度和兴趣的浅显的内容;③精练、简洁、口语化,适合儿童朗诵的语言是这三者的结合体。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唤起其内心视像以典型语言最先输入给学生,通过典型语言的同化辐射形成格局,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

3规律之三:无痕改变认知冲突

低段学生思考只基于“生活横断面”,面临铺天盖地的拼音、生字、词语,他们尚未适应引发认知冲突的过程。教师要将可能暴露和呈现的认知冲突在出现之前,在认知水平上得到正确的引导并向前发展。即语感品质向敏捷性发展:能从语言中迅速领悟信息,能快捷地感受或捕捉到语像、语情、语意,尤其是语言的隐含意;能迅速地区分相近语素的细微差别;能敏锐地预测到还未说出或未说全的话语;能在感觉层面上敏捷地生成语言。

4规律之四:符合童谣韵律

童谣形式复杂多样,修辞方式也多样。低段语文教材童谣编写篇幅简短,结构比传统童谣变化多。三字句是仿效三字经的句式而来;四字句大多来自四字词语和成语,教材本身部分课文就是用四字的词语串联成;五言句和七言句根据古诗衍生而来,对编童谣的老师而言是较易上手的形式;长短句即杂言形式对字数的要求比较自由,不受限制,对教材中的童谣元素而言,更易于编排。

(三)童谣多元开放的形式与方法

1基本思路。由上图可知,教材、童谣、语感存在着良性循环,其中“发展语感”是我们的初级目标,而通过语感的发展促进语文的学习,是我们的终极目标也是新的循环上升。此中,读的环节是发展语感的关键所在。实践证明,开展诵读童谣容易,而真正能够发展学生的语感则难,由此教师必须研究在形式和方法上落实童谣的实效。

2 寻找元素。语感的产生是以感性为主体的,现行教材中的形象并非视觉形象,情景图大部分是以分散的学习点、没有联系的图片呈现,这些空白点都是童谣的元素。

3创编童谣。教师重在“源于教材,创作童谣”,自创童谣是儿童文学创作能力的最初体现。加以正确的引导,有助于他们增强自信心。

4诵读童谣。从学生的直觉感知(想象、联想、共鸣及语言的音律、节奏等感受)引起审美心理反应,一边表演,一边诵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适应语言的最近发展区,使童谣的记忆长度保持。

三、童谣对儿童语感促进的一般规律

(一)直觉学习,无意记忆

通过多元形式的童谣诵读,促进了语感直觉层面上正误感的敏锐性。童谣赋予孩子自动生成正确的言语,同时有了写童谣的“工具”。这是强化记忆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童谣的韵语,可防遗忘

自行编写的童谣,“组织精”,有“情”有“义”。实践结果证明,童谣越是具有“组织性”,节奏性越强,越容易记忆越难遗忘。

(三)意义联想,渗透人文

经过创编的童谣成为一个多层面、立体式的多维体验,诵读必然要引发联想和想象,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四)表现学习,美育熏陶

“表现学习”就是用节奏、音乐、动作和角色的形式读出唱出童谣独特的美感和趣味,给学生的表现学习提供平台,让每个孩子都有精彩的表现。

四、借助童谣发展语感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

(一)源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

童谣发展语感研究十分重视童谣所包含元素的质量以及童谣和语文教学的联系,尤其肯定从教材中选取内容作为童谣成分的重要意义。童谣的顾本性,童谣是选取教材当中或教辅材料当中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的材料当中直接采集的内容,不是从别的地方拿來的童谣。

首先我们要了解孩子,知道儿童的发展规律才可以从教材当中寻找童谣元素创编童谣,是侧重于对各种因素的综合考虑,是基于对教材的整体把握的基础,进行宏观调控、区别对待,即对教材进行重组,并非是拿来就用。因而,童谣的创编贵在因教材而异,因学生而异。

(二)“适合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童谣中有收获

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发展,因而要用童谣帮助不同水平、不同层次学生的语感得到发展,发掘除了课文学习之外的学习潜能,促进自己的学习,起到一种“心灵相通”的效果,使大量重复、争分夺秒的学习焕发童年的趣味和快乐的本质。

(三)“寻求规律”,授之以渔

并不是教材中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创编成童谣,能够创编成童谣的元素也是不相同的。编成童谣的教材存在以下规律:一是元素(字、词)在音、形、义方面有关联,能通过组织形成有趣活泼的童谣;二是元素(包括字、词、句子)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能通过组织形成贴近与学生生活经验和场景的童谣;三是元素是难以理解或记忆的,能通过浅显的语言表达成通俗易懂又方便记忆的童谣,让学生喜欢读、爱读。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魏岗镇盖楼小学

猜你喜欢
童谣语感规律
快乐童谣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找规律
巧解规律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
找规律
语言与言语
《氮和磷》中的一般与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