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摘 要] 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以发展为引领,是中职教育的基本育人准则,也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质量专业技能人才的根本保证。随着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与不断壮大,寻求中职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已成为新时代中职教育育人目标得以达成的关键。就中职护理专业而言,其涉及的教学内容比较宽泛、冗杂、多元,无论是文化基础模块,还是基础医学模块、临床护理模块,都更为注重对学生素养与能力的塑造。而传统的中职护理教育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且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制约着学生专业技能的发展与综合素养的提升。鉴于此,教师应该以全新站位重新审视中职护理专业教育教学模式构建与教学措施优化,并以学生实际为基础,加强对行动导向教学理念的渗透与融合,以切实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在学好专业技能的同时积极投身实践与应用,为促使其综合素养塑造而奠基铺路。
[关 键 词] 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中职;护理专业;教育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9-0118-02
中职护理专业旨在为国家、社会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以全面适应新时代社会各层面对护理人才的需要,使每一位即将步入护理岗位的中职生既具备基本的护理技能与专业素养,又可以适应未来工作领域的诸多挑战与困惑,以精湛的职业能力、高超的护理素质应对岗位工作中的各种困难与问题,高质量践行职业使命、完成工作任务。但是,受诸多因素影响,中职院校的学生各方面素质、能力、意识普遍不高,对基本护理技能的掌握依然停留在理论学习、实践演练层面,并未将学习所获深度应用至解决现实问题领域,对应的综合素养依然有待提升。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学生实际情况有关,另一方面与中职护理教育教学的开展模式有关。基于此,教师应该从引入全新教学理念入手,积极创新、变革、优化中职护理专业教育教学模式,通过对行动导向教育理念的灵活应用与充分延展,使其与中职护理专业教育教学发展需要相契合,为学生提供更多以自身行动为引领的探究、思考、实践机会,从各个层面激发学生的“行动”意识,让学生在行动导向教学理念的驱使下更好地掌握护理技能,切实提升综合素养,尽快成长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一、行动导向教学理念概述
行到导向教学理念最早诞生于德国,其旨在切实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实践中形成最为基本的认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达到提升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目的。而且,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彻底转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师生的角色定位,使教师成为教学活动开展的组织者、协助者、引导者、咨询者,让学生本着“行动”的目的参与学习活动,在“行动”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塑造素养,真正实现“手脑统一”。而且,有关“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在中职教育领域的选择与应用,诸如姜大源、陈启琛、赵轶等研究者都做出了深入的论述与分析,且极力倡导。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在中职护理专业教学的应用,为中职护理专业教育教学模式变革做好了铺垫,更为实践与理论融合指明了方向。使诸如“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管理式学习”等更为先進的教学理念与模式有了落地生根的保障与基础。
二、行动导向教学理念的内涵与特点分析
与传统教学理念相比,行动导向教学理念的核心是以学生“行动”为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切入点,让学生在学习活动的各个层面积极“行动”起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知识,在实践应用中提升技能,在提高中完善自我。使个体的行动性、教学的完整性、对象的合作性、评价的开放性深度融合至教与学的各个层面,以达到塑造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
(一)重视学生个体的行动性
“以人为本”是新时代中职教育的基本育人准则。而行动导向则可以切实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度、交互性、实践性,使所有教学活动的开展都以学生为主体,由教师扮演协助者、合作者、引导者角色,使教学活动在师生、生生互动中高效落实。这使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切实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根据学生实际与教学需要,科学选用诸如头脑风暴、项目教学、小组讨论、案例教学、辩论探究、卡片调研等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专业知识,并在各类交互活动中深化理解与认知,展示学习成果,提升专业素养。
(二)关注教学过程的完整性
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引领下的中职护理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直接摆脱了传统教学观念下过分追求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的误区,而重在彰显教学过程、工作过程的完整性。自教学导入到结果评价,必须环环相扣、紧密联通,以带动学生在“学”中开展思考、分析、研究、检查、反馈、探索,在完整的教学过程引领下推动学生认知迁移。
(三)确保学习行动的合作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关键能力,是行动教学理念的基本要求。而针对典型职业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开展探索,则可以使学生在无形之中将所学知识转换为基本能力,使学生在合作中开展交流、分析,最大限度提升了教学的互动性与合作性,以推动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感受团队协作的能量,养成善于协作、学会共事的基本能力。
(四)强调教学评价的开放性
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学知识、所掌握技能的定量分析与定性评价,可以让学生在更为开放的教与学评价生态内获得更多参与评价的机会。而且,在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学习需要来自主确立评价标准,或者检查学习效果,使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让学生从评价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很多评价标准的诞生,也不仅仅是对已有评价经验的复制、延续,呈现出更强的灵活性、多样性、发展性。而教学评价的目的,也旨在促使学生改进自身问题,向着更为完善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