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一直吵着要回老家过暑假,开始是我忙,后待她自己的断断续续的培训课程结束,只有十天时间就要开学了。我问她还要不要回去,她坚持要回。十天假,对于公务员和普通员工来说,意味着什么?周作人说,只要“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半日之闲,就可抵十年的尘梦,那么,完完整整的十天,得抵多少年的尘梦啊。老师最为人所称羡的,就是假期多,假期长,以至于三五天假,都不能认真当做假来看待,就好像对亿万富翁来说,一百元一千元能叫钱吗?但毕竟不是三两天,不多不少,十天,加上也确实想回去看看父亲,闻闻故乡的草气和暑气,与故乡的鸟儿敘叙旧,于是就带着女儿回了趟家乡。
这几年连续回乡过年。此前,要么在长沙过,要么回老家过,就是每次回去,呆的时间也不长。家,是熟悉的,但熟悉的是冬天的家,春节的家,而春夏秋的家,端午的家,中秋的家,重阳的家,我是陌生了。想想看,我有差不多二十年没在家乡度过暑假了。
村里冷冷清清。不下雨,不刮风,已是“七月流火”之后,白天气温高点,黄昏前凉风悠悠,是最诗意的时候,也很少看到有人出来。女儿吃了晚饭,就去找村里她唯一的女伴去玩,大哥挑起箩筐,到地里去掰玉米,爸爸到老屋去喂鸡。我看了几页书,心如爆米花机器里的玉米,随着机器转,摇来晃去,不得安定。大哥出门时,我本来是想跟着出去的,一来饭后散散步,二来到自家地里看看,帮着掰玉米,没有帮过下种,除草,施肥,至少也可分享一下劳动的果实。大哥去时没叫我,我在厕所里,也没叫他等一下,待我出来,他已走了。我放下书,想,掰玉米对女儿来说,是很好的亲近自然参与劳动的机会,就出门去找她,准备带她到地里去。先到女儿的女伴家问,女伴的奶奶说她们出去玩了。我沿着水渠,独自去菜地。
天蓝蓝的,风很柔和,一如旧时。山,更青了,树,更密了。以前的山,如脱发的老人,树木稀稀疏疏的,人在山上捡菇,砍柴,时可见到,从山下喊一声,答声更嘹亮,如今树木已似少女的头发,密不透风,又青又亮。水渠两边都是稻田,我还记得这丘田是谁家的,那丘田是谁家的。啊,好些田都改行了,不种水稻,改成栽猕猴桃、树苗和玉米了。不用说,栽猕猴桃和树苗,都是为了抓收入。玉米产量低,售价低,据大哥说,种玉米是要亏本的。一亩田产三四百斤玉米,一斤卖价一块二左右,也就四五百块钱,除去化肥、劳力,当然是亏本。我问他,既然亏本,还种玉米干什么?大哥说,田地是自己的,种上玉米,总比荒在那里要好;再说,收的玉米也不是拿去卖,而是用来喂鸡喂鸭,就是喂鸡喂鸭也是亏本。喂十来只鸡鸭,关养几个月,玉米喂完了才长大,要是拿去卖,是划不来的。鸡鸭十几块钱一斤,一只才卖七八十元,十几只才千把块钱,出去做工,多的一天工钱两百多,少的也有一百五六,哪样划得来,一算就明白。我又问,那家里还喂些鸡鸭干什么?大哥边抽烟边说,自己喂几只鸡鸭,一来养着好玩,爸爸闲着有事情做,对身体好,二来过年大家回来,鸡鸭不用花钱买,自已养的,喂的是杂粮,味道好些,吃起来也放心点。这都是昨晚与大哥闲话,他说起的。
田里的玉米都收了,堆起的玉米杆子像破庙里的神像,没有人来膜拜。两米多高的水渠之下,连着的三丘水田,是田姓人家的,种有稻谷。有的稻穗已黄,有的还青着,再有二十来天,就可以收割了。不看也罢,看了真吓一跳。天!这是人种出来的稻田吗?禾稻稀稀拉拉的,像电影《静静的顿河》里那些战后回乡的哥萨克士兵。我记得,以前自己家的稻田——田坎上种有毛豆——在收获的时候,稻子密密匝匝的,如曹操所率领的即将参与赤壁之战的大军,那真是叫人“喜看稻菽千重浪”啊。时代在进步,为什么种田的技术反而退步了呢。遭了旱灾吗?不像,今年本地无旱情,而且这是井边田,常年不缺水的。遭到水灾吗?村里是山区,自古以来都没有受水灾的先例。再说,现在种田条件好多了,施肥施化肥,虫多有农药。如果不想种田,栽经济作物呀,再不然就去打工,何必像小孩子作画,在田里乱涂乱抹呢,多浪费纸呀。
在我为不是自家的田而打抱不平时,一只大鸟从远处飞来,“哇”地一声栖落在一棵槐树上。是受到这鸟声的刺激吗?田里发出很大的声响来,我驻足一看,一条乌背的鲤鱼竟然跳了起来。啊,这田里养有鱼,我明白了。鱼落下后,像迫降的飞机一样,在水中滑翔了好远,那些不知闪避的禾稻,被撞得摇头晃脑。那鱼又好像项庄,独舞令人不爽,接着就有樊哙挥剑伴舞。这不大的一丘田,真是类如鸿门宴,英雄云集,卫兵森然,只是不知谁是醒者,谁是醉者。看到这惊心动魄的场面,我好想下田捉鱼。但是,这不是我家的田,连本家的都不是。我只有看的份,没有捉的资格。水好浑,禾稻稀,从上往下看,一目了然,显然不止两条。又一条鱼游了过来,仿佛知道我在观赏,就跳起来,给我做了个特技表演。“鸢飞戾天,鱼跃于‘田”,今天我都见着了。我此时不像是走在水渠上,而是走在《诗经》的边上。
黄昏像戴着面纱的女人,着一袭发光的黑裙,缓步向我走来。我知道,她不是冲着我来。她是那个电影里的西西里岛的女人,带着她的神秘,她的命运,回她自己的家,但不由人不惊叹,不远远地偷观。她来了,越走越近,我如电影中那个男孩一般逃开。
我来到地里,大哥正在掰玉米,还有两个小帮手——女儿早早和她的吴姓伙伴。原来大哥在路上碰到她俩,就跟着来了。大哥在掰,她俩一人在掰,一人在捡拾和搬运掰下来的玉米,人没玉米杆高,兴致却高过天。玉米掰迟了点,杆子、叶子都变黄了,玉米须乱蓬蓬的,毫无生气,如杀猪时刮下的黑猪的毛。这几天没下雨,地里还是湿的,地边上长满了野草。地里的野草也不少,还有很多藤蔓,仿佛一直在与玉米试比高。我问大哥,平时没锄过地吗。大哥说锄过两次的,只是没像有些人家,喷洒了除草剂。
地边上的一棵柏树,斜跨在水沟上,如果把树枝砍掉,那就像比萨斜塔了。记得以前与它玩时,树干还只有大人的腿肚子那么大,而今比面盆还粗了。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桓温之叹,千载之下,仍不绝于耳。
我想起水渠下的稻田,就问大哥,何以把田种成那样,岂不愧对祖宗吗?大哥掰出汗了,箩筐也装满了,还没装完,不知道我要来,如知道的话,就叫我背个背篓来,免得走两趟。他现在需先挑一担玉米回去,再来一趟。听到我问,他就不急于回家,而是坐在地边的石头上,抽起烟来。话随烟出:
“你以为人家种田是为了粮食?那是以前。他家现在种几丘田,是为了养鱼。”
“养鱼?我们以前也在田里养呀。”
“以前养鱼,是顺带养。现在养鱼,是专养。”
“专养?那他为什么不把田挖了,开成鱼塘,不是更好养鱼吗?”
“你不懂。鱼塘养鱼要技术的,弄不好鱼会发病发瘟而死,会亏本的。再说,鱼塘好开,恢复起来困难。鱼塘里的鱼都是喂食料的,口感不好,不值钱。如今有钱人多了,口味更刁了,要吃稻花鱼。”
“稻花鱼?”
稻花,我懂;鱼,我也懂。稻花鱼,似懂非懂。但这对农村长大又在城市里读了书的我来说,稻花鱼还是不难理解的。小时候,捉得多吃得多的就是鲤鱼和鲫鱼,到了外地后,也见过吃过鲑鱼、鳗鱼、青鱼、鲈鱼、草鱼、鲢鱼、鳜鱼、武昌鱼,就是没听说过稻花鱼。当然,我肯定吃过稻花鱼,以前自家田里养的鲤鱼和鲫鱼不就是正宗的稻花鱼吗?原来,我是一直吃稻花鱼长大的,可惜当年只知道它是田里的鱼,不知道它还另有个名字叫稻花鱼。这就好像大家都知道《狂人日记》的作者是鲁迅,却有人不知道鲁迅的原名是周树人,“鲁”是鲁迅自取的姓,他本姓“周”,所以其子姓“周”,而不姓“鲁”。
我口里仿佛既有鱼香,又有稻花香,这香气逼着我问:
“稻花鱼怎么卖的?”
“比鱼塘里的鱼贵多了。塘鱼一般七八块钱一斤,稻花鱼二三十块一斤。”
“这么贵呀?那你干脆把我们的田取回来,也种谷子,养鱼,你在家既可照看爸爸,又有一笔收入,比去外面做事好多了。”
“哪里有钱挣,哪里就有烂脚的,农村的情况,你还不知道?村里有人包了好多地,栽猕猴桃,赚了点钱,有人眼红了,先是偷,偷不到,就把人家的猕猴桃树砍了好多。八十年代,刚分田到户,差不多家家田里都养有鱼,还是有人来偷鱼。我们家的田离家远,养鱼等于是替别人养。你不可能天天去看,夜夜去守,那些烂人到半夜把田口一挖,把水放得干干净净,鱼都偷走了。渠道边的田,就在村口,哪个好意思去偷?”
我想起来了,在我上初高中时,自家田里的鱼,确实有两次是被人放水偷走的。一次是在禾苗抽穗的时候,一次是打完谷子,蓄了田水过冬,快要过年的时候。禾苗抽穗,正需要水,而一田的水被人放干了,害得我妈在家掉眼泪,只好花钱,抽水洞的水灌田。从那次以后,我妈对在田里养鱼,就不怎么上心了。后一次被人放水偷鱼,虽不影响到收成,但我妈都计划好了这些鱼的用场,结果非但没鱼送人,还得去集市买鱼回来过年。
大哥挑着一担玉米回家了,女儿和伙伴被那些茅草搞得身上痒痒的,头上是包谷叶和草叶,脸上是汗,手上被包谷叶片刮出了一道血痕,于是,她俩跟着大哥先回家了。我一个人在掰剩下的玉米。掰完后,我把那些半干半湿的包谷叶片和杆子堆在一起,拿起大哥放在石头边的火柴,点燃,去烧那些生命力极度旺盛的野草野藤。我看着那燃烧的大火,听着那叶儿、藤儿、草儿燃烧时“噼噼啪啪”的声音,仿佛听到有人在大声地叫喊:
“卖——鱼——苗啊,卖——鱼——苗啊”
看到那挑着鱼苗桶子的人进村,停在苦楝树下了,我赶紧飞跑回家,对妈妈说:“妈,卖鱼苗的来了,快去买吧。”媽妈在做饭,那震动全村的吆喝声,她早已听到了。卖鱼苗的就像那送春符的,每年应时必到。妈妈家务多,脱不开身,就取出一点钱,叫我和大哥去买。反正全村人都在买,小孩子去,也不会吃亏的。事实上,大哥已上高中,是可以独当一面了。我和哥哥提着桶子,把鱼苗买来,给妈妈看了看。她叫我们赶紧放到田里去,不要过夜。
“大哥,这鱼怎么这么小,是不是‘千眼鱼,长不大啊?”
“这是鲤鱼,不是‘千眼鱼,会长大的。”
“你怎么知道?”
“现在是看不出,鱼长大了就知道。去年也是买他的鱼苗,田里不都是鲤鱼吗?”
“也有鲫鱼。”
“鲫鱼是不用买的,是田里就有的。鲫鱼繁殖得快,比鲤鱼快多了。”
“比火箭还快吗?”
“比火箭还快。”
把鱼苗放进水田里,看着它们随着蝌蚪游走了,心里怏怏的,好似主人望着那出了门就不曾回头的客人。回家的路上,闷闷地走,心里直祈愿:鱼儿,鱼儿,快点长大吧。鱼儿很争气,只要田里有水,无需人来喂食,喝水食虫,慢慢长大了。插秧时节,已长到手指般大了。端午雨,那是每年必下的。人们计划着下城看划龙船,又担心着自家田里的鱼。雨,说下就下,满山满野,满天满地,都是雨。偏巧,有时雨不与人商量,像小孩子的尿床,连垫的棉絮都湿透了。大清早,赶紧起床,有篓子的拿篓子,无篓子的提桶,纷纷往自家的田奔去。才走到半道,真是大河涨水小河满,小河涨水溪沟满,溪沟涨水泥田满,到处都是白花花的水在流,在喧腾。呀,这不是做梦吧,那草地上的几条鲤鱼,被沟水冲下来,正试图往上冲,想回到那高高的涨满了水的沟里去呢。于是冲上去,逮住了一条,另一条在草地上乱撞,还有一条顺水而下,流到田里去了。我一边在草地上继续寻找,一边担心着自家的田水是否满了,溢出田外了。小跑着到自家田边,田水果然满了,说不定昨夜就满了,好些两指大的鱼流到别人家的田里去了。我赶紧把田口挖开,塞上杉木刺,阻止鱼儿随泄洪之水而流走。
下田除稗草的时候,禾苗已齐腰了。禾叶贴着脸刺,是极不舒服的。但“鱼戏禾叶间。鱼戏禾叶东,鱼戏禾叶西,鱼戏禾叶南,鱼戏禾叶北”。这,是种田人独有的幸福,城里人是无福消受的。
立秋及处暑期间,禾苗打苞了,扬花了,那是鱼们的节日。鱼儿吃着稻花,无法控制自己的增长速度。
白露前后,开始打谷了。最辛劳的时候,也是最开心的时候。干田打谷,越打越累,水田打谷,越打越起劲,越打越有味。下田后,听到水响,打谷机响,人语响,鱼儿直往后躲,后退。退到最后,一丘田快打完了,鱼儿退无可退。狗急跳墙,大家都知道,鱼急跳什么,我还真不知道。割禾的,打谷的,装谷的,要么你逮住了一条鲤鱼,要么我抓住了一条鲫鱼,要么几个人在围堵一条鲫鱼,抓住后就往打谷机里丢。那个欢哪,套句古话:虽南面王不易也。
正要回想到罩鱼的事,大哥来了。天,快黑了。大哥挑着玉米,我提着割茅草的刀,回家了。
女儿已洗完澡,在与邻居两小孩争论,中国哪个大学最好。男孩说,清华最好,女孩和女儿说,北大最好。意见不统一,女儿来找我做裁判。女孩摘了院子里的一朵指甲花在涂指甲,女儿正值“最”意识萌生的时候,他们又争论起世上什么花最香。一个说茉莉,一个说桃花,一个说栀子花。意见不统一,女儿又来找我做裁判。我说,世上最香的花是稻花。
“爸爸,稻花是什么花?”女儿问。
不用我解释,两个村中孩子冒充行家,替我做了回答,但他们好些也不认为稻花是花,更不同意稻花最香。
“爸爸,稻花什么时候开?它有什么用?”
“稻花暑假开。稻花可喂鱼,鱼吃了稻花,就叫稻花鱼。”
陈子林,土家族,湖南凤凰人,湖南女子学院副教授,作品散见《中国妇女报》《今日女报》《朔方》等报刊。
责任编辑 袁姣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