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婷婷
摘 要:教育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高校课堂教学手段的更新,传统课堂单一的教学模式不再适合时代的发展,而线上课堂的突起带领了传统课堂向混合课堂的演变,很显然传统课堂并不会消失,而线上教学也有其弱点,于是结合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成了各个高校争相研究的对象。文章从混合教学模式的角度研究“操作系统”课程的设计与实践,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混合模式;“操作系统”;传统课堂
1 “混合教学”模式
1.1 “混合式教学”的概念
混合模式[1]起源于国外,但并不是一个新发明,其仅仅是做了概念限定,也是信息时代发展的产物,其通常是指将传统的线下课堂和新兴的线上课堂,进行有机的结合,择二者之优。混合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而传统课堂在于教师的主导性,因此在传统课堂向混合式课堂进行转变的过程中,师生的角色和关系也存在演变。从众多学者分享的经验和研究中发现,混合式教学丰富了教学方法,满足了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高效性。
混合式教学在国内新冠疫情停课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多数高校在停课期间采用线上授课,在复学后采用线下跟进的策略,完成特殊时期的教学工作[2]。而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也进入发展的高峰期,许多高校以此为契机正式引进了新式的教学模式,甚至要求多数课程优先考虑使用线上线下教学的混合模式进行授课,高校的信息教育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
1.2 “操作系统”课程现状
学院倡导小班教学模式,笔者承担的“操作系统”课程教学为学院的试点课程,为了体现学院的重视,教研团队共10人参与教学设计,对“操作系统”的课程标准、教学计划、章节内容、实验实训等内容重新设计。
“操作系统”内容非常多,许多基础性的知识被分成了独立的课程,而课程之间缺乏联系,并缺少系统性,学生学习的时候往往忽视各个部分之间的连接,难以系统性地掌握和理解整个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方法。现有的“操作系统”课程偏重于理论,学习枯燥、抽象、实践锻炼少,几乎成了理论课。再者,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基本上还是早期的内容,对新生代的处理器尤其是多核处理器的内容涉及甚少。而“操作系统”这门课是计算机的核心专业课,对了解计算机系统原理和底层设计思想有非常大的作用。
(1)传统的“操作系统”教学多数照本宣科,以教师为中心呈发射状进行课堂教学,这种广播式的施教方式并未与学生形成共鸣,学生的参与度低,学习效率和兴趣不高,导致课程的收获也不大。这种教学方式弊端突出,对耐心不足的学生很难坚持下去,甚者影响后续课程。传统教学的“单主”模式,教师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是被动地接收,当然教学团队也设计了一些教学活动来活跃课堂,改变枯燥的学习氛围,但收效甚微,归根结底在于没有改变师生角色[3]。
(2)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双主”模式是对传统课堂的巨大提升,此模式下,教师不再照本宣科,而学生也不再被动地接收,这是最近教研团队慢慢沉淀的经验,并以此进行教学方面的设计所取得的成果,但对于抽象的知识,学生依然吸收不佳。教研团队考虑过教师本身的素质问题,也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依然收获甚微,这也让教育者痛下了改革到底的决心。
2 基于“混合模式”的“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混合式的课程设计需要考虑线下结合及课前、课中、课后活动,并且要创建题库、建立资源库、制作微课等,流程是清晰的,但实现是需要付出巨大精力的[4]。教学团队按照学院的总体要求,对“操作系统”进行了前期规划,也跟前续课程的教学团队进行了详细的沟通,对课程把握充足的情况下制定了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共5个阶段。
2.1 分析阶段
“混合教学”在信息技术和高校深化改革的双层推动下,发展势头迅猛,笔者所在的高校已经有相当一部分进入了云课堂模式,借助线上线下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率。在课程分析阶段,“操作系统”课程面临不小的问题,因为课程难度不小,又是核心专业课,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上掌握都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因此诸多学生在课前活动时都会有不少的疑问,诸如:如何理解浮点数的存储方式?线上遇到问题怎么联系老师?老师会及时回答我的问题么?线下课堂怎么做实验?线上线下的活动如何去评价?等一系列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学团队在进行课程分析阶段应该做足学情分析的功课,重视学情分析在课程教学中的基石作用,做好学情分析,才能做好课程分析。
在混合教学中,“操作系統”应该围绕专业人才方案和专业发展规划,以学生的学习规律为中心进行教学,目前单一的线上或线下教学均存在明显的不足,因此结合好线上线下模式,以线上为载体,以线下为基础进行组合式的教学设计[5]。要有明确的课程标准、完整的教学体系、充实的教学资源、实用的教学案例,学生实践活动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因此要求课程团队必须了解岗位需求,结合岗位需求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分析阶段是混合式教学的初级阶段,是混合教学最终成功的重要因素,教学团队要深入企业,了解市场趋势,熟悉岗位需求,结合调研进行课程设计。
2.2 设计阶段
根据学院的统一要求,教学团队将“操作系统”按模块化进行分项目教学,按照云课堂的模式设计教学活动,以课前、课中、课后进行课堂组织,其中课中又根据实际需要分为多个教学阶段实施教学活动。课程架构依托于课程标准而将课程分模块按部就班地进行,云课堂按照模块进行信息统计,在各个模块中可以引入教学活动。按照云课堂的内置部署,教学活动分为:学习资料、调查、一句话问答、抢答、点将、测验、粘贴板、过关练习、材料作业、举手活动风等,这与传统课堂相比优势巨大,而且这些活动均可以在手机端操作参与,大大提高课堂的参与度。
采用信息技术的混合模式,借助计算机技术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的处理,很容易实现线上教学的数据统计,并且根据数据呈现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按照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度和作业的提交及批阅情况,云课堂会自动形成相关项目的统计,这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统计情况一目了然,促进了课堂教学进度,提升了教学监督效果。
2.3 开发阶段
设计阶段之后进入开发阶段,这个阶段需要建立题库、制作微课等准备为课堂教学进行服务的各种辅助资源,这需要团队的精心配合,尤其是在“操作系统”这门课程非常抽象的情况下,如果利用信息技術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直观化地让学生了解,这非常考验团队的课程开发技术,这门课程按照学院的要求提交了试题库、活动库、教学资源库等各种教学资源,以满足课堂、课外、考核等诸方面的需求。
2.4 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是在课程设计完成后,经过审批可以上线进行授课了,这个学期教学团队也正式上线了“操作系统”这门课,从学生的掌握情况和整个课程的运行情况来说,相比传统课堂,混合模式效果突出,而且成绩喜人,这说明前期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模式都是成功的。
2.5 评价阶段
高校对学生的课程评价并非单一的考试,按照学院的要求,混合模式中的提问、课后作业、考勤签到及平时的表现均会计入课程成绩,各个教学部门会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权值的调整,但多元化的评价是大势所趋。按照学院要求,教师将“操作系统”这门课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进行统计,平时成绩按照学生的课堂出勤、作业提交、活动参与等3方面进行统计,期末成绩以期末考试为准,两部分分别乘以要求的权值再进行相加就是最终的评价成绩。
3 结语
本文从混合模式的教学视域下,以“操作系统”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为出发点,阐述了课程的设计、开发,并且实施的过程,在整个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教学团队对课程的了解又加深了一步,改革一直在路上,我们都是践行者。
[参考文献]
[1]余文明,周文伟.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在无线电台中的应用[J].通信与广播电视,2001(3):9-13.
[2]董延军.支持多用户协同开发的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机制研究[J].信息通信,2019(12):144-145.
[3]李琳.计算机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设计及应用[J].计算机与网络,2017(23):50-51.
[4]吕大鹏,雷清.把脉四海九天—天脉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J].上海信息化,2017(12):31-33.
[5]谢小云,邓达平,许艳.基于双线复合教学模式的“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应用能力模块的研究[J].科教导刊,2016(11):117-118.
(编辑 王雪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