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荣
【摘 要】按照北京市教委《关于推进“互联网+基础教育”的工作方案》指导意见和会议精神,中国传媒大学附属小学积极开展双师同步课堂研究。通过理念引领,提升认识,形成了团队愿景和积极主动的氛围,成为推进研究的理念前提和思想基础;通过主动与科技公司合作,争取技术支持,强化了设备保障;通过积极探索模式和路径,初步形成了“强普联合”和“强强联合”两种模式和“课前、课中、课后”双师具体实施路径;通过建立机制,扎实推进研究,促进了优质资源共享、人力资源效率的提升、教师团队的共同成长和学校的开放办学,进一步促进了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双师课堂;均衡发展
信息技术发展对教育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传媒大学附属小学自2011年起就积极参与市区多项研究,主动将平板电脑、移动网络、电子教材等最新的技术手段和教育资源应用于教学实践,为师生的长远发展赢得先机。近年来,学校在数字化课程资源开发、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方式变革等方面不断探索,荣获全国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校、北京市青少年人工智能活动特色单位、电子与信息项目的北京市金鹏科技团等诸多荣誉。一路走来,专家领导的悉心指导、多平台的研讨交流,让我们从技术的追逐者逐渐成为技术的使用者,又再度让我们成长为技术的驾驭者,努力将技术无痕融入常态教育教学之中,助力师生的发展与成长。
按照北京市教委《关于推进“互联网+基础教育”的工作方案》指导意见和会议精神,传媒附小从四方面积极开展双师同步课堂研究。
理念引领,提升认识
双师同步课堂,是采用直播方式,远程教师和班级辅导教师“1+1”分工协作,实现异地同步教研、同步教学。但双师课堂,又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一个线上、一个线下,而是一种师生互动性极强的教学方式,是在明确双师各自职责、重塑教师能力的基础上,配合相应的硬件和软件系统,让更多学生享受优质资源的同时,又不断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任何工作的推进,都要认识到位、理念先行。我们通过团队学习,使教师明确:“双师课堂”能够丰富教育供给、提升教师水平、促进均衡发展,既能充分发挥主讲教师业务水平高、上课思路新等优势,又能发挥辅助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情等优势,能够在共享资源的过程中促进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未来已来,全体教师要积极适应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主动掌握新技术、开阔新视野,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以充分的準备,自信地去迎接“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到来。通过学习、动员和宣传,形成了团队愿景和积极主动的氛围,成为推进研究的理念前提和思想基础。
技术支持,提供保障
课题不能以硬件有无为借口停滞不前,一定要创造条件先做起来,在做中摸索和改进。在信息中心指导下,我们主动与科技公司合作,争取公司的先期支持,利用学校现有的平板电脑、台式机、摄像头和话筒等硬件设备,借助公司的Classin教学平台,打造了双师设备方案、双师教学互动系统。研究中,教师们经历了:以单一学科为“点”,初步探索软硬件使用模式;再以骨干教师团队为“线”,扩大实验范围,探索双师课堂的教学模式、课堂互动反馈模式,培养一批能够熟练使用的骨干团队;最后是通过骨干教师的带动进行“面”上的实验推广。通过三步走,使教师们逐渐能自如地使用设备,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探索路径,形成模式
在双师模式方面,我们初步形成了“强普联合”和“强强联合”两种模式。
第一种是“强普联合”:由优秀骨干教师和新教师、普通教师或代课教师结成的双师课堂,他们在向优秀骨干教师学习中得到了快速成长。第二种是“强强联合”:主讲与辅助均是优秀骨干教师,就各自最为深入的研究项目进行双师教学,如两位语文骨干教师,一位更擅长诗词教学,就来做诗词单元的主讲;一位更擅长散文教学,就主讲散文单元,一人主讲、多班受益,合作默契、优质高效,减轻了教师负担,学生们又兴趣浓厚,实现了效益最大化。
在双师路径方面,我们边探索、边总结,形成了双师课堂的课前、课中、课后的具体路径。其中包括:主讲和辅助教师的主要职责、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这样就为后续教师提供了具体可操作性的方法导航。
1.双师课堂“课前”路径
包括:解读教材、学情调研、制定目标、学法指导、学习工具指导、内化设计等。以“内化设计”为例,我们发现,开展双师教学过程中,辅助教师容易出现被动的参与,造成教学过程中配合不默契、指导作用发挥不明显。对此,我们鼓励辅助教师要对主讲教师提供的教案、课件、资源工具进行深度内化,并用说课的方式向主讲教师反馈内化的情况,主讲教师再进行解读和指导。通过实践我们发现,课前的内化环节越扎实,课堂教学效果也越好。
2.双师课堂“课中”路径
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交流分享、总结提升。以“总结提升”为例,我们发现,辅助教师在捕捉生成方面是弱项,主讲教师就发挥专业优势,在捕捉生成中快速反应、有针对性地点拨指导并归纳提升。解决重难点的画龙点睛、使学生能够豁然开朗,同时也为辅助教师的课后模拟提供了教学范例。
3.双师课堂“课后”路径
包括:模拟实施、对比反思、确定生长点、设计专项练习、再实践反馈、管理跟进、保障服务等。对于课后路径,我们的思考是:双师课堂真正要解决的是均衡发展问题,因此就要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目标,要让辅助教师通过双师课堂得以更快进步和成长,最后也能成为主讲教师,去指导其他教师。因此在课后,主讲教师指导辅助教师对比反思,一起针对薄弱环节确定生长点,并设计专项提升练习,通过再实践、再反馈,实现教师的成长闭环。同时,学校管理团队在听课后要及时发现软、硬件和组织实施方面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做好课题的过程管理和保障支撑。
建立机制,扎实推进
首先是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了信息化教育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强化组织实施和运行保障。并以课题研究的方式来推进,将“信息技术与多学科课堂教学融合策略的实践研究”,通过平台化管理,积累课题进程的资源包和大数据,以信息化提升管理效率。
其次是加强师资建设。我们采取骨干教师先行示范、其他教师学习跟进的分层参与策略,鼓励骨干教师率先研究,将教师参与和贡献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与评优评先挂钩。
最后是细化相关制度。学校建立了与双师课堂相关的“集体备课制度、双师教研制度、阶段总结制度、经费保障制度、评价激励制度”等,特别是我们研制了双师同步课堂教学的评价表(试行),强化常态研究管理,保障工作的扎实推进。
双师同步课堂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
1.促进了优质资源共享
“双师教学”将名师资源直接注入一线课堂,探索教学效益的最优化。学校与朝阳区金盏学校建立合作后,教师们连线教研、密切配合、共同提高,让更多学生实现远程互动、亲身感受骨干教师课堂,解决了单纯在线教育带来的互动性不强的问题,同时,两位教师既分工明确,又形成有机整体。我们特别强调了“双师都重要”的理念,避免辅助教师角色被弱化,明确辅助教师职责,比如为了解学情,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答学生疑惑,促进个性化学习和针对性指导。
2.促進了人力资源效率的提升
以往,学校教师请假后,代课教师不熟悉学科内容,只能让学生做一些练习作业,耽误教学进度、加重了学生负担,效果也不好。实施双师课堂后,我们尝试了骨干教师主讲,搭配代课教师辅助指导的模式,能够较好地完成教学内容,不耽误教学进度,用较少的师资来实现多个班级的双师课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促进了团队教师共同成长
双师的共同备课、分工协作,促进了教师思维碰撞、智慧分享、共同提升;同时,建立线上线下混合教研模式,为教师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专家指导、团队互助,深化了教师研修模式改革;进一步提升了对信息技术“手段和工具”的认识,“用在关键处、用在必要时”,切实把握好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服务于师生的成长。
4.促进了学校开放办学
课题研究中,教师针对使用中的问题请教专家、给公司提出改进建议;科技公司基于一线教师呼声的问题解决,促进了设备调试的磨合和技术的不断革新。这样打开校门、开放办学,有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不仅推动了先进技术高效的赋能教育,更能够开阔视野、促进教师走在教育信息化的前沿。
“十四五”期间,传媒附小将以前期研究为基础,继续学习相关理论,不断积累课例、案例,利用个性化学习和深度学习概念进一步规范课题的研究过程和成果形式;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新技术激发教育活力,与兄弟学校携手,扩大研究使用范围,培育校园发展新动能、构建学校教育新样态,促进师生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童年只有一次,成长不会重来,我们将继续努力,以爱心和责任,守望成长,静待花开。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