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道友
摘 要 古籍修复技艺属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态。论文从古籍修复技艺传承与创新的角度开始,分析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路径,具体阐述纸浆修复技术的技术内涵、表现方式、功能价值,尝试为古籍修复技艺的发展与创新开辟新途径,在现代语境与视域下正确审视古籍修复工作及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进一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 古籍修复 技艺传承 技术创新 纸浆修复
Abstract The art of restoring ancient book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has a unique artistic expression.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he art of restoring ancient books, analyzes the path of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ancient book restoration technology, and expounds the technical connotation, manifestation and functional value of pulp restoration technolog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open up a new way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the ancient book restoration technique, to examine the restoration work and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he ancient book restoration technique correctly under the modern context and visual field, and to further promote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Keywords Restoration of ancient books. Passing on of skill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ulp Restoration.
0 引言
古籍,指書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1]。古籍修复就是对出现破损的古籍进行修复,属于中华古籍保护工作范畴,被纳入非遗传承项目管理。古籍修复是一项细致、复杂、专业性强的技术工作,以修复技术为主,兼顾物理、化学、版本学、材料学等学科,同时古籍修复工作也是一项长期性的艰巨任务。中国古籍保护网(http://www.nlc.cn/pcab/gjxf/)数据显示,目前包括国家图书馆在内的12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专职古籍修复师仅有133人,具有2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修复师32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修复师12人[2],全国从事古籍修复工作的专业性人才缺口依然很大,古老的古籍修复技艺传承至关重要。在当今全球化、现代化社会背景下,容易出现传承链中断,部分传统技艺甚至在不经意之中就会消失于历史的烟尘之中,运用传承的手段保持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与活化古籍修复技艺,推动古籍修复技艺进行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终目的。
1 古籍修复技艺传承路径
1.1 师带徒与口传身授
古籍修复属于传统技艺范畴,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不断地进行传承保存,传统的古籍修复技艺传承主要依靠师带徒、口传身授等方式进行传承。这样的方式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从古籍修复技艺自身角度出发,其复杂的技艺、耗费较多时间、从业人员的素质、社会认知度等情况,导致愿意投身学习古籍修复技艺的人总体数量偏少。培养一个能独立开展修复工作的从业人员大约要三年时间,培养一个精益求精的“工匠”,则需要数十年的时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古籍修复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行业无论在修复材料还是在修复技术方面都在发生较大的改变。师带徒与口传身授这样的传承方式在古籍修复技艺传承中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但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具体操作已不能满足现代化传承。此种方式的传承,部分技艺易于流失、存在缺漏,同时传播范围受限。作为古籍修复技艺传承的一种路径,应该正确的看待,全面的分析,将优点与缺点结合起来,在不变中求突破,与时俱进。
1.2 技艺传承培训班
2008年,古籍修复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方面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作为上层建筑,针对国内古籍修复人才严重匮乏等实际问题,启动了专门针对在职古籍修复从业人员的修复技能培训。培训工作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统一安排,先后开展全国性古籍修复技术初级与高级培训班。另一方面由各省古籍保护中心积极利用自身资源,如修复的场地、设备、材料等开展培训工作。同时结合各省古籍保护中心的藏书特点开展专题培训,以专题制或项目制的形式,使得受训人员在一定时间内掌握某几项专业修复技能,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采取这样的方式进行培训有利于传承方式的整体优化,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以现代化的修复理念与现代化手段,对古籍修复技艺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体系进行深入剖析,展开系统性、全方位的研究。如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组织实施的古籍修复工作管理研修班,对古籍修复技艺传承与创新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3 职业化教育
古老的古籍修复技艺走向职业化教育始于2001年,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在全国率先开办三年制古籍修复专业,将古籍修复专业引入职业化教育。2003年为缓解古籍修复专业人才匮乏,国家文化部、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培养古籍修复人才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在北京、上海、江苏三省市开展培养古籍修复人才的试点工作,并在全国造就一支数量和质量基本满足需要的古籍修复队伍。2007年1月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在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置古籍保护和修复专业,培养一批技术精湛、素质较高的古籍修复人才。至此古籍修复人才培养走入高等院校,各高校根据自身特点设置课程,安排实践环节。高校开设古籍修复专业使得整个古籍修复工作标准化、系统化、科学化。职业化教育进一步拓宽古籍修复技艺传承路径,与师带徒、技藝传承培训班形成三位一体化的适应时代潮流的技艺传承方式。
2 古籍修复技艺的“源”与“变”
2.1 “技艺源”是古籍修复技艺传承的核心
当下若干传统技艺面临失传,比如部分木板水印与云锦的织造技艺,要保护这些优秀的传统技艺,更好地为现代文明服务,重心在于传承。传统古籍修复技艺中的“绝活”,都需要不断的进行实践与积极的摸索,不断历练自己的专业技能,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技艺传承的表现,在古籍装帧过程中的修剪与齐栏,对于操作者的要求是严格的,没有日积月累的训练很难做到恰到好处的程度。另外从古籍整体艺术形式的风格来看,任何一个时代对于艺术美都要求完整、和谐、悦目。诸如修复过程中的补纸颜色要与原件颜色保持近似,使得修复后的书叶在观感上和谐,悦目。凡此种种艺术美的实现都需要特定的技艺,也因此古籍修复“技艺源”的表现形式对所表现的内容具有相对独立性,传承关系的表现更加明显突出。
2.2 “变技术”是古籍修复技艺创新的基础
传统技艺伴随时代的发展终将成为过去,新的技艺将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技艺的创新指的是工艺技术的创新,这个创新一方面受原始技艺与材料的影响,一方面还面临一个“度”的问题,包括已有观念、心理定势等因素。对于知识的认知结构决定了对其变化的接受程度,在技艺创新过程中,还需要将古籍修复的相关理念进行适当的创新,如近年提出的古籍修复档案与修复方案。技术的变革是必然的,这就要求我们重视传统技艺,在此基础上积极结合时代特征进行创新,多角度利用现代技术与研究方法来实现古籍修复技艺的创新发展。
传统古籍修复技艺需要传承,而传承是一项系统长久的工作。技艺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演变中创造出来的重要文化遗产,了解研究传统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创新、融合已经成为社会文化大发展的重要课题。传统技艺的兴衰与社会诸多因素密不可分,古籍修复作为一种传统技艺和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发展、传承、创新、融合应该受到关注。
2.3 传统古籍修复技艺是“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
明朝宋应星撰写的《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中国古代各类手工匠人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当下称为“工匠精神”,是一种耐心、专注、坚持的精神。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作出过不少重要的发明和创新,为中华优秀文化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
传统古籍修复技艺包括托、裱、补、镶、装等若干种。这些技艺现在依然沿袭并使用。以补破技艺为例,《齐民要术》一书中就有记载:“书有毁裂, 郦方纸而补者, 率皆挛拳, 瘢疮硬厚。瘢痕于书有损。裂薄纸如薤叶以补织, 微相入, 殆无际会, 自非向明举之, 略不觉补。裂若屈曲者, 还须于正纸上, 逐屈曲形势取而补之。若不先正元理, 随宜裂斜纸者, 则令书拳缩。”[3]对于缺失部位的修补与连接,其重叠位置连接宽度最好在2毫米左右,这样的处理方法可以尽量避免因修补导致连接位置纸张厚度增加,给修复后的古籍书叶平整带来新的问题。然而就是这样的2毫米宽度,修复人员要付出大量时间去处理,同样的动作不厌其烦的反复操作。正是这样的精益求精与薪火相传,使得古籍修复相关技艺被保留传承下来,如修复技艺中的干补法与湿补法、书叶去污法、糟朽书叶托裱法等。每一项修复技艺都包含从业者的敬业精神,在技艺上追求精益求精,对于每一件修复作品,每一道程序都追求极致。这是一种执着与坚持的精神,这种坚持不是因循守旧的“匠气”,是一种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内蕴。这样的耐心、专注、突破、革新正是工匠精神的体现。
3 古籍修复技艺创新路径——纸浆修复技术
3.1 纸浆修复技术内涵
《天工开物》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名曰还魂纸。”[4]38此处可知还魂纸就是废纸再生纸。纸浆修复技术就是利用此法将现有合适的修复纸张经过二次加工制浆,得到以手工纸张纤维溶液为主的修补材料,亦可以采用两种或以上纸张纤维溶液直接修补破损的古籍书叶,利用湿纸浆成纸时层间结合力、纤维的相互交织力所形成的“纸膜”覆盖破损位置完成修补。此种修复技术主要用于虫蛀孔洞严重的书籍、档案等纸张的修补,是一种不同于传统修复方法的新技术,此技术分为机器与手工两种方式。“60年代,欧洲研制出纸浆修补机,并在一些国家得到应用;1977年,日本也研制出纸浆修补样机”[4]38。国内纸浆补书技术的研究始于八十年代初期,经过十年的研究,纸浆修复技术获得江苏省文化厅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纸浆修复技术成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纸浆修复技术的关键在于修复所用纸浆溶液的配比,即干纸浆与水的具体比例。纸浆修复技术操作主要分为前期准备、中期修复、后期装帧三个阶段,修复过程大致遵循以下工序。
(1)检视破损古籍纸张质量情况,墨色与图案颜料层是否存在晕墨与掉色现象。(2)以被修古籍的材质为基准选择纸浆材料,将纸浆材料原纸约5g放入搅拌器中,加入约500ml水,搅拌粉碎均匀,搅拌时间约60~160秒,此时得到纸与水的溶液,取出纸浆溶液备用;(3)将需修复的古籍书叶平放在手工抄纸帘展平,反面向上,将上述制备好的纸浆溶液吸入滴管中,对古籍书叶破损处进行滴补,利用湿纸浆成纸时层间结合力、纤维的相互交织力完成修补工作;(4)将滴补过的古籍书叶从抄纸帘上取下,吸水、飘干、压平,最后按照古籍修复流程进行装帧。
纸浆修复作为一种新的修复技术在国外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而在我国目前处于理念的引入与技术推广阶段,部分单位已经将纸浆修复技术作为一种补充的修复技术应用于古籍修复工作中,提高了工作效率与修复质量,取得了良好的修复效果。
3.2 纸浆修复技术表现方式
纸浆修复技术源于古代纸张抄造方式中的“浇纸法”,以手工纸张纤维溶液为主要修补材料修补破损的古籍,利用纸浆成纸时层间结合力、纤维相互交织力所形成的“纸膜”完成修补。纸浆修复技术是一种新的技术,区别于传统的古籍修复技术,主要表现在修复过程可逆、修复效率提高、不使用粘合剂、减少修复工序等方面,这些优点主要来自修补材料——纸浆溶液,即纸张纤维与水的混合液。
(1)修复过程可逆,主要表现在当需要修复的书叶再次出现破损,或者若干年之后出现较现在更加先进的修复技术,可以较为顺利的替换原先修补材料,进行二次修复,即此次的修复行为是暂时的。修复的过程、所使用的修复材料及粘合剂,所选用的修复技术在古籍修复工作中都要求具有可逆性,这也是古籍修复的一个重要的原则。故而古人语:“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剂而毙。”[5]
(2)修复效率提高,体现在与传统手工修复相比较,纸浆修补的速度是手工修复的1~3倍,“手工修复遇上严重破损的书叶往往一天只能修复1~2张,而纸浆补书机每日修复书叶约30张左右,修复效率大大提高。”[6]
(3)不使用粘合剂,传统古籍修复技术主要依靠浆糊来连接修补材料,浆糊的使用对古籍的保存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当的保存环境下,存在霉变风险,少用或尽量不用浆糊对于古籍来讲无疑是有利无害。纸浆修复过程中因不使用浆糊,从而减少霉变风险。
(4)减少修复工序,传统古籍书叶修复,其修补材料与书叶原件的搭口位置存在一定的厚度,修复后的书叶要经过“敲平”这一特殊工序来减少厚度,达到平整的效果,敲平过程中容易将书叶敲伤,特别是书口容易造成二次损坏,纸浆修复后的书叶厚薄相对一致,边缘搭口相对平整,可以免敲平,这也是对古籍书叶的另一种保护。
3.3 纸浆修复技术功能价值
纸浆修复技术作为一种补充修复技术,与传统修复技术相比,其功能价值的演变主要体现在修复效率、可逆性等方面。首先从修复效率的角度去剖析具体的修复工作,传统修复技术(手工补洞)处理一叶虫蛀面积达90%以上的破损书叶,需要半天甚至一天時间,修复效率低,数量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效率低下是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在这个过程中修复人员的体能承受极大的考验。而在同等破损面积与书叶质量等同情况下,可以采用纸浆修复技术。其次古籍书叶经过拆线、溜口、修补、压平、折叶、修剪、敲平、装捻、上书皮、穿线等十几道工序后,修复工作告于完成。在保存与使用过程中可能会进一步发生破损,原先修补的位置或者其他之前完好的位置就会出现不同的破损,当破损发生时就需要对破损位置进行适当的二次修复,二次修复的前提是前次修复添加物(纸张,粘合剂)可以较为顺利的揭除,便于开展下一次的修复,在揭除过程中受粘合剂的影响,部分粘合紧密的位置就不能保证可以揭除。在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发现,前次采用纸浆修复的位置在湿润状态下可以揭除前次修补的添加物,可见修复材料与修复过程的可逆性至关重要,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正确使用粘合剂的重要性。
4 结语
在古籍修复技艺传承与创新中,创新不是标新立异,亦不是割裂传统,而是在传承、延续传统修复技艺的本质前提下进行创新。创新的目的是更好地推动古籍保护工作向前迈进,更好地开展古籍修复工作。只有不断加强加深对传统修复技艺内涵的理解,立足传统,面向未来,才能使古籍修复技艺当代创新成为传统技艺的延续与升华。同时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是一种动态的保护,是传统技艺思想和审美取向的传承,最终归结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精神的传承。技艺的传承会促进技艺的创新,技艺的创新则成为增强发展与奋进的动力。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GB/T 21712-2008[S].2008:1.
刘捷,王智芹.关于推进古籍修复工作职业化发展的思考[J].河北科技图苑,2020,33(4):13-16.
饶俊丽,马丽飞.高校图书馆古籍善本的修复与收藏[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8,38(4):38-40.
邱晓刚,蒋一斐,郑宁.纸浆修补古籍技术的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1994(1):38-40,47.
雷有梅.古籍修复师的匠人情怀[J].青春岁月,2020(17):440.
谭锦华.纸浆补书机在和刻本修复中的应用案例解析:以新会景堂图书馆馆藏《万国史记》修复为例[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20(5):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