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辛·里昂斯 马克·布朗 恩达·唐隆
【摘要】 黑客松是一种教学和课程创新。本文探讨其应用和潜能,即用现实世界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和重要横向技能。文章简要回顾黑客松在高等教育的应用模式并报告两个具有创新意义的案例:Hack4Change(求变之道)和DigiEduHack(数字教育方案)。文章首先介绍第一个案例的效果。该案例是一门企业模块课程的一部分,在一所爱尔兰大学校园进行的历时5天的大规模黑客松系列活动。文章接着介绍第二个案例的情况。该案例是一场独特的线上黑客松,同时在多个国家进行,各参赛团队旨在提出解决教育问题的方案。文章在介绍这两个案例和学习体验设计之后,对有关问题进行反思并总结经验,希望对有兴趣在自己的教学环境下开展黑客松(特别是探索以在线和混合式形式开展黑客松)的中国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虽然没有诀窍能确保黑客松的成功,我们仍然能够从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如果精心设计,学习目标明确,黑客松是一种具有创新性、教学上引人入胜的方法,使得能够在今天为明天的世界培养更有创造能力的学生、富有创业精神的思维方式和为未来工作做好准备的毕业生。
【关键词】 黑客松;在线学习;企业教育;创新教学法;横向技能
一、引言
Hackathon(黑客松)这个词源自marathon(马拉松)。马拉松运动员在一段持续较长的时间内参加高强度赛跑,而黑客松则要求参加者在一段规定的时间内以团队形式集中研究一个课题(ovi & Manojlovi, 2019)。黑客松原先是信息技术领域开展的一种活动,程序员、项目经理和设计师在软件项目中紧密合作,共同制订新颖的解决方案(Kienzler & Fontanesi, 2016),现在则越来越多被用于教育领域,在多个学科领域作为一种激发学生协作开展课题研究热情的方法,尤其是用于创业社区酝酿初创企业雏形方面。参加者聚在一起,组建团队,目的是在所给时间内提出初步解决方案。在活动结束时,各团队介绍自己的方案,然后根据可行性或其他标准对它们进行评价(Brenner, 2011)。
服务教育目的的黑客松初衷是给参加者提供体验式和主动学习的机会,并且能够与专家导师和助学者进行各种互动。黑客松通常在更加传统的线下环境下开展,但是目前越来越多黑客松在线上进行,尤其是新冠肺炎大流行以来更是如此。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黑客松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和促进他们深入研究所选课题。精心设计的黑客松还能培养团队工作技能和诸如创造性、解决复杂问题、判断和决策等重要横向技能(transversal skills),即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 2020)认为2025年必须掌握的十大技能。
目前,大学在培养为未来工作做好准备的人才方面遭遇严重挑战,即如何培养能批判性思维和善于交流以及能够适应不断变化职场形势所需要的学生(Choy & Delahaye, 2009)。大学必须与业界建立关系和成为合作伙伴,以给学生提供解决现实世界问题的真实学习机会(Gentelli, 2015)。黑客松可能是能够满足这些要求的一种有用途径,如果精心设计并以有效的教学法理论为支撑,则可以被应用于多个学科的教学中。
本文报告两个案例的情况,讨论黑客松作为一种教学和课程创新方法的作用。首先介绍第一个案例的效果。该案例是一门企业模块课程的一部分,在一所爱尔兰大学开展。每天的活动是向学生提供一系列具有全球和国家重要性的问题,要求他们提出能够从某一个方面解决这些问题的创新和可行方案。每天有110多名学生以5~6人为一个团队全天聚在一起讨论所选课题的方方面面要素并提出改進现状的创新方法。每天的活动围绕主旨演讲、“闪电谈”(lightning talks)(发表短小精悍见解,通常只有五分钟左右——译注)、指导活动和交互式推销想法等环节进行安排,每个阶段学生都能够接触到校内外本领域专家。学生在参加黑客松活动之后撰写反思以获得课程学分。
第二个案例的黑客松把教育作为需要解决问题的对象。本次活动的参加者来自欧洲和全球其他地方,他们组建团队,从所给问题中挑选一个进行解决。活动的目的是在团队讨论提高教育吸引力和适应21世纪要求的解决方案的过程中鼓励协作、共同建构知识和改变现实。本次黑客松是欧洲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组织的免费活动,也是《数字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7》(Digital Education Action Plan 2021—2027)中的一项关键内容(European Commission, 2020)。2019年第一轮活动以芬兰赫尔辛基为主会场,并在21个国家设分会场。2020年因新冠肺炎大流行危机改为在线上举行,历时36个小时,在欧洲和其他地方举行50多场活动,并对在德国柏林主会场举行的“闪电谈”和专家小组讨论进行线上直播。
本文在这两个案例的基础上讨论黑客松在高等教育的应用和效果。文章还结合所谓高等教育“大规模上线”的背景,反思如何使黑客松这样的课程创新适用于在线和混合式学习环境。最后围绕今后如何设计和开展黑客松提出一些重要建议,以发挥新数字技术的教学能供性,增强学习吸引力。我们希望本文对中国和其他国家有志于在自己的教学环境下开展在线或混合式黑客松的教育工作者有所启发。
二、黑客松模式在高等教育的应用
如同采用其他教学方法一样,我们必须首先明确为什么要开展黑客松,然后才考虑如何组织这种活动。在最理想情况下,黑客松被视为一个体验式学习机会,学习者有意识地经历主动尝试、亲身行动和反思性思考的过程,因此能培养新知识和技能(Lewis & Williams, 1994)。这种“创新教学法”(Suominen, et. al., 2018)能使学习者以团队形式解决涉及多学科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培养“为工作做好准备的”毕业生和快速变化的未来所需的终身学习者。如果我们把黑客松正式纳入课程,那么就必须考虑其目的是什么,并制订相应的预期学习目标。正如科巴姆等(Cobham, et al., 2017)和威尔逊等(Wilson, Bender, & DeChants, 2019)所强调的,如果认为把黑客松融入企业课程模块便自然而然能催生可行的初创企业,这可能只是如意算盘而已。但是,黑客松的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未来创业能力。科巴姆等(Cobham, et al., 2017, p. 6)指出:“通过黑客松创办一个学生企业的好处是把不同背景的学生聚在一块,他们一起创业并建立将有助于这个团队一起战胜前进道路上挑战的至关重要关系。”
波拉斯等(Porras, et al., 2019)认为典型的黑客松可分成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部分。事前活动包括一些准备工作,比如阅读背景材料或课前材料、提出想法或组建团队。这些活动可以在黑客松开始之前或开始时完成。提出想法在有些黑客松是由个人完成的,然后向其他人“推销”自己的初步想法以希望能招募到队友。有些黑客松挑选队友和组建团队可能更加随意,然后团队集体产生创意。
事中的重点是团队协作和工作,开始时有一些主旨演讲,结束时则是团队陈述。如果是比赛性质的黑客松,则要对最后的陈述进行评价并选出优胜队(Porras, et al., 2019)。文献中有关黑客松的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很多在一天内或一个周末内完成。科巴姆等(Cobham, et al., 2017)建议把每一场黑客松控制在48小时内,分为三天进行。由于文献中对理想黑客松的最佳模式缺乏共识,因此黑客松持续多长时间最有效尚无定论。有些黑客松的时间可能更长一些,比如全球健康黑客松(Global Health Hackathon)安排在学期中进行,历时10周(Kienzler & Fontanesi, 2016)。在这个例子中,参加者是本科生,他们组成团队在活动开始前四周的事前阶段提出自己想解决的问题。诺尔蒂等(Nolte, et al., 2020)指出持续时间较短的黑客松可能更能促使参加者深度投入,取得成功或获奖。
有一点非常关键,即黑客松是一种快节奏、非常活跃和引人入胜的活动,能激发参加者的投入和灵感,但是迄今我们对黑客松给学习带来哪些具体好处却知之甚少。韦勒斯卢等(Vellesalu, et al., 2019)研究了一场历时三天、以时尚科技产品为主题的黑客松,发现参加者在研究、产生创意、技术实现和创业精神方面的感知能力提高了12.6%。威尔逊等(Wilson, Bender, & DeChants, 2019)研究了在大学举行的无家可归现象黑客松的可行性,这场黑客松历时7个小时,包括专家小组活动、不断反复提出创意和方案以及推销方案等环节。研究者采用前测和后测方法研究活动对学生的影响,发现参加者对无家可归现象的知识和态度有改进,公民责任感有提升。
波拉斯等(Porras, et al., 2019)指出绝大多数黑客松研究的文献发表于2012之后,因此黑客松的作用仍然有待通过进一步探索以达成共识。有一项与“全球大学创业精神学生调查”(Global University Entrepreneurial Spirit Students Survey,GUESSS)相关的创业能力全国性研究发现,仅有极少数爱尔兰大学课程采用黑客松(Clinton & Lyons, 2019)。但是,轶事证据显示欧洲很多大学对黑客松越来越感兴趣。虽然国际上对黑客松模式的研究匮乏,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不管是对其组织者还是对学生来讲,要保证活动效果,就必须精心设计、倾情投入和秉承创新精神。我们相信本文介绍的这两个创新案例能够提供有益启示和多方面的指导。第一个案例是围绕商科学生的一次有关公益企业的作业,第二个案例则着眼从跨学科角度提出解决教育问题的方案。我们相信这两个案例很多方面的做法适用于其他环境。此外,它们也有助于说明可以如何通过调整设计和精心策划开展混合式黑客松或纯在线黑客松。
三、案例一:都柏林城市大学Hack4Change(求变之道)社会创新系列
本案例的参加者是都柏林城市大学(Dublin City University)商学院学习企业课程的一年级学生。本文第一作者是这个模块的主要设计者,在新冠肺炎大流行之前在校园以线下形式举行。如今爱尔兰的情况已经发生变化,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把这种转化学习(transformative learning)体验在在线或混合式学习环境下复制或进一步改进。这里所说的“混合式”指线上线下相结合以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
企业教育的涉及面比创业教育更广,旨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和创业思维,不管他们今后将往哪个方面发展事业(Gibb, 1993; Lewis & Massey, 2003),因此很多利益相关者能从中受益(Jones & Iredale, 2010)。莱克埃乌斯(Lackéus, 2017)认为企业教育能使学生变得更有创意和创新精神,而创业精神则有助于把创意付诸行动。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for Higher Education,QAA)认为企业教育是“在一个项目或任务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产生和应用创意。这是一个通用概念,可以用于教育和职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包括创造性、独创性、主动性、创意形成、设计思维、适应性和反思性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表达、交流和实际行动”(QAA, 2018, p. 7)。
正因如此,我们认为把黑客松引进都柏林城市大学商学院企业教育课程是合适之举。这门课程本身被分为创业精神、公司制企业、家族企业和公益企业四个主题模块,黑客松是公益企业部分的主要内容。
“都柏林城市大学Hack4Change(求变之道)社会创新系列”是历时5天的系列黑客松活动,在第二学期的阅读周(2020年3月9~13日)举行,参加者为“企业学习创新”模块一年级商科学生。每天有一个指定主题(心理健康与幸福、快速时尚、智慧旅游、气候行动和多样性与包容性),学生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主题,每天有110多名學生选择一个不同主题。学生以每5~6人为一个团队,共同提出能够解决所选主题某个方面问题的可行想法。
我们邀请学界和业界专家向学生讲解对各个主题的见解。每天这些专家都会做主旨发言和“闪电谈”(见图1),对各学生团队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形成和完善自己的想法,在结束一天活动时的陈述环节提供反馈意见。除了与学界和业界专家互动,学生在每天活动开始时会获得针对具体问题的提示,在这些提示的帮助下开展研究和提出方案。
(一)人员配备和计划时间
黑客松的互动性很强,因此需要多种角色人员的参与和精心计划。我们为本次活动配备以下人员:
3名经理(1名课程模块主管和2名学生经理);
1名后勤支持人员;
3名轮流主持的核心人员(帮助课程模块学习的教师);
30名研究生辅导员(根据安排分批参加一天的活动)。
我们提前一个月招聘两名兼职学生经理帮助做好准备工作,联系演讲者和准备后勤事务。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工作。至于研究生辅导员,我们提前一个星期给他们举行一场工作坊介绍有关情况并把详细要求和指南给他们发电子邮件。我们还会在活动开始前的当天上午(以及当天见缝插针)给他们一些简要指示。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使活动顺利开展并与参加者打交道,在此过程也学到管理方面的经验。此外,他们还能够反思这段经历,这种反思作为管理学课程模块的部分内容被正式纳入其课业中。
我们专门制订一个赞助计划并得到一些公司的支持。赞助费主要用于支付参加者的午餐、印刷和其他必要的物资以及奖品。我们奉行勤俭节约原则,把开支降到最低。
(二)课程/活动内容准备
如上所述,每天围绕一个主题开展黑客松活动。我们提前几个月准备各种重要社会问题并提供给学生投票表决,最终选出五个主题(心理健康与幸福、快速时尚、智慧旅游、气候行动和多样性与包容性)。教师准备一些围绕当天主题的“小”问题,以便学生从中挑选一个本团队想解决的问题(表1是供第一天使用的“小”问题)。我们认为与其让学生和他们的团队自己决定从哪个方面入手解决大主题某个方面的问题,不如提供相关的“小”问题供他们选择,因为这既能发挥指导作用又不影响他们产生创意。有研究者在讨论黑客松时指出,如果允许学生自己提出想解决什么问题,涉及面会非常广泛且难以驾驭(Kienzler & Fontanesi, 2016)。考虑到每一次活动的时间有限,我们认为我们的做法更有效。每天的活动包括主旨发言、团队创意、“闪电谈”(励志谈)、指导和最后的“推销”。为了保证效果,我们围绕每天的大主题给学生准备了20个以上的“小”问题(见表1)。
学生在听完主旨发言和主持人介绍当天活动安排之后便开始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小”问题,这些问题张贴在活动场地的墙壁上。这个环节高度紧张,学生们得抓紧时间挑选自己的问题,把自己的名字写在这个问题的纸张上,一旦凑够五个人便可以组成一个团队。
每天分成三段,分别对应Hack Impact Canvas的内容:问题、解决方案和验证(如表2所示)(canvas意为“画布”,这里用于指参加者写下自己的想法并与其他成员分享和交流,类似于便笺的大纸张——译注)。每个学生都有一张Hack Impact Canvas,按照要求在各个阶段研究上面列出的问题。因此,这张Hack Impact Canvas代表学生一天活动的主要成果。实践证明,这张“画布”在帮助学生集中精力完成各项任务和结合具体情况提出创意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全天安排两次指导。每一次指导之前在嘉宾区向导师简要介绍有关情况。开始指导之前,导师被带到信息区,白板上显示他们各自工作台的编号(与学生团队编号对应)(嘉宾区也有这些信息)。志愿者把导师带到其工作台/学生团队处,导师便在规定时间内指导学生团队开展工作。他们完成一个团队的指导之后便回到白板处被重新安排到另一个团队指导。我们通过社交媒体公布业界嘉宾和赞助商,每天通过屏幕滚动播放他们的介绍。
在“推销”陈述环节之前我们向评委简要介绍情况,指导他们使用反馈模板评价各团队的方案。每一轮结束时评委进行打分和讨论,以取得一致意见。
(三)本次黑客松的效果
600多名学生参加了Hack4Change(求变之道)社会创新系列活动。每天参加的学生达110多人,全天有20~25名本校和业界的专家给学生提供指导。此外,15名商学院研究生帮助活动的后勤和组织工作,他们也因此获得相应的管理学课程学分。对于这些研究生来讲,黑客松是一种教学和考核活动,他们在校期间可能再也没有机会参加此类活动。黑客松是体验式活动又能激发参与热情,参加者有机会孕育创意和反思并获得灵感。活动结束后,学生提交对本次黑客松的反思和总结所学到的社会创新方面的知识。学生对这种学习体验的评价非常正面。表3摘录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作业内容。
Twitter(推特)是一个主要社交媒体平台,因为爱尔兰商界在这个平台上非常活跃。我们因此利用Twitter(推特):
在黑客松事前、事中和事后向师生推送最新情况介绍;
帮助潜在赞助商和合作伙伴了解更多情况;
联系可能成为导师、评委和演讲嘉宾的人士;
报道活动情况,重点宣传利益相关者(如都柏林城市大学商学院和其他所有提供慷慨支持的机构);
向关注我们Twitter(推特)账户的人士推介他们可能感兴趣的其他项目和活动。
虽然从一开始我们就考虑利用社交媒体和其他相关数字技术开展黑客松,但并没有打算把它设计成纯在线活动。然而,我们目前必须面对这个挑战。虽然我们还没有以在线形式完全复制原先的黑客松,但由于新冠肺炎大流行危机,2020年我们设计了一些体现黑客松教学法精神和意图的活动。我们将继续致力于探索如何成功地把黑客松设计原则应用到在线和混合式学习环境的活动中。目前,我们正在评估一些能开展实时互动的虚拟平台和可用于企业情景的工具,如Remo、GatherTown和Virbela等。
四、案例二:DigiEduHack(数字教育方案)
第二个案例是DigiEduHack(数字教育方案)(https://digieduhack.com/)。这是欧洲创新与技术研究院(European Institute of Innovation & Technology,EIT)气候-知识与创新社区(Knowledge and Innovation Community,Climate-KIC)組织、芬兰阿尔托大学(Aalto University)代表欧洲委员会协调的一场重要年度黑客松。本文第二作者从2018年底这个项目启动以来一直担任其高级别指导小组成员。DigiEduHack(数字教育方案)是《数字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7》的一个重大项目,被欧洲委员会视为有助于重新构想教育和发展切实可行的教育问题解决方案的一种强有力方法,以促进在整个欧洲建设一个创新性和高效数字教育生态系统。
首次DigiEduHack(数字教育方案)黑客松于2019年10月举行,历时24小时,其模式被称为“轮辐(hub and spoke)模式”。轮毂(hub)或主会场设在赫尔辛基,其他黑客松团队分布在21个国家,一起围绕60个教育问题探索其解决方案。虽然主会场的活动全程通过网络直播,以帮助分布在其他国家的团队建立关系和提供鼓励,但每个团队的工作主要在线下开展。尽管如此,这些团队有机会通过在线平台请教相关领域专家。本次活动共有1,700多人参加,提出了130个解决方案。有些团队的成员除了学生以外还包括教育工作者和其他对教育感兴趣的人士,因此成分多样化。虽然2019年活动的参加者中男性要比女性多,但是DigiEduHack(数字教育方案)黑客松追求包容性。
本次活动一共提交了253个解决方案,从中选出10个进入决赛,最后选出三个“全球优胜者”(Global Winners)团队,并分别给每一个团队颁发5,000欧元奖金,帮助他们进一步完善其解决方案。DigiEduHack(数字教育方案)旨在鼓励参赛团队采取实际行动解决一个现实的教育问题。因此,奖励优胜团队符合本次活动的精神。进入决赛的团队也被授予“全球DigiEduHack(数字教育方案)大使”(Global DigiEduHack Ambassadors)称号。
因受新冠肺炎大流行影响,主办者在2020年初做出决定以混合式或纯在线形式举行DigiEduHack(数字教育方案)黑客松。他们开展大量筹备工作,同时举行一系列网络研讨会并在FutureLearn平台上开设一门慕课帮助有关各方提出需要解决的教育问题和指导参赛团队在新模式下顺利开展活动。在这个基础上,2020年的黑客松终于在11月12~13日举行(见图2)。主会场设在柏林,作为德国担任欧盟理事会轮值主席国期间的部分工作,跟往届一样邀请各种背景的嘉宾进行演讲和组织专家小组讨论并进行直播。
专家小组讨论的问题包括:
新冠肺炎大流行的经验教训以及对决策的启示;
协作与全球交流,一起寻找解决方案;
数字和绿色技能在推进系统创新过程中的作用;
学习的未来和黑客松的创新潜能;
未来技能与终身学习;
把创意付诸实践。
专家小组讨论是在线模式黑客松的主要特色,由高等教育数字化论坛(Hochschulforum Digitalisierung)、德国学术交流服务(Deutscher Akademischer Austauschdienst)和柏林工业大学(Technische Universit?t Berlin)组织。
2020年DigiEduHack(数字教育方案)黑客松在全球33个国家举办了55场活动(2场线下、3场混合式和50场线上),共有250多个团队、2,600多人参加,他们大多数来自欧洲。此外,必须指出,因为主要工作语言是英语,因此可能影响到全球性参与程度。参赛团队提出了解决各种教育问题的方案,包括:
未来校园;
创建自己的课程;
借助人工智能学习;
重新思考科学实验室;
优质教育机会;
大规模在线教育;
应用机器人技术提高学习效果;
后疫情时代教育。
历时36个小时的在线活动使用一些技术和流行社交媒体(如Slack、Facebook和Twitter)促进团队成员之间和团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主会场活动在Zoom举行并通过YouTube播出,而德国的组织者和指导小组则使用WhatsApp协调各项活动。最终有三个团队获胜。在欧洲委员会进行正式评估之前,我们不清楚是否有一些高等教育机构给参赛学生授予学分,也难以评价2019年和2020年这两场黑客松在更大范围内的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参加2020年活动的组织者一致表示希望继续参加2021年的活动。
五、经验与建议
本节对Hack4Change(求变之道)和DigiEduHack(数字教育方案)黑客松的活动情况进行批判性反思,结合相关文献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黑客松设计的建议。结合与科巴姆等(Cobham, et al., 2017)类似的黑客松情况,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延长持续时间(历时48小时分三天进行被视为最佳持续时间和安排);
組建组织者团队指导开展活动;
营造具有创造性而非竞争性环境;
参加的学生来自广泛的学科背景;
允许熟人组建团队,但宜对团队成员成分适当控制以确保技能互补;
设置符合实际的目标,强调设计要求和“原型”而非完美的方案。
这些建议适用于各种形式的黑客松,包括线下、线上和混合式黑客松。通过事后反省,我们可以看出2020年的DigiEduHack(数字教育方案)历时36小时,比2019年的24小时长,因此效果更好。未来开展黑客松可以适当延长时间。同样,Hack4Change(求变之道)持续五天也有很多好处,但是我们相信最佳的时长取决于我们的目标和各种客观因素。如果持续时间太长,则可能难以维持参与热情的势头,因为黑客松要求参加者高强度投入,时间太短则可能有碍创造性的发挥和不利培养创业思维。
这两个案例的成功离不开组织者团队的倾情投入。他们在活动前几个月就已经开始谋划——这是一条重要经验。组织一次黑客松会碰到很多挑战,因此只有敢于创新者才能胜任这项工作。但从我们的经验看,组织者也能从中享受到很多乐趣。我们希望中国同行会喜欢这项工作,享受它所带来的乐趣,尤其是看到经过自己的努力和谋划最终取得成功时。经验告诉我们,如果组织者喜欢这样的活动,那么参加者也很可能会从中享受到很多乐趣。常言道,把学习和玩乐区分开来的人并不真正知道如何学习。
至于黑客松是否应该有竞争性,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比如,DigiEduHack(数字教育方案)给优胜团队发放奖金,作为帮助他们启动这个方案的资金而不是奖励团队成员个人的奖金。奖励也能够有助于进一步营造浓厚的氛围,但不一定会导致整个活动的竞争性太强。这一点可以从Hack4Change(求变之道)的情况得到证明。奖励还可以激发创新。比如,DigiEduHack(数字教育方案)设立最佳团队照片和最令人难忘社交媒体帖文的特别奖,这项特别奖不是为了评比参赛队提交的解决方案。根据我们的经验,参赛团队能够得益于相关领域的专家对其解决方案提出的建设性反馈,而评奖则可能有利于保证根据清晰的标准评选最佳方案。
客观环境因素非常重要,比如如何组建团队必须考虑客观条件。第一次DigiEduHack(数字教育方案)黑客松的参赛团队由参加者自己组建,成员是熟人,因此出现男性多于女性的情况。要使团队有创造性和能够跳出传统的思维框框,以新的眼光看问题,成员成分多样性非常重要。当然,多样性不限于性别,还包括年龄、民族、学科等。我们的主要经验是必须从一开始有意识地着眼多样性设计黑客松,确定活动主题也要考虑是否适合多样化参加者。
我们同意科巴姆等(Cobham, et al., 2017)的观点,即设置符合实际的目标并清楚告知参加者。分享往届黑客松情况和提供时间和活动安排,这可能有助于参加者清楚自己的团队是否“偏离正轨”。至于在线团队,我们特别建议安排一些检查环节,参加团队必须按要求提供各阶段进展,但这个环节必须尽量简单,因为宝贵的活动时间应该主要用在设计解决方案上。另外,要保证最后留足时间让各团队汇报成果和相互交流反思,这一点非常重要,有助于把在黑客松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其他问题。必须进行批判性反思才能保证“远迁移”(far transfer)、“高路迁移”(high road transfer)和“后向迁移”(backward reaching)(Perkins & Salomon, 1992),即学习者能把掌握的新技能和知识用于解决新问题。
至于对黑客松效果的评价,基恩茨勒和丰塔内西(Kienzler & Fontanesi, 2016)通过一个反馈信息论坛收集参加者意见,培养参加者的批判性反思意识。我们认为设计在线反馈表和其他反思工具帮助参加者对活动进行评价非常重要。比如,虽然Hack4Change(求变之道)的组织者收集了参加者的很多意见,但现在来看,如果我们使用更多量化数据收集工具,那么我们的研究发现会更具可复制性,研究结论更加可信。DigiEduHack(数字教育方案)在提交解决方案时要求各参加者评价自己团队的动力和在设计方案过程是否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意见。评价团队工作的效果往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我们建议在设计黑客松时,除了评价解决方案的质量、创造性或原创性以外,还要特别注意应该如何评价团队表现。
由于新冠肺炎大流行,全球很多高等教育机构不得不改为线上教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应急远程教学”。常言道,有危机就有机会。新冠肺炎危机在很多方面迫使教育工作者用更具创意的思维方式考虑如何适应和探索如此挑战性和不确定性时代所要求的教学方法。本文介绍的两个案例表明,由于黑客松在教学方法和课程方面的创新,因此可以对其进行改进并成功应用于纯在线和混合式教学环境,从而克服新冠肺炎危机对常规教学的影响。换言之,我们能够做得比“应急远程教学”更好,为学生设计积极、有意义的在线学习体验——这是本研究给我们的启示。
我们希望这场危机能促使在线学习环境在今后更多地被用作富有成效的空间、地方和工具,支持更具创新性的课程改革,尤其是大班教学。因此,我们同意艾伦(Allen, 2020)的观点,他鼓励商科教育工作者学习数字思维方式,以保证“我们的课程将建立在传统商科教育基础上但同时又能着眼未来”。然而,必须指出,我们不能被新数字学习方案的诱人言辞所迷惑,因为任何有关黑客松设计的决定都必须以体现创新教学法和转化学习体验为理论基础。
最后这一点应该结合前面有关学习目标的讨论进行阐述。上面我们认为必须制订明确的学习目标,了解如何确保学生利用这些机会体验现实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可能从传统课本中学到新知识(和技能)。学生一开始可能不习惯黑客松的学习方法,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建议必须精心设计黑客松。只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希望他们从本次活动学到什么、我们要求他们如何学习以及他们以团队形式解决现实世界问题和挑战的经验,才能设计出最合适的黑客松活动。
另外,挑选最适合本次黑客松的技术和在线学习平台也是必须认真考虑的事情。根据我们的经验,黑客松的教学设计固然至關重要,但学习技术的选择同样非常重要。我们认为技术应该能够增强学习体验,被无缝融入课程中。这是基本原则。当然,本着黑客松精神,我们也鼓励大胆开展创新试验(如采用游戏化以及增强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如内特兰德等(Netland, et al., 2020)在一门运营管理课程中使用虚拟现实技术给学生提供置身一家制造公司的体验。诸如此类的创新在目前更合时宜,因为学生不可能到实地参观学习。汉密尔顿等(Hamilton, et al., 2021)的系统文献综述显示沉浸式虚拟现实正在开始挑战我们对何谓学习环境的认知。
目前还有其他一些专门工具和平台可以支持黑客松。我们计划在今后的活动中试用。比如,Techstars和其他公司开展了在线创业活动和黑客松,吸引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和其他人士参加。他们使用诸如Remo这样的在线会议工具组织分组讨论、发布一般事务通知和沟通交流。目前,都柏林城市大学团队正在评估一些能模拟实时互动的虚拟平台,如Remo、GatherTown和Virbela。从国际上看,黑客松将越来越多地被用于促进创新、增进联系和营造社区。在中国,默克创新中心(Merck Innovation Hub)、微软初创(Microsoft for Startups)和微信等都举办过黑客松,吸引公众设计应对新冠疫情问题的各种解决方案(https://www.tencent.com/en-us/articles/2201015.html)。如果教育机构能正确发挥这些活动的作用,必定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跨文化体验。
六、结束语
本研究阐述如何在不同环境下针对不同学习者的不同教学模式开展黑客松。后新冠疫情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必将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更好地懂得发挥新在线和混合式学习环境的教学潜能。另外,随着财政压力的增加,学界很可能会越来越关注如何使用新数字技术支持大规模教学以及提高教学、学习和评价的效率和自动化程度。除了这些压力外,用人单位要求21世纪毕业生必须掌握横向技能和素质,而目前大学培养的是更加传统的技能和知识,两者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虽然过去只要获得一个传统大学学位便能满足我们的需要,但现在该是重新思考和重构高等教育的时候了,以能够培养适应新工作、未知职业领域和快速變化的工作性质的人才。换言之,如果我们希望培养有别于现在的人才,我们就不得不尝试采用新方法。在这个方面,如果我们继续墨守成规,那么培养出来的可能依旧是现在这样的人才。
黑客松是保证高等教育适应未来,满足21世纪要求的一种途径。黑客松使教育工作者能够更加强调体现协作性的团队教学、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使用创新方法培养重要横向技能。目前研究文献对黑客松的效果仍然未有定论,特别是在新的和新兴的在线和混合式学习环境下开展的黑客松。然而,学界对黑客松的兴趣似乎越来越大,尤其是在爱尔兰,很多学生自愿在业余时间参加得到校外业界导师和他们的组织所支持的黑客松活动。
虽然值得称道,但如何把这些学生自发参加、业界主导的活动完全融入学校课程可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黑客松应该成为大学“下一个常态”的一部分,尤其是因为我们希望充分利用新数字技术的潜能。黑客松的设计没有什么妙方,从本文的两个案例看,不管我们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大胆尝试使用黑客松这种新兴教学法改革传统大学教学。从黑客松这个概念的实质看,黑客松是改革传统高等教育模式的一个机会,有助于我们能够在今天为明天的世界培养更有创造能力的学生、富有创业精神的思维方式和为未来工作做好准备的毕业生。
[参考文献]
Allen, S. J. (2020). On the Cutting Edge or the Chopping Block? Fostering a Digital Mindset and Tech Literacy in Business Management Education. Journal of Management Education, 44(3), 362-393.
Brenner, M. ( 2011). Recap of Education Hack Day. Retrieved from http://technical.ly/baltimore/2011/11/21/a-recap-of-education-hack-day/. [Google Scholar].
Choy, S. C., & Delahaye, B. L. (2009). University-industry partnership for pedagogy: Some principles for practice. In Proceedings of: 16th World Association for Cooperative Education Conference, June 23-26, 2009, Vancouver, Canada.
Clinton, E., & Lyons, R. (2019). Entrepreneurial and Career Intentions and Behaviour of Students attending Irish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es in Ireland. GUESSS Report 2019 Dublin. Retrieve from https://10.13140/RG.2.2.14849.48486
Cobham, D., Hargrave, B., Jacques, K., Gowan, C., Laurel, J., & Ringham, S. (2017). From hackathon to student enterprise: an evaluation of creating successful and sustainable student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 initiated by a university hackathon. In: INTED 2017, 6-8 March, Valencia.ovi, Z., & Manojlovi, H. (2019, September). Developing Key Competencies through Hackathon Based Learning. In 2019 IEEE 17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Informatics (SISY) (pp. 167-172). IEEE.
European Commission. (2020). Digital Education Active Plan (2021- 2027). European Commission, Brussels. Retrieved from https://ec.europa.eu/education/education-in-the-eu/digital-education-action-pl an_en
Gentelli, L. (2015). Using industry professionals in undergraduate teaching: Effects on student learning. Journal of University Teaching & Learning Practice, 12(4). Retrieved from https://ro.uow.edu.au/jutlp/vol12/iss4/4/
Gibb, A. (1993). Enterprise Culture and Education: Understanding Enterprise Education and Its Links with Small Business, Entrepreneurship and Wider Educational Goals. 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 11(3), 11-34.
Hamilton, D., McKechnie, J., Edgerton, ImmerE., & Wilson, C. (2021). Immersive virtual reality as a pedagogical tool in education: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of quantitative learning outcomes and experimental design. Journal of Computer in Education. 8, 1-32.
Jones, B., & Iredale, N. (2010). Enterprise education as pedagogy. Education and Training, 52(1), 7-19.
Kienzler, H., & Fontanesi, C. (2017). Learning through inquiry: A global health hackathon.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22(2), 129-142.
Lackéus, M. (2017). Can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Escape Being Caught Between Marginal (‘the Devil) and Irrelevant (‘the Deep Blue Sea) Practices? In ECSB 3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onference (pp. 10-12).
Lewis, K., & Massey, C. (2003). Delivering enterprise education in New Zealand. Education and Training, 45(4), 197-206.
Lewis, L., & Williams, C. (1994). Experiential learning: Past and present. New Directions for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5-16. Retrieved from https://doi:10.1002/ace.36719946203.
Netland, T. H., Flaeschner, O., Maghazei, O., & Brown, K. (2020). Teaching Operations Management with Virtual Reality: Bringing the Factory to the Students. Journal of Management Education, 44(3), 313-341.
Nolte, A., Chounta, I. A., & Herbsleb, J. D. (2020). What Happens to All These Hackathon Projects? Identifying Factors to Promote Hackathon Project Continu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ACM o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4 (CSCW2), 1-26.
Perkins, D. N., & Salomon, G. (1992). Transfer of learning.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2nd ed.). Oxford, UK: Pergamon Press.
Porras, J., Knutas, A., Ikonen, J., Happonen, A., Khakurel, J., & Herala, A. (2019). Code camps and hackathons in education-literature review and lessons learned. Retrieved from https://www.semanticscholar.org/paper/Code-camps-and-hackathons-in-education-literature-Porra s-Knutas/e11020480e96618f385e8a7ff1b1449ed490c64a
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for Higher Education (QAA). (2018). Enterprise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Guidance for UK Higher Education Providers. Retrieved from http://dera.ioe.ac.uk/id/eprint/31610
Suominen, A. H., Jussila, J., Lundell, T., Mikkola, M., & Aramo-Immonen, H. (2018). Educational Hackathon: Innovation Contest for Innovation Pedagogy. In LUT Scientific and Expertise Publications, Reports (No. 78). Lappeenrant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SPIM. Retrieved from https://jyx.jyu.fi/bitstream/handle/123456789/62595/suominen%20etal%202018%20educational%20hackathon.pdf?sequence=4&isAllowed=y
Vellesalu, A., Larsson, J., Kapsali, V., Crew, J., McGee, K., & Teunissen, J. (2019). The hackathon model as a framework for competence mapping of research, conceptual ideation, technical realis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t masters level education for fashion-tech design. In 13th annual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Conference, Valencia, 11-13 March, 2019.
Wilson, J., Bender, K., & DeChants, J. (2019). Beyond the classroom: The impact of a university-based civic hackathon addressing homelessness. 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55(4), 736-749.
World Economic Forum. (2020). These are the top 10 job skills of tomorrow - and how long it takes to learn them.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eforum.org/agenda/2020/10/top-10-work-skills-of-tomorrow-how- long-it-takes-to-learn-them/
收稿日期:2021-03-05
定稿日期:2021-04-27
作者簡介:罗辛·里昂斯(Roisin Lyons)博士,爱尔兰都柏林城市大学(Dublin City University)商学院创业与创新助理教授,“全球大学创业精神学生调查”(Global University Entrepreneurial Spirit Students Survey, GUESSS)爱尔兰团队成员,创行(Enactus)导师。研究兴趣:创业教育、创业倾向和公益创业。
马克·布朗(Mark Brown)教授,爱尔兰都柏林城市大学国家数字学习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for Digital Learning)院长,爱尔兰首位数字学习讲席教授;欧洲创新型大学联盟教与学创新指导委员会(Innovation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Steering Committee for the European Consortium of Innovative Universities)主席;欧洲远程与数字学习网络(European Distance and E-Learning Network, EDEN)执委,在线学习联盟数字学习和领导才能研究中心(Online Learning Consortiums Research Center for Digital Learning and Leadership)专家委员会委员。曾任新西兰梅西大学(Massey University)国家教与学中心(National Centre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主任、远程教育和学习未来联盟(DELFA)主任和新西兰开放、灵活和远程学习协会(DEANZ)主席。
恩达·唐隆(Enda Donlon)博士,爱尔兰都柏林城市大学教育学院STEM教育、创新和全球研究系助理教授,欧洲教育研究协会(Europe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理事会爱尔兰代表,爱尔兰教育研究协会(Educat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 of Ireland)原会长(2018—2020)和副会长(2016—2018),爱尔兰教育计算机学会(Computers in Education Society of Ireland)全国执行委员会委员(2008—2019)。主要研究兴趣:数字技术与教师教育。
译者简介:肖俊洪,汕头开放大学教授,Distance Education (《远程教育》)(Taylor & Francis) 期刊副主编,SpringerBriefs in Open and Distance Education(《远程开放教育SpringerBriefs系列丛书》)联执主编。
责任编辑 韩世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