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龙 秦亚君
摘 要: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衍生出众多新媒体平台,并深刻变革文化传播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承和弘扬面临新的考验。大学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重要力量,也是新媒体应用的主力军。高校应充分挖掘新媒体技术优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功能,激发大学生传统文化兴趣,搭建传统文化新媒体教育平台,强化大学生传统文化实践,增强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而提高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和弘扬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9-0090-0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源泉,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之源,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高校肩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重要职责,要通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挥好优秀传统文化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中的重要作用。在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方式深刻变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新的挑战,西方思想文化通过新媒体严重冲击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高校对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极其重要。
一、新媒体及其文化信息传播特点
“新媒体”于1967年首次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P·Goldmark提出。当时新媒体是指建立在电子信息技术之上的电子媒体。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新媒体现在泛指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及其他现代信息技术或通信技术的,具有互动性、融合性的媒介形态和平台[1]。近年来,网络上出现的众多媒体平台,比如以微博为例的社交化媒体、以微信公众号为例的自媒体、以抖音为例的短视频媒体,或多或少都涵盖在新媒体之中。
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具有更好的开放性和公众性,参与者可以通过不同的新媒体平台进行交流,文化信息发布与传播的“门槛”降低,这使得新媒体平台中的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传播主体,文化信息传播更加公开、高效。新媒体更具立体性和丰富性,静态、单一的文本传播、人际传播已经转变为动态、立体的多样化形式传播,文化信息表达方式得到了实质性的改变,文化信息传播内容也呈几何倍数增长。新媒体也更具互动性和融合性,传统的文化传播是以传播者为中心,单向地将文化信息通过大众媒体传播给公众,公众被动地接收传播信息;新媒体则是形成了“多点对多点”的互动传播模式,公众可以即时表达自己的见解形成反馈,传播主体和公众相互分享、交流融合。
但是,新媒体在文化信息传播中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新媒体传播的即时性和海量性导致了文化信息传播的碎片化,文化信息数量增加,但文化信息价值却降低了,带来网络依赖症、“低头一族”等负面影响;新媒体语境的虚拟性和隐匿性容易助长信息言论的任性和不负责任,带来“后真相时代”,容易误导群体大众,不利于主流价值观念、正确文化信息的传播。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新媒体时代,西方思想文化强势涌入,大学生通过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新媒体可以全方位接触西方文化,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和热捧,超人、蜘蛛侠、美国队长掀起热议狂潮,个人英雄主义、功利主义甚嚣尘上,思想文化、价值取向“西化”、多元化。而中国传统的节气历法、民俗节日却知之者甚少,传统人文精神、道德理念遭遇冷落,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缺少正确的认识和态度,中华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思想文化的严重冲击与挑战。另外,西方社会极力标榜“民主、自由、人权、平等”的所谓“普世价值”,通过新媒体无孔不入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扰乱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精神追求,不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不利于高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养能够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在这悠久的岁月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精髓,铸就了当代中华文明体系。从远古神话传说夸父逐日、愚公移山、大禹治水,到古代社会张骞出使西塞、岳飞精忠报国、郑和七下西洋,再到近代社会中国人民艰苦地抵御外辱、革命复兴,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锻造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在历史进程中对社会发展进步发挥了重大作用,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并在世界上呈现出辉煌的历史成就和显著的时代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并特别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 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2]。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时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和时代使命。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智慧结晶和精神财富,支撑着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如“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高尚氣节,“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使命担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起到重要的思想引领作用。
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路径
新媒体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成才,也会改变中华传统文化与传统人文精神在高校的生存与传承环境。借助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传播思想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新媒体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利用好新媒体平台,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和内涵,有利于增强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和实效性,营造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一)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研究
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开放自由,不同文化之间交锋碰撞,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严重冲击,教育功能弱化,部分大学生不能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以“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为核心思想理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是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变革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道德理念,“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使中华文明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呈现独特的东方魅力[3]。
高校要充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加强传统文化研究的政策保障、师资建设,深入发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功能、美育功能、文化传承功能,不断丰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体系;探究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之间的契合点,增强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深邃价值融入大学生的思想认知,提升大学生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
(二)利用新媒体激发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固有的存在方式和传播方式不能很好地为大学生所使用,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需要较高的专业素养,并不能被普通大学生所理解、接受。因此,通过新媒体重塑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激发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显得至关重要。例如,利用新媒体制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宣传片、教育片,或是开发富有知识趣味的传统文化公众号、APP。当然,新媒体传播的碎片化可能会影响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完整性,影响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全面客观的理解,但这并不能否认利用新媒体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我们要敢于创新、大胆写意,借助新颖的表达思路和极富现代气息的表现形式来演绎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让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耳目一新的认知兴趣和探究热情。
近年来,《百家讲坛》《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等电视节目引发了大学生对历史文化、诗词文学的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掀起了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这类节目就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颖的表达思路相结合,并在新媒体平台上呈现出来。高校要大力推广这类节目,利用官方新媒体平台,号召学生策划、组织各种各样传统文化展示活动,例如诗词大赛、软笔书法大赛、汉文化知识竞赛等,并通过自发的新媒体传播方式参与其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融入进去、享受乐趣,使传统文化更贴近大学生。
(三)搭建优秀传统文化新媒体教育平台
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通过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感受传统文化熏陶、增强传统文化交流之后产生的。高校教师及教育工作者应在教授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利用新媒体超越时空、视觉丰富、交流互动的优势,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新媒体教育平台的建设,比如创建高校传统文化宣传公众号、开设传统文化网络精品公开课、打造传统文化教育慕课平台、建设传统文化网络资源共享中心、创建网上传统文化交流论坛等,及时更新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传播传统文化最新研究成果,引导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主讨论,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互动交流。搭建新媒体教育平台,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承载古老的东方文化,架设大学生思想道德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桥梁,通过开放的理念大力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大学生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深厚的思想底蕴,提高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传承的自觉性和主动性[4]。
(四)强化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不应只局限于课堂教育教学和校园人文环境中。“文化是实践的产物,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会其深刻内涵,才能切实领会其博大精深”[5]。高校应积极开展参观公共文化机构的实践活动,如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文物展览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等,在实地参观学习中拉近大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了解,并在校园新媒体平台上宣传报道活动内容,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开展传统节日主题活动,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选取春节话年俗、清明敬扫陵园、中秋团圆夜等主题,进行征文和影像类比赛,将优秀作品放在校园网络平台上进行评选、展示。寓教于乐、寓教于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加深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历史渊源、精神内涵、文化习俗等了解,感受中华民族独特文化魅力,从心底产生强烈文化认同。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就应该利用新颖的传播方式,与时俱进,使用新媒体结合文化创意和视觉技术等具有新时代特点的传播因素,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提供新的思路。青年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使命,更应该自觉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利用好新媒体资源去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去接触国外优秀文化,兼收并蓄,推陈出新;进一步提高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切实增强中华文化自信和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努力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诚传承者和弘扬者。
参考文献:
[1]彭兰.“新媒体”概念界定的三条线索[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3).
[2]习近平.习近平谈文化自信[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07-13(12).
[3]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 (2017-01-25)[2020-09-10].http://www.gov.cn/zhengce/ 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4]曹雪彦.新媒体语境下中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3).
[5]赵士初.网络时代大学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路径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