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迪
(1)政治上,宋代结束了动荡不安的五代十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并推崇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宋代沿袭和完善了了唐代的科举制度,为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参政机会。宋代较为宽松的文人政治对宋代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有着广泛影响。
(2)经济上,宋代的经济发展达到了中国封建文明的顶峰。传统坊市制度的解体,城市经济和雇佣劳动的发展,促进了市民经济和文化的兴盛。造船业、指南针等发达的航海技术,使得宋代海外贸易从数量、规模、范围等方面较唐代有了明显的进步。宋代手工业在生产方面也有许多提高,经营规模扩大,分工更加专业化,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明显的提高。
(3)文化上,宋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峰期。在宋代较为宽松的政治、文化背景下,儒释道三教相互渗透,至北宋中叶宋学已经初步形成,并在印刷术的发展下广为传播。这些宋儒大家们的器物观对宋代手工艺产生了重要影响。
新学的创立者王安石在《上人书》中提出:“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可见王安石以适用为本,装饰为辅的器物观。理学的创立者程颐、程颢认为“理”是世界的根本,他们提倡“重道轻器”“重理轻情”“存天理,灭人欲”。这种思想从本质上来说是理性主义的,体现在工艺美术上,则是严谨、温厚、笃实、含蓄的风格。
(4)审美上,宋代花瓣形漆器受到了唐、五代金银器的影响。花瓣造型的金银器在唐代已经十分常见(图1),这种分瓣的造型是受到了外来金银器的影响,尤其是中亚的栗特金银器和萨珊金银器。材质的低贱仿制高贵是工艺美术中的重要规律,金银器材质的高贵,特别是造型,成为陶瓷器的模仿对象[1]。不只是陶瓷,唐代金银器对漆器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图1 花瓣造型金银器
(1)在胎体工艺上,完善了“圈叠胎”木胎制作工艺。“圈叠胎”是在棬木胎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制法是先将木片制成圆形底,再用薄木片切成的细片条,一圈圈累叠制成器型,胶粘成形,再进行修胎、刮灰、裱布、髹漆等工序。“圈叠胎”由于适合表现曲线,又相对稳定轻便,所以在花瓣形、圆形漆器上运用广泛,可以说“圈叠胎”是花瓣造型漆器出现的技术基础。从南宋温州百里坊出土的残缺的花瓣式朱漆碟(图2)中便可以清楚看到“圈叠胎”旋转盘结的窄木条。器底的薄木片有单板的,也有薄木片拼接的,接合的木板有“I 字形”“T 字形”和“H 字形”三种形式(图3),这被认为是为了防止材料变形而设计的[2]。
图2 花瓣式朱漆碟
图3 木板拼接形式
(2)在制漆工艺上,透明漆和推光漆精制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唐代的漆工已经能调制出有温润、略有透明度的透明漆了,到了北宋,“透明漆”的炼制技术更加成熟,并且,已经能将其调制成结膜硬度纯度适中的朱漆。纯正黑亮、适合抛光的“推光漆”也始于宋代。在制漆技术发展的基础上,髹涂抛光技术也有所突破,使得宋代漆器具有以前没有的“温润感”。这两个技术上的突破是宋代素髹技术高度发展的技术基础。
(3)在装饰工艺上,宋出土的花瓣形漆器基本都是素髹,多为黑漆素髹;或是一面朱漆,一面黑漆;或是底部朱漆,其余皆黑漆,而少有两面朱漆的。除此之外,还有少量戗金、剔犀的高档品,数量非常稀少。这与宋仁宗时期的一些禁令有关,这些削金禁令在一定程度减少了漆器上金银材料的使用。
花瓣形漆器在宋代宫廷和民间都广泛使用,可谓是雅俗共赏。花瓣形漆器之所以能雅俗共赏,能同时满足贵族阶级又满足市民阶级的审美需要的原因有:
(1)市民文化诉求之变。宋代城市经济高速发展,坊市制度解体,市民阶级壮大,他们对生活品质便会有更高的要求,对文化审美也有更高的要求,这就促成了宋代市民文化的兴盛。《东京梦华录》便记载了各种为了满足市民审美趣味的娱乐场所和各种技艺,《清明上河图》中汴京街上除了吃穿用度的店铺,还有花店、书坊、香铺、雅扇铺、琴铺、诗画铺等高端品味的店铺,这说明了宋代市民文化的兴盛和宋代市民已经有对高雅文化的消费需求。对于漆器,他们除了对其实用功能以外,对装饰功能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2)士大夫审美之变。宋代重文抑武,士人阶层成为国家权力的核心,并且“士”和“民”的等级分界也不像以前那样严格清晰了。“士”与“民”通过科举制度上下流通,这使得一批寒门知识分子进入上流社会,使世俗的审美在上层社会取得了一定认可。在这种阶层的更替交流中,出现了一批不仅具有高雅的艺术修养,同时又对市民文化有所了解的士人,他们的审美观多是尚雅而不避俗、平淡娴雅,或是化俗为雅、以俗为雅。而印刷术的普遍使用下,这些士人的审美主张广泛传播,影响深远。
(3)工匠的创新与流动。宋代教育的普及使一部分工匠的文化素养有了很大的提升,他们面对新的消费审美需要推陈出新,创造出符合潮流的造型与工艺,花瓣形漆器便是工匠们工艺创新的产物。
从花瓣形漆器的生产上来看,宋代官营工匠多由民间雇募而来。宋代最重要的官营手工业文思院的工匠都是雇用的民间工匠。这种官营工匠与民间工匠之间的流动性,加强了官营民营手工业在技术上、审美上的交流借鉴,使得花瓣形器形得以在官营、民营作坊中广泛制造,而不存在技术上的难度,同时,也促进了“雅”“俗”的融合发展。
战国、秦、汉,漆器渐渐从礼器转化为实用器。到了宋代,为了适应当时的生活与审美需要,漆器开始从实用器转向装饰器。
宋代制瓷业的兴盛对漆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陶瓷拥有受热无异味、易清洗、制作周期短、成本便宜等漆器没有的优点,使其受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喜爱,但是漆器并没有被瓷器完全取代,它在社会中依然有市场。为了生存,漆器出现了功能上的分化,即实用性与装饰性的分化日益清晰,并且,总体趋势为实用性减弱,装饰性加强。花瓣形造型的漆器便是这个过程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体现。为了迎合社会审美,漆工们对唐、五代的金银器进行模仿,漆器分瓣起棱,大大加强了器物的装饰性,试图赢的人们的目光,适应了当时的社会审美,并随之进一步发展创新,同时它还兼具实用性。
宋代漆器能在瓷器的冲击下仍然有顽强的生命力,原因在于适应性与创新性。为了适应宋代经济、文化、社会审美的转型与变化,宋代漆工在胎体、制漆、髹饰等工艺技术上都有所创新,并在造型上参考借鉴,设计出雅俗共赏,更加符合宋人审美原则的花瓣形漆器,进而能在陶瓷的冲击下依然有旺盛的生命力。
而在当今社会,现代工业生产基本上取代了传统手工生产,漆器材料昂贵,费时费力的特点使其在日用品上处于价格劣势,无法与塑料、陶瓷竞争。但漆器仍然有它独特的工艺优势,大漆具有防潮、防水、耐酸、耐高温的特点,并且易与木、竹、纤维、金属等材料相结合,同时,大漆作为一种天然材料,拥有自然赋予的天然之美,它的光泽柔和深邃,是其他材料没有办法比拟的。“材美工巧”的工艺审美和文化内涵使得漆器依然有广阔的市场。
宋代花瓣形漆器源于技术上的工艺创新与对社会发展需要的适应。它的发展历史对如今的漆器产业是一种启示:在制漆工艺上,我们有对漆这个材料更科学的分析研究,能够制作出干燥、流平、硬度、颜色更好的漆;在胎体上,我们可以研究出适合漆附着的新材料,通过3D 打印技术完成胎体制作,可以大大缩减人力物力和制作周期;在推光技术上,我们也制作出比以往更专业、更高目数的打磨材料和工具。有了技术上的支撑,设计者的思维方式也需与时俱进。只有深刻领悟宋代花瓣形漆器的创新精神,改变原有守旧的工艺样式,设计出与中国现代审美相适应,更符合大众审美的漆器产品,才能使漆器获得新的生机,使大漆这个传统天然材料真正得到保护与利用,从而实现非物质文化的历史复兴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