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坠子戏《马兰花》的艺术特征

2021-09-10 03:59胡猛杰
艺术品鉴 2021年24期
关键词:坠子宿州马兰花

胡猛杰

一、《马兰花》之缘起

著名音乐学学者秦序教授认为:“音乐是‘兴于谱’ ‘立于演’ ‘成于乐’ ‘游于艺’的表演艺术,二度创作的作用也尤其突出,可以说无表演,即无音乐。”1宿州坠子戏作为皖北地区的一种新兴剧种,其历史发展中,老一辈艺人取材于民间故事、神话情节以及历史人物等创作剧目,积极吸取其他优秀曲艺作品,在保留原有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加以传承。儿童剧《马兰花》也在其改编之内。《马兰花》取材于流传较广的民间故事,1956 年《马兰花》作为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建院剧目首演,该剧一上演就十分轰动。该儿童剧主要讲述了在神奇的马兰山上有一位神仙马郎因倾慕山下勤劳善良的小兰,以神花“马兰花”为媒并因此结为夫妻,以及在小动物们和树公公的帮助下,共同打败一直想将马兰花占为己有的坏蛋老猫的故事。故事虽然没有经过特殊的设计,但它所蕴含的勤劳、善良、团结友爱的理念却口口相传了六十多年。1959 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 周年,中国儿童剧院、中国福利儿童艺术剧院在北京、上海两地又一次改编复排这一儿童剧,这一次更是使该儿童剧成为家喻户晓的剧目。历经60 多年,安徽宿州坠子戏剧团创作团队通过大胆改编创作,再一次将《马兰花》的故事带到观众们的面前,其所蕴含的“勤劳、善良、勇敢、友爱”等正能量,高度契合当前大力弘扬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这一次不仅激起众多人们对于童年时期万能的马兰花的回忆,更是使宿州坠子戏通过独特的表演形式,吸引更多新一代儿童对坠子戏等传统音乐的关注与喜爱。

二、妙趣横生的童话世界

“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儿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当演员们在舞台中间唱着这句每个人童年最熟悉的歌谣时,在场的人瞬间回忆满满。整个舞台,绿色的大森林,逼真的台阶、山洞,各种小动物在舞台中唱跳,烘托马兰山上人与动物相处的和谐快乐的气氛,活生生一个逼真、美丽的童话世界。演出第一幕是来到春天播种季节,天空电闪雷鸣,动物们在山上害怕极了,而山下勤劳的小兰趁着雨天披蓑插秧,为了收获时的“丰稔年华”;第二幕舞台灯光突然明亮起来,给人一种被太阳热辣辣地炙烤着的感觉,山上的小动物们都跑到树荫下摇着小扇吃西瓜。而山下的小兰不顾火辣辣的太阳,去田里除草杀虫,反而喜欢酣畅淋漓的感觉;第三幕,灯光变得不那么柔软,一种寒冬腊月的感觉瞬间来袭,小动物们都跑到被窝里取暖,这时山下的小兰趁着农闲在家里絮棉纺纱,生活越过越甜蜜。镜头切换至马郎和小兰的婚礼,空中红布幕缓缓下降,小动物们欢歌笑语庆祝他们的婚礼。从此,小兰和马郎靠着勤劳的双手,播种秋收,与带着山上的小动物们一起愉快的生活。整个舞台所呈现出的灯光色彩配合着演员们的舞台表演,仿佛真的将人们带入的童话中的马兰山,大家欢歌笑语,感受着劳动带来的快感、收获带来的喜悦。

更值得一提的是,本童话剧里面扮演小动物们的演员们的表演非常的生动形象,有的小朋友为了表演得更形象,都去动物园或者电视上模仿小动物的一举一动。演出时小动物们的表演恰到好处,不仅是在演出服装上,“小动物们”脸上也是画了各式各样的脸谱,配合着每只小动物的喜好,舞台效果更加的真实。印象中几只小猴的表演非常俏皮惹人喜爱,不管是电闪雷鸣时害怕的场景,还是夏季摇着小扇吃西瓜的滑稽,或是冬季瑟瑟发抖的小猴都给人一种活灵活现的感觉。可见剧团的演员们在台下排练时候的事无巨细,每一个细节都给人一种身处马兰山的奇妙感觉。不得不让人感叹演员们在台下学艺艰辛,才可以为人们展示这扎实功底。

舞台上除了演员们专业精湛的唱、念、做、打,音响、灯光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动剧情发展、烘托舞台气氛的作用。例如《马兰花》中四季交替,灯光的转换;小兰、马郎新婚时细腻有度的音响效果等,都是展现舞台画面的重要因素。通过观看《马兰花》的演出可发现,这种舞台设计与剧本中的马兰山毫无二致。

三、趣味十足语言特色

戏曲表演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形式,包括舞台灯光的切换,舞美、表演等因素,语言也是戏曲艺术不可或缺的因素。舞台上演员们舞蹈的姿态、动作以及搭档之间的交流、内心独白等表演,都直接冲击着观众的视觉与听觉感受。

宿州坠子戏使用的语言因剧目而异,生活小戏基本使用淮北方言,旁白唱词较为直白、幽默、口语化,语言通俗易懂,唱腔一律使用地方方言。以“巧十字”(三、四、三结构)、“拙十字”(三、三、四结构)的十字韵和七字句(四、三或二、二、三结构)为其常用的唱词句式结构,其他还有三字紧、四字垛、五字崩等长短字数不等的唱词结构。2坠子戏剧团创作团队在改编与创作童话坠子戏《马兰花》中,考虑以传播非遗文化为主,让更多的人了解、关注坠子戏,因此,选择使用本地方言演唱,受到观众们的喜爱与欢迎。

方言与普通话最大的差别在于语音、声调的区别,宿州方言的词汇、语法和普通话并无较大的差别。而在语音方面,就会发现还是有很多不同,这主要体现在声母、韵母和声调这三个方面。宿州方言完全符合语言学上这一普遍规律。例如,剧中树公公对小兰说:“小兰姑娘,你表现的太好啦!”其中“小兰”的普通话声调为“xiǎo lán”,而宿州方言中“小”为二声读“xiáo”,“兰”为一声读“lān”,声调由三变二,二变一;“表现”的普通话声调为“biǎo xiàn”,而宿州方言则为“biáo xiàn”,其中“表”四变二;再如小兰从山下带来了瓜果蔬菜的种子,其中“香瓜”声调原为“xiāng guā”在方言中“香瓜”都读三声“xiǎng guǎ”,“胡萝卜”原读“hú luó bo”,方言中则读“hū luō bo”等,声调有一变三、二变一等近似普通话,但音调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别又很大。还有一些其他方言,比如:“你们”可用一个字“恁”代替,我们常说的:“干嘛?”方言为“neng 啥?”普通话“到处”,方言为“任哪来”,最典型的表示赞同的词为“可管禁”等等,这其中的奥秘主要是音节实际的高低升降变化导致的,也正是这种调值的不同,使宿州方言讲起来更加有味道,听起来也比较有意思。

《马兰花》中的唱词结构上基本都是运用了“三字紧”“七字句”等唱词结构,以“七字句”为主。例如第一幕:小兰春种时“风雨来,我不怕,正好披蓑把秧插”,后“七字句”与前句“三字紧”;第二幕“风雨过,又盛夏,热死水牛晒死蛙,快到树下乘阴凉,摇着小扇吃西瓜”等,“三字紧”与“七字句”等长短字数不等的唱词结构是坠子戏唱词的典型特征,句尾字之间形成押韵,使唱词与唱腔之间在保持其各自规律的同时,相互适应,最后形成完美的乐句结构,通过演员的舞台表演,将需要表达的内容展现出来。

衬词衬句的运用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典型特征,它的使用为传统音乐艺术的发展增添了绚丽的一笔。坠子戏改编作品《马兰花》中使用了较多的衬词,用以强调主词,补充语气及烘托气氛。例如,“哎呀呀”,在剧中与实词结合起来,起到了烘托乌云密布、狂风暴雨的气氛;“乐呀呀,哎嗨乐呀”等语气衬句的加入,补充了主句的语气,深化感情,使观众也同样感受到马兰山上“四季飘香”、收获满满的喜悦之情。

四、结语

《马兰花》不仅在国内流传较广,它的剧本曾经还被翻译成英文,并在国外多次上演,深受西方观众们的欢迎。本是神话故事的《马兰花》被改编成童话剧上演并且一路走红,并发展到海外,这是当时少有的。马兰花是大家的花,它帮助勤劳善良的人们完成愿望,而一心只想不劳而获、贪心的人不仅满足不了愿望,还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凭借着最普通的故事,反映了最现实的世界,在当时乃至现在,其影响力也是经久不息,成为人们心中最美的回忆。这个童话剧中所蕴含的内容,不仅是教育孩子们善良、友爱、勇敢,我认为它对成年人之间的相处模式——亲情、爱情、友情以及团队协作精神都是很好的一个教育典范。

注释

1 秦序.音乐学,请把目光也投向表演—为2018年第二届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表演理论)学术研讨会而作[J].中国音乐学,2019(02):15-26。

2 参见百度百科“宿州坠子戏”词条。

猜你喜欢
坠子宿州马兰花
安徽宿州灵璧县:多措并举发展特色产业
梳理·调查·建议
混泥土是怎样工作的?
王合义坠子中水浒唱段的表演美学研究
宿州诗群小记
国控企业污染源的监控与监测研究
宿州市社区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项链
打虎跳
马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