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三个维度:历史成就、时代意义和实践理路

2021-09-10 01:34郑嘉禹沈蕾
关键词:发展

郑嘉禹,沈蕾

(1.新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830046;2.乌鲁木齐职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830002)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20年来,我国西部地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各层次各领域各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充分证明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前瞻性、正确性和有效性,充分彰显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越性。2019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对我国20年来西部大开发实践的深刻总结,是一篇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域经济学的经典文献,是我们新时代做好西部大开发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西部大开发20年的历史考察与主要成就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关注着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能否协调我国区域之间均衡发展,主要是协调西部地区能够较快发展,达到与东部地区相当的发展水平,始终是我国国家制度优越性的显著体现,始终是我国国家治理能力的显著体现,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与使命的显著体现。

(一)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的历史考察

新中国成立以后,面对我国中西部地区落后的情况,毛泽东在1956年所著的《论十大关系》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基地,以便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的思想,为今后处理东西部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支援西部地区发展制定了原则。1988年,邓小平面对国内外形势,在“共同富裕”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即沿海地区快速发展起来以后,再支援西部地区发展的思想。1995年,江泽民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中指出,要注重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关系,“提出了包括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优先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鼓励到中西部地区投资、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体系等措施”[1]486。综上,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于东部和西部协调发展,特别是加快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制定、出台、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20年,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即前10年和后10年:

1.第一阶段:2000—2009年

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的一条主线就是,各民族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核心要义,就是共同富裕。而我国西部地区是多民族地区,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共同富裕被赋予了多民族共同富裕的时代维度。一是西部地区需要加快发展。21世纪初,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却在逐渐拉大,因此,西部地区急需加快发展,从而缓解我国区域发展不协调的矛盾。二是我国的综合国力已经能够支持西部搞大开发战略。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非公有制经济能够更大程度地促进经济的发展,而西部地区市场潜力巨大,西部大开发符合市场资源配置的规律。三是国际国内形势的推动。20世纪90年代后期,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而当时我国的经济属于外向型经济,对我国对外贸易造成了严重的冲击,这时就需要扩大内需,而西部地区市场潜力大,正好能解决我国内需不足的问题。四是1998年的洪水给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敲响了警钟。

2000年1月,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召开西部地区开发会议,研究部署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同年10月,《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制定出台,明确了政策制定的原则、战略的目标任务以及相关的具体政策措施等,搭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四梁八柱”,西部大开发战略基本形成。2002年,西部大开发第一个五年规划《“十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制定并实施,将“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农业发展、社会事业发展”等放在了重点位置,突出了“十五”期间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四周年之际,200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充分肯定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正确性,强调“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还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2]894,并根据现实发展的要求,制定了十项重点工作。2007年,《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出台,指出西部大开发进入了新阶段,与“十五”规划相比,突出了“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目标。

2.第二阶段:2010—2019年

经过10年的发展,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取得了重大成就。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城乡面貌、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特别是“东中西部地区协调互动,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初步形成。”[3]833当今和今后的一个时期,我国西部地区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我国的综合国力进一步显著增强,能够以更大的力度支援西部地区;二是西部地区经过10年的发展,投资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改善,为进一步西部大开发奠定基础;三是扩大内需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增长点,西部地区的优势进一步凸显。

2010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对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的10年工作作了客观而系统的评价,充分肯定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指出:“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决策是完全正确的”[3]834。2012年,《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正式出台,总结了“十一五”期间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成就,并指出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的问题。2017年,《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颁布并实施,这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所制定的西部地区发展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规划围绕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制定并细化了西部地区发展措施。

(二)西部大开发20年的主要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西部大开发的20年呈现出阶段性特征,所取得的成就也应该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第一阶段,2001年到200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侧重点在于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事业和生态环境等方面,挖掘培育了一些特色产业,逐渐改变招商引资环境,重点吸引外资,通过一些标志性重点工程建设来提高西部地区的知名度。第二阶段,2010到2019年,在基于前十年发展的基础上,重点进行社会事业发展,逐渐进行产业升级,从之前的重点建设领域向社会各领域进行多层次的拓展,从重点中心城市向经济带扩展,实现了区域经济增长。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总量不断增加,但西北地区人均G D P排名有所下降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经过计算可以得到:1999年西部地区的名义G D P为14 085.82亿元,名义人均G D P为4 283.33元,2019年名义G D P增长到187 972.65亿元①总量数据为西部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数据加总所得,名义人均G D P增长到49 233.57元。以1999年为基期,通过G D P缩减指数,计算出各年实际G D P,2019年西部地区的实际G D P为125 809.02亿元,实际人均G D P为32 951.75元。1999—2019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1.09%,高于全国10.46%的年均增速。西部地区G D P占全国G D P的比重1999年为17.51%,2019年达到19.61%,上升了2.1个百分点,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进一步缩小。西部地区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G D P排名没有变化的是内蒙古、四川、西藏、青海和宁夏,排名上升的有重庆、贵州、陕西,排名下降的有广西、云南、甘肃、新疆,其中陕西、贵州排名分别上升了3位和2位,广西的排名下降3位,其他几个地区排名略有波动。广西、重庆、四川和贵州的人均G D P在西部地区的排名分别上升了2、2、3和2位,西北地区除了陕西的人均G D P排名上升了7位以外,其他省、自治区的排名都有所下降,新疆的排名从第1位下降到第5位。可见,20年间,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和陕西省的经济发展势头较好,见图1。

图1 西部地区实际人均GDP及西部地区实际GDP占全国比重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工业化进程相对较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1999—2002年西部地区三次产业的构成波动较小,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 D P的比重基本维持在41%左右,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 D P的比重下降了3.7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 D P的比重上升了3.45个百分点。2003—2011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 D P的比重从2003年的19.39%,下降到2011年12.74%。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 D P的比重持续增长,21年间增长了8.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 D P的比重波动比较大,但总体呈上升趋势,2011年增长到43.02%,三次产业呈现二、三、一格局。2012—2019年,第一、二产业增加值占G D P的比重均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 D P的比重不断上升,2016年以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 D P的比重超过了第二产业,三次产业呈现三、二、一格局,见图2。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 D P比重超过40%,意味着第二产业在产业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按当年价格计算,从1970年到2015年,全国第二产业处于主导产业地位持续46年,而西部地区第二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从1997年到2018年持续了21年,表明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较短,工业化发展不充分[4]4。

图2 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3.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城镇化发展仍不平衡不充分

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2000年西部地区的城镇化①总量数据为西部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数据加总所得。率为28.73%,较全国的城镇化率低7.49个百分点。2019年西部地区的城镇化率上升到54.08%,与全国的城镇化率的差距缩小到6.52个百分点。2000—2019年期间,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3.39%,高于全国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率2.75%,因此,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在逐步缩小。但是,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一方面,西部地区城镇化率20年间始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另一方面,西部地区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城镇化水平发展不平衡,内蒙古和重庆的城镇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甘肃、新疆7个省、自治区的城镇化水平低于西部平均水平,见图3。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计算得到注:2000、2001年人口为当年人口普查推算数,其余年份人口为年度人口抽样调查推算数据,2005年起各地区人口数据为常住人口统计口径。

4.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收入差距有所扩大

《中国统计年鉴》2020年的统计数据表明:一是20年来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都有较大提升。2019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6 040.6元和13 035.元,远远高于2000年的5 486.21元和1 661.03元的水平。二是西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9年,西部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 986.1元,低于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相当于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7.79%,相当于东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82%,可见西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全国最低的,拉低了全国的平均水平。三是在西部地区内部,除了内蒙古和重庆接近全国平均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以外,其他地区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甘肃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仅相当于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2.28%。四是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大于其他地区,二元经济结构更为突出。2019年,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76倍,而东部、中部和东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倍数分别是2.51、2.39和2.29,可见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统筹城乡发展任重道远。

5.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但是效果有限

西部大开发20多年来,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但是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陕西等西部地区视察时强调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寻找新的经济发展动能。西部地区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2000年西部地区自然保护区保护面积为8 279.47万公顷,2019年自然保护区保护面积增加到8 821.75万公顷,增加了542.28万公顷①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2020年。。2018年西部地区森林面积达1 3 291.57万公顷,西部地区森林覆盖率达18.45%,低于全国森林覆盖率22.96%②数据来源于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14—2018)资料。,2019年,西部地区造林总面积达364.85万公顷。随着全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突发环境事故次数大为减少,2000年西部地区环境污染与破坏事件有1 166件,2019年减少至83件③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2020年。。西部地区用于治理工业污染的投资虽然不断增加,但是西部地区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占G D P的比重却在不断下降,2000年为0.30%,2019年下降到0.06%④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2020年计算得到。。由于工业污染治理投资不足,也造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治理效果有限。2019年在全国各地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普遍下降的情况下,内蒙古上升了4.49%、宁夏上升1.19%,能源消耗总量增速内蒙古、宁夏、云南、陕西、新疆、四川分别为9.9%、7.7%、4.9%、4.5%、4.5%、4.4%,在全国位居第1、2、4、6、7、8位,西部地区需要继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进一步改善治理效果⑤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2019年分省(区、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等指标公报。。

6.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但仍基础薄弱

西部大开发20多年来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路网密度低,道路等级、质量差等问题得到根本性改变。一方面,西部地区交通线路综合密度大幅增长,且年均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0年,西部地区交通线路综合密度为834.91公里/万平方公里,全国为1 585.41公里/万平方公里,西部地区交通线路综合密度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3%[5]。2019年,西部地区交通线路综合密度为3 148.59公里/万平方公里,全国为5 478公里/万平方公里,西部地区交通线路综合密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7.48%⑥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0年、全国行政区划信息查询平台数据计算得到。,较2000年提高了4.48个百分点。2000—2019年,全国交通线路综合密度年均增长6.74%,西部地区年均增长7.24%,比全国年均增长率高0.5个百分点。另一方面,西部地区道路等级和质量显著改善。2000年,西部地区公路总里程数为53.3万公里,其中等级公路为43万公里,等级公路占公里总里程的80.7%,较全国平均水平低4.9个百分点[5]。2019年,西部地区公路总里程数为206.2万公里,其中等级公路为187.1万公里,等级公路占公路总里程的90.7%,较全国平均水平低3个百分点⑦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0年数据计算得到。。然而,西部地区交通线路综合密度仍然大大低于于全国平均水平,受地理环境的制约,西部地区的首府或省会城市到最近港口距离远远大于中东部地区,乌鲁木齐作为世界上距离海洋最远的内陆城市,与海岸的最近距离为2 250公里,出海条件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7.教育、社会保障、医疗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但质量有待提高

20多年来,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效应有力地推动了西部地区教育、社会保障和医疗等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首先,西部地区的教育水平有较大提高。2000年,全国有1 041所高等院校,西部地区有201所高等院校,2019年全国有2 688所高等院校,西部地区有711所高等院校,19年间全国高等院校数量年均增长率为5.12%,西部地区为6.88%,比全国水平高1.76个百分点。2000年和2019年全国每十万人口中受过普通高等教育人数分别为429人和2 165人,西部地区分别为334人和2 094人,2000—2019年间,全国每十万人口中受过普通高等教育人数年均增长8.89%,西部地区年均增长10.14%。文盲率全国下降1.6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下降6.44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的教育水平有较大提升。其次,从医疗卫生方面来看,2000年全国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和医疗卫生床位数分别为3.63人/千人口,0.25万张/千人口,西部地区为3.23人/千人口,2019年全国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和医疗卫生床位数分别为7.26人/千人口,6.29万张/千人口,西部地区为7.37人/千人口,6.84万张/千人口,经过20多年的发展,西部地区上述两个指标双双超越全国平均水平。最后,我国社会保障覆盖面稳步增长,城乡基本养老参保率2000年全国为8.07%,西部地区5.50%,2019年全国为38.05%,西部地区为42.02%,西部地区城乡基本养老参保率已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97个百分点。此外,2019年,西部地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已达100%,超过全国平均水平0.04个百分点。尽管,西部地区的教育、医疗设备设施、人才的数量有较大提升,但是教育、医疗质量仍有待进一步提高。见表1。

表1 全国与西部地区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发展情况

二、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时代意义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历史性的成就。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然突出,与东部地区发展的差距依然较大。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意见》,为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指明了前进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我们必须要深刻领会的精神。

(一)历史意义:深刻总结了西部大开发2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成就,凸显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前瞻性、正确性和有效性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共颁布了8个相关的指导意见和规划,这些文件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对西部地区的发展措施既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又根据每一时期的发展变化,提出了时代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本次《意见》的印发,一方面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西部大开发政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肯定;另一方面,党中央、国务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结合西部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对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意见》开篇阐述了西部地区在我国发展中不可替代的地位,指出,“我国西部地区的发展,事关我国国家发展战略全局,特别是扩展了我国国家发展的战略回旋空间”[6],这体现了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前瞻性、正确性和有效性。一是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意见》指出,当今西部地区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任务依然繁重,这就需要我们必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西部地区作为我国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主阵地,就需要我们将西部地区所存在的问题放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政策体系中,通过发展的手段进行解决,不断提高我国国家治理的能力水平。二是生态保护的发展理念。西部地区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生态环境脆弱,并且许多地方的生态环境具有不可修复性。《意见》指出,要坚持新的发展理念,形成生态大保护的新格局。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首要位置,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西部地区的重要实践。三是形成以“一带一路”为引领的对外开放格局。我国的西部地区长期落后于东部地区,并且这种差距还很大,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就更大。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成功经验说明,要发展就要对外开放。西部地区要发展,就要进行对外开放,要抓住“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将西部大开发政策与“一带一路”倡议融合,形成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新格局。

(二)理论意义:它是一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纲领性文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域经济学具有重要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意见》,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的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纲领性文件,是一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纲领性的文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域经济学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域经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特别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解决中国实际发展的现实为导向,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学科。我国的区域经济学与西方的区域经济学有着显著的不同,集中表现在以下三点:一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是为了解决人的需要,具体而言就是满足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相比之下西方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是为了区域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二是我国区域的发展,在某一区域优先发展的同时,注重其他地区的协调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本质、共同富裕原则的重要体现,而西方区域经济发展就是区域之间共同“抱团取暖”,从而导致强的地方越强、弱的地方越弱,加剧了贫富分化的程度;三是我国区域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制度,而这个体系和制度具有显著的优越性,是我国区域内部与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得以共同发展的重要原因。西方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则是建立在本国市场经济制度的框架下,虽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其消极作用也逐渐显现,这也成为阻碍他们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大劣势。《意见》的印发,客观体现了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的价值目标,成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的经典文献。一方面,在《意见》中将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来通盘考量,并且提出要在2035年实现人民生活水平与东部地区相当的目标,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国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另一方面,《意见》的第七部分加强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中提到,要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给予西部地区政策支持,包括:财税、金融、产业、用地、人才和帮扶政策等。特别是在政策支持的基础上,要发挥我国组织优势和组织保障的作用,要加强党对西部大开发工作的全面领导,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体现了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越性,充分说明了我国国家治理能力的不断提高。

(三)现实意义:对于加快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指导实践。《意见》的生命力在于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新时代出现形势,新形势产生新课题,新课题需要新理论,新理论需要新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西部大开发所取得的重大历史成就,高瞻远瞩指明了我国西部大开发所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制定了《意见》,足见习近平总书记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强烈的历史担当。《意见》的印发有两重现实意义。一方面,《意见》明确指出,新时代要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并规划分“两步走”,到2035年实现“人民生活水平与东部地区大体相当”[6]的目标。《意见》还指出,要从“打好三大攻坚战、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优化能源供需结构、城乡融合发展、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等方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从而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这为我们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提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是我们做好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另一方面,《意见》指出,当今的西部地区“仍然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短板和薄弱环节”[6]。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也是我国国家制度优越性的体现。既然西部地区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短板,我们就要集中力量补齐短板,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这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重要意义。从这个层面而言,通过西部大开发政策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而促进全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意义重大。

(四)世界意义:为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进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指出:“今日之中国不再是中国之中国,而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7]习近平的讲话说明了当今的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的发展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关注,同时中国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密切关注着全人类的发展,不断为全人类的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一方面,《意见》的出台与印发,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西部地区实践的产物,对于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另一方面,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着眼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西部地区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发展区域。加大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力度,形成西部地区大开发的对外开放格局,从而使西部大开发所带来的成果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人民所共享,进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实践理路

加快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显著提高的重要标志。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就是要形成“大保护、大开发、高质量”[6]发展的新格局,分“两步走”在2035年实现“人民生活水平与东部地区大体相当”[6]的目标。与时俱进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就要牢牢把握住我国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命题,加快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一)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意见》指出:“加大美丽西部建设力度,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6]。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山论”的重要讲话精神,面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现状而提出的新任务。西部地区多处于我国生态脆弱地区,生态环境复杂,且生态修复性较差。同时,西部地区是我国生态安全的屏障,对于我国生态安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经过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的稳步推进,“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初步形成。”[8]新时代,我们要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就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建设之间的关系,要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于西部生态建设的始终。一是树立“大保护”的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9],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治理长江开出的治本良方,同时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治本良方。共抓大保护和生态优先讲的是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是前提;不搞大开发和绿色发展讲的是经济发展问题,是结果。一方面,要树立“大保护”的观念,就要是要以大保护、生态优先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另一方面,要在“大保护”的观念下加大美丽西部建设力度,加快推进西部地区绿色发展。二是要明确筑牢国家安全生态屏障的目标。早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就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决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10]西部地区是我国三江之源、中华水塔,要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要求,加大美丽西部建设力度,从而实现筑牢国家安全生态屏障的目标。三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导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始终不变的生命哲学。党的十九大报告又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纳入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当中,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生命哲学被赋予了新时代的内涵,成为了我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价值导向,也是美丽西部建设必须坚持的价值导向。

(二)大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意见》指出:“大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6]西部地区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城镇化率一直以来都处在较低水平,换句话说就是农村地区很多离中心城区的距离较远,并且一些农村地区曾是深度贫困地区,其中“三区三州”便是典型代表。西部地区的城市也有自己的特点,呈点状分布,距离较远,且中小城市偏多。总之,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较大,而且西部地区内部,城乡差别比较大,城乡“二元制”结构还是比较明显,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也比较大。早在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2012年)就提出了“美好新农村”和“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的意见,“十三五”规划(2017年)提出的“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建设绿色文明宜居乡村”的意见。经过20多年的建设,西部地区出现了“成渝、关中平原城市群、北部湾、兰州—西宁、呼包鄂榆、宁夏沿黄、黔中、滇中、天山北坡”[8]等城市群。但是,由于西部地区的特殊情况,城乡“二元制”的结构依旧存在,所以西部地区不能单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也不能单纯推进新型城镇化,而是要在乡村振兴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城乡发展的新思路,即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大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就要培养新型农民,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形成一批有民族特色的乡村文化和品牌;提升并发挥国家和区域中心城市功能作用,形成城市群的规模效应;保障城乡居民享受平等公共服务。

(三)持续共建“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本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而提出的发展倡议,给沿线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显著的变化,得到了沿线国家和人民的一致好评。“一带一路”倡议已经从中国倡议走向了全球共识。“一带一路”倡议在我国主要包括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正好全部囊括西部大开发的13省、自治区、直辖市。因此,我国西部地区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参与者、建设者和成果惠及者,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事实证明,一个地区想要发展,就必须加大对外开放的步伐,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工作。新时代,西部地区必须借助共建“一带一路”的契机,推动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形成新格局。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就要从“支援边缘”到“自生中心”;就要接轨国际规则,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改革;就要构建“走出去”战略新机制,完善双向投资布局;强化金融创新,赋予对外开放新内涵;拓展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新空间。

(四)不断深化市场化改革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换句话说,只要是市场经济就必须遵循这条规律。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的需要,实现人民生活水平与东部地区大体相当。要通过西部地区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坚持市场化改革必不可少,这是我们改革始终要坚持的方向。坚持市场化改革,就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这是我们改革开放以来改革成果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新时代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的制胜法宝。市场化改革的底线,就是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在坚持底线思维的同时,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坚持市场化改革,就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要推进政府的“放管服”改革,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积极推进科技体制的改革和信用体系建设。

(五)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放在首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来保障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但是我们的目标并不是赚取经济利润,而是要满足人民的需要,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本质,也是我国的优势,更是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最大不同。同样,我国发展西部地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效果也不能单纯地以经济效益来衡量。我国发展西部地区,归根到底,是为了解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向往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是为了满足人民的需要,这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价值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追求,更是我国与资本主义区域经济发展机制的最大区别。一句话,凡是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事情,我们就干;反之,我们则坚决抵制。把满足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根本标准,就要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11]153的观点;就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就要一切以人民的需要为根本遵循,发展群众迫切需要的,改正群众不满意的;加强群众的监督。

(六)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和组织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显著的制度优势,这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载体。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是全方位地开发我国的西部地区,但是其内在机理却是支持和援助。西部大开发20多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重大历史性成就,与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制度是密不可分的,充分彰显了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同时,我们还应该明确,我国不光有制度优势,还有组织优势,并且制度优势必须通过组织优势才能发挥更大作用,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最大区别,也是优势所在。在我国,这个组织优势,就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就是党的组织能力,这个组织能力的本质就是民主集中制。简言之,就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最广大人民的智慧,凝聚最广大人民的共识,并形成强大的历史合力,团结在党的周围,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要充分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和组织优势,并以此为保障,来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要深入开展帮扶政策,对口支援,精准帮扶,定点帮扶;要在财税、金融、产业、用地、人才等政策方面给予西部地区倾斜和优惠。

猜你喜欢
发展
张丽敏:传承路上求新求变求发展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印刷术的发展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习近平的可持续发展之“策”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