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丽
摘要: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本文以一节英语阅读课为例,根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从读前、读中、读后三个阶段,探讨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維能力。
关键词: 思维品质;思维能力;阅读教学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维品质是指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及水平(教育部,2018)。《课标》设定的思维品质培养目标为:学生能辨析语言和文化中的具体现象,梳理、概括信息,建构新概念,分析、推断信息的逻辑关系,正确评判各种思想观点,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具备多元思维的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教育部,2018)
阅读是一种积极的信息加工的过程,是大脑利用语言和非语言进行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的过程(瞿莉群,2017),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Crawley& Mountain(1995)将阅读过程分为三个层次:字面阅读( literal reading)、解释性阅读( interpretive reading)和批判性阅读( critical reading)(转引自林艳、郭强,2018)。学生通过字面阅读识别、提取信息,领悟篇章意义;通过解释性阅读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与比较,解决问题;最后通过批判性阅读,对作者的思想观点进行评价或者提出质疑,并阐述自己的主张或见解。可见,在阅读的过程中,阅读者的思维是从低阶向高阶发展的。
因此,教师在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时,应探索和研究将思维训练真正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依据思维的不同层次设计教学活动,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基于思维分层属性的教学设计
1.思维活动的分层属性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将认知目标从低级到高级设定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安德森和克拉斯沃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改良版的思辨能力类型,即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转引自林艳、郭强,2018)。这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设计学习活动提了理论支持。其中,记忆、理解、应用为低阶思维,属于较低层次的认知水平范畴,而分析、评价、创造为高阶思维,是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韩芳芳等,2015)。
2、基于思维分层属性的教学设计原则
(1)递进性原则
教学活动设计应遵循思维层次从低阶向高阶发展的规律,呈现学习者从易到难的认知发展过程。根据阅读的步骤和阶段,读前阶段侧重设计记忆和理解的活动;读中阶段设计兼顾应用、分析、评价等层次的活动;读后阶段上升为评价和创造层次的活动。
(2)真实性原则
真实的教学内容与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促进学习的真正发生(程晓堂,2020a)。真实的语境设置能启发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进行思考和表达。
(3)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强调教师设计一条贯通整节课的主线,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涵。教学活动应高度关联,都应该为学习、理解、解释、表达同一主题服务(张献臣,2020)。
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阅读教学实践
本文以人教版《高中英语》高一年级“Module 1 Unit1 Anne’s best friend”为例,探索如何在读前、读中和读后三个阅读阶段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依托英语阅读课培养思维能力,首先要确保文章内容具有评价和创造的空间,文章语言适合学生记忆和理解,且略高于学生现有的水平,文章结构或情节清晰。本案例所选取的文章正适合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文章讲述了犹太女孩Anne为躲避纳粹的迫害而藏身小阁楼中,并把日记当做自己的朋友。第一部分为引文,介绍日记的历史背景以及Anne将日记当做自己朋友的原因,适合学生进行信息获取的表层思维训练。第二部分为日记节选,包含了自然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适合学生做深层思考和推断,培养高阶思维品质。
1.读前活动开启思维
导入是课堂教学中思维活动的开始。教师通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逻辑,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思维(林崇德、胡卫平,2010)。教师可以紧扣主题,通过图片、视频、问题或知识竞猜等方式导人话题,帮助学生打开思维。
【活动1】
教师播放一段介绍二战时期纳粹集中营的视频,让学生了解一些背景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体会Anne的情感。这个活动涉及记忆和理解的思维层次。在观看视频前,教师提出两个问题:How is Nazi concentration camp? How would you feel if you were in the camp?观看视频后,大多数学生能通过回忆提取视频信息准确作答。
【设计意图】
导入环节播放与本节课主题相关的背景视频,其中的图像、声音、文字和音乐等多模态信息成功地将学生带入本节课的主题意境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既发展了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又启动了学生的思维,为接下来分析Anne的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作铺垫。
【活动2】
在阅读前,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文章标题和插图进行预测,训练学生的推断能力。
根据文章标题“ Anne’s best friend”和教材插图,教师向学生提问: From the title, What do you expect to read in the passage? 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 picture? 学生观察思考后都能准确作答。这些预测有助于学生理解接下来要阅读的文章。
【设计意图】
标题是文章大意的概括,读懂标题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文章。观察插图等非文本信息可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推理、想象等认知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品质。
2.读中活动发展思维
读中活动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核心环节,要求学生能够理清文本结构,掌握语言特点和评析语篇内涵,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师应设计既包括浅层次的细节理解又包括深层次的对比分析、概括推理、评价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观察、思考、分析和解读,提升思维能力。
(1)设计整合性活动,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整合性活动是指教师设计关注语篇整体结构,找出文章主线,把握文本意义的活动。学生不仅要理解文章所包括的具体信息,还应掌握这些信息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站在整篇文章视角下,分析作者如何谋篇布局、表达主题意义。教师可以设计概括段意的活动,并借助思维可视化图形,使零碎信息结构化、系统化,从而帮助学生梳理文本结构,理清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活动3】
在读中活动的第一个环节,学生通过略读快速浏览整篇文章,概括每段大意,并以图1的形式呈现。
通过概括段落大意,学生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内容。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文本结构和内在逻辑。
【设计意图】
本活动采用整体阅读,体现了教学活动设计的整体性原则。概括段意可让学生快速掌握文本结构,训练学生的总结能力;思维可视图帮助学生将零碎知识重新整合,直观显示出各段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这个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提高记忆、理解和总结的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设计理解性活动,培养学生提取分析的能力
学习理解类活动主要包含感知和注意、获取和梳理、概括与整合等基于语篇的学习活动(教育部,2018)。理解性活动要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和主题意义,教师在设计理解性活动时,应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细节。学生通过寻读查找文章细节信息,并分析这些信息如何服务于主题意义的表达。
【活动4】
学生通读全文,提取信息,完成以下连线题:
学生完成连线后,教师让他们在文中划出含有表达Anne对大自然情感的句子,要求学生sum up the change of Anne’s feeling towards nature. (How many stages? How did she feel?)并画出思维导图。
学生很快找出并完成了思维导图,教师接着提出一个问题:What was the reason for such changes?学生经过思考可以准确分析出是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造成的。这样的分析可以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行更深层次的思维活动。
【设计意图】
本活动的设计体现了递进性原则。学生首先需要了解与主题相关的表层信息,之后才能聚焦文本深层信息。
(3)设计递进性活动,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主旨和框架结构的基上,教师应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活动,引导学生挖掘文本内涵,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的能力。
【活动5】
在通读全文之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语篇,推断Anne写日记的意图和她的情感态度。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1) What feelings did Anne express in this diary? What is her tone? (2) Can you sum up Anne’s character?学生通过在日记中寻找Anne对自然的态度的描写,经过思考可推断出,(1)Anne felt lonely and frightened and she was fed up with the life of hiding and she longed for nature and freedom. (2)Anne was brave and optimistic about life because she never gave up hope for the future and love for nature. 学生推断出主人公的情感态度之后,了解了文本的主题意义,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能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设计意图】
在学生领会语篇的内在涵义之后,教师带领他们继续深度阅读,了解Anne写日记的意图和想要表达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在推断作者的写作目的和立场的过程中,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推断能力均得到了发展。
(4)提出启发性和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质疑批判的能力
启发性提问是指通过揭示事物客观矛盾,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度思考的教学方法。在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应设计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挖掘文本内涵,提出质疑,并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既能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活动6】
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分组交流与讨论::1) What can we learn from Anne’s best friend? 2) Do you think you are luckier than Anne? Why? Do you want to be Anne’s friend?學生们讨论后各抒己见,在思维碰撞中表达了很多令人惊喜的观点。针对第一个问题,有学生认为:Anne’s best friend helped Anne know herself better.也有学生认为:Her best friend kept Anne’s spirit and inspired the following generations. 针对第二个问题,有学生发表意见: We are luckier than Anne because we have freedom. I’d like to be Anne’s friend because I gained much encouragement from her and we can share our happiness and sorrow with each other.这两个开放性的问题,充分激发了学生用所学语言表达的积极性。
【设计意图】
以上两个问题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启发学生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探讨安妮日记的意义,也启发学生思考安妮日记的内涵,与同龄人安妮建立起联系和共情,发现真善美;迁移知识,进行今昔对比,从而学会珍惜现在。在学生思考并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其分析、评价和创造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3.读后活动表达思维
教学活动应为学生提供观察、思考、表达的机会,以促进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发挥多元智能的作用和提高英语学习的效果(程晓堂,2020a)。读后活动可联系现实,走向生活,这有助于学生内化知识,并迁移创新。
【活动7】
要求学生写一封信给安妮。The year 2019 is the 90th birthday of Anne Frank. To commemorate her, please write a letter to her to express our feelings after reading her diary.
写信将学生引入了一个新的真实情境中,学生有很多话可说。有学生说:You are my idol because you were so brave. 有学生说:I’m inspired by your enthusiastic and optimistic about life because even if your were lonely and frightened without freedom, you never gave up hope for the future and love for nature. 学生在新的情境中表达观点,内容新颖且独特,体现了创造性。
【设计意图】
这封书信从语篇出发,迁移到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相关的情境中。在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后,学生把从Anne身上學到的观点、情感和态度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再根据观点表达的需要组织语言,创新表达,做到学以致用。
四、结语
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充满了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机会,而且能多维度地培养学生不同层级的思维能力。教师要认真挖掘文本内,精心设计围绕主题的教学活动,从低阶到高阶,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程晓堂2020a.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上)(EB/OL)鲲翼学院.2020-6-5.
[2]韩芳芳、刘光然、胡航2015. 面向高阶思维培养的转课堂教学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 17-20
[3]教育部 2018.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林崇德、制卫平2010. 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29-36
[5]林艳、郭强2018. 高中英语阅读思维型教学实践探究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3):29-32
[6]瞿莉群 2017. 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的设计(J)中学外语教与学,(6):46-47
[7]张献臣2020. 人教版高中英语新教材使用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分析与教学建议(英语学习(教师版)(10):9-13
广州市花都区圆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