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城 徐路路
【摘要】同义连文是古代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在先秦时期,这种现象极为普遍。《尚书》作为先秦重要的语言材料,其书中存在着大量的同义连文用例。本文将对《尚书》中的同义连用现象做共时的分析,并以此为例,探讨同义连文现象在汉语研究中的作用。
【关键词】《尚书》;同义连文;作用
一、关于“同义连文”
同义连文是古代汉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所谓同义连文是指同义词重复,重复后,意义仍与单义词相同。对于这一语言现象,古代的学者就已经有所关注。在西汉时期,毛亨对《诗经·扬之水》“慨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一句作传时说:“艰亦难也。”[1]在唐代,孔颖达《五经正义》中对这一问题有了更多的解释,他还提到同义连文的相关术语,如“复语”、“连言”、“重言”。《毛诗正义》:“致王业之艰难也。正义曰:‘艰’亦‘难’也,但古人之语字重耳。[1]到了清代,这一现象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清初的顾炎武在他的《日知录》“重言”条下说:“‘古经亦有重言之者。’《书》:‘不遑暇食。’‘遑’即‘暇’也。《诗》:‘无已太康’。‘已’即“太”也。《左传》:‘十年尚犹有臭。’‘尚’即‘犹’也。”[2]清代的高邮王氏父子在其专著中多有讨论。王念孙《读书杂志》连语条:“凡連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说者望文生义,往往穿凿而失其本指。”[3]而且非常详细地分析了远姚、何遽、理顺、夷易、投石、庶几、妬媢等同义连用的例子,并且指出了“流貤”、“货贿”、“劳倈”、“陵夷”、“惊鄂”等均为同义连用的用例,最后还说明:“凡若此者,皆取同义之字,而强为区别,求之愈深,失之愈远,所谓大道以多歧亡羊者也。”王引之《经义述闻》中有“经传平列二字上下同义”条。他说:“古人训诂不避重复,往往有平列二字上下同义者。解者分为二义,反失其指。”[4]他还举了《尚书》、《毛诗》、《周礼》、《左传》、《国语》中共计62条属于同义连用而被误解的例子。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也列举古代典籍中的同义连文现象。其中的“语词复用例”与“两字一义而误解例”就是对古籍中同义连文的错误进行的解释。他说:“古人用助语词,有两字同义而复用者。古书中两字一义者,往往有之。”[5]刘师培《古书疑义举例补》中有“两字并列为表象之词而后人望文生训之例”,[6]指出了《诗经》、《大戴礼记》等典籍中被后人所误解的“两字并列为表象之词”的用例。现代学者郭在贻在《训诂学》教材中也对同义连文现象做了相关的论述,他认为同义连文即同义并列复合词(简称同义复词),其书中有“同义字复用”、“连文”对古书中的同一连文现象做的解释。
关于同义连文现象,已经引起很多学者的关注。就目前来看,有对专著中同义连文进行研究的,也有对某一个时期同义连文现象进行研究的。但是,对于《尚书》中的同义连文现象,目前还没有有学者对其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只是一些专著中对其有所引用,目前也仅有两篇论文中提到了相关的现象。基于以上同义连文研究的相关成果,本文将对《尚书》中的同义连文进行穷尽式整理研究,并以此来探讨同义连文在语言研究中的作用。
二、《尚书》中的同义连文
《尚书》中的同义连文共有34个,其中形容词性的同义连用15个、动词性的同义连用14个、名词性的同义连用4个、虚词性同义连用1个。
(一)形容性的同义连用
众庶:《尚书·汤誓》:“格尔众庶,悉听朕言。”正义曰:“庶”亦“众”也,古人有此重言,犹云“艰难”也。[2]《诗经·小雅》:“念我独兮,我事孔庶。”郑玄笺:“庶,众也。”“众”、“庶”同义,构成同义连用,义为众人,群众。[1]《韩非子·问田》:“所以利民萌,便众庶之道也。”[7]《国语·吴语》:“裕其众庶,其民殷众。”[8]《说文》:“庶,屋下众也。”[9]《尔雅·释诂》:“庶,众也。”[10]段注曰:“庶,众也。”[11]按:庶,众多。
困穷,《尚书·太甲》:“先王子惠困穷,民服厥命,。”[2]《广雅》:“困,穷也。”[12]《论语·尧曰》:“四海困穷,天禄永终。”[8]
蕃芜,《尚书·洪范》:“各以其叙,庶草蕃庑。”[2]《说文》:“蕃,草茂也。”[11]《尔雅·释诂》:“庑,丰茂也。”[12]《集韵》:“蕃庑,草木盛貌。”[13]
咸和:《尚书·无逸》:“用咸和万民。”正义曰:政事虽多,皆是为民,故言“咸”。“咸”训皆也。[2]俞樾指出:咸、和,一义也。“咸”读为“諴”。《说文》:“諴,和也。”咸和即諴和也。[6]其丕能諴于小民。《尚书·召诰》:“其丕能諴于小民。”传:“和于小民。”[2]按:咸亦和也。
幼冲,《尚书·洪范》三曰康宁。延哄惟我幼冲人。[2]《说文》:“幼,小也。”[11]《经义述闻》:“幼亦冲也。”[5]
洪大,《尚书·康诰》:“周公咸勤,乃洪大诰治。”[2]《说文解字注》:“洪,洚水也。堯典、咎繇謨皆言洪水。釋詁曰:洪、大也。引伸之義也。”[13]《尔雅·释诂》:“洪,大也。”[12]《广韵》:“大,小大也。”[14]
昭明,《尚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传曰:“昭亦明也。”正义曰:《释诂》以“昭”为光,光、明义同,经已有“明”,故云“昭亦明也。”[2]《诗经·大雅》:“君子万年,介尔昭明。”高亨注:“昭明,光明也。”《郑笺》:“昭,光也。”《说文》:“昭,日明也。”[11]《说文解字注》:“昭,日明也。引申为凡明之称也。《广雅》:“昭,明也。”
协和,《尚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传曰:“合也。”正义曰:《释诂》以“协”为和,和、合义同,故训“协”为和也。[2]《说文》:“协,众之同和也。”[11]《尚书·洪范》:“协用五纪。”传曰:“协,和也。”[2]《尔雅·释诂》:“协,和也。”[12]61
遐逖,《尚书·多士》:“移尔遐逖,比事成我宗。”正义曰“遐、逖”俱训为远。《尚书·太甲》:“若陟遐,必自迩。”传曰:“遐,远也。”[2]《说文》:“遐,远也。”[11]《说文新附》:“遐,远也。”《说文》:“逖,远也。”[11]《尔雅·释诂》:“远,遐也。”[12](37)
艰难,《尚书·洪范》:“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2]《尔雅·释诂》:“艰,难也。”[12]《说文》:“艰,土难治也。”[11]《说文解字注》:“艰,引申之凡难理皆曰艰。”[13]
遑暇,《尚書·无逸》:“不遑暇食。”按:遑亦暇也,空闲,闲暇也。正义曰:‘遑’亦‘暇’也,重言之者,古人自有复语,犹云“艰难”也。[2]《玉篇》:“遑,暇也。”[15]
康宁,《尚书·蔡仲之命》:“非我有周秉德不康宁。”[2]按:康亦宁也。《说文》:“寍(宁),安也。”[11]《尔雅·释诂》:“康、宁,安也。”[12]100
勤劳,《尚书·金縢》:“昔公勤劳王家,惟予冲人弗及知。”[2]《释诂·尔雅》:“劳,勤也。”[12]
安定,《尚书·盘庚中》:“今予将试以汝迁,安定厥邦。”[2]《释诂·尔雅》:“安,定也。”[12]
严恭寅,《尚书·无逸》:“在殷王中宗,严恭寅畏天命。”[2]《尔雅·释诂》:“俨、恭、寅,敬也。”[12]按:“严恭寅”为同义连文。
(二)名词性的同义连用
宫室,“惟宫室、台榭、陂池。”正义曰:《尔雅·释宫》云:“宫谓之室,室谓之宫。”李巡曰:“所以古今通语,明实同而两名。”[2]《说文》:“宫,室也。”《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史记五帝本纪》:“象乃止舜宫居,鼓其琴。”张守节正义:“宫即室也。”[16]
深渊,《尚书·汤诰》:“慄慄危惧,若将陨于深渊。”[2]《说文》:“深,深水也。”[11]《说文》:“渊,回水也。”“渊”由“回水”引申为“深水”。[11]《小尔雅》:“渊,深也。”[17]《集韵》:“渊,亦深也。”[15]
贤材(才),《尚书·一德》:“任官惟贤材左右惟其人。”[2]《说文》:“贤,多才也。”[11]《论语》:“举贤才。”[8]按:贤亦材也。
垣墙,《尚书·废誓》:“无敢寇攘,逾垣墙。”[2]《说文》:“垣,墙也。”[11]《说文》:“墙,垣蔽也。”[11]《说文解字注》:“垣,墙也。此云垣,墙也。”[13]
(三)动词性同义连用
启迪,《尚书·太甲》:“旁求俊彦,启迪后人。”[2]《说文》:“启,开也。”[11]《说文》:“迪,道也。”[11]
杀戮,《尚书·泰誓》:“作威,杀戮。”[2]《说文》:“殺,戮也。”《说文》:“戮,杀也。”《说文解字注》:“杀,戮也。戮、殺也。”[13]
播种,《尚书·吕刑》:“稷降播种,农殖嘉谷。”[2]《说文》:“播,种也。”[11]《诗经·周颂》:“播厥百谷,实函斯活。”郑笺:“播,犹种也。”
夹介,《尚书·多方篇》:“尔易不夹介又我周王。”[2]俞樾曰:“夹、介、一义也。《一切经音义》引《仓领》曰:夹,辅也。《尔雅释诂》曰:介,助也。夹介,犹言辅助,《枚传》以为‘近大见治于我周王,则不辞矣。”又、又读若艾,《尔雅·释话》:“相也”。夹、介、又三字同义,《枚传》不知“夹介又”为同义连文,所以解释错了。[6]
哀矜,《尚书·吕刑》:“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2]按:哀矜,哀怜、怜悯、怜惜也。《小尔雅》:“矜,惜也。”《公羊传·宣公十五年》:“见人之厄则矜之。”[18]注:“矜,闵也。”《说文》:“哀,闵也。”[11]《方言》:“怃,矜,悼,怜,哀也。齐鲁之间曰矜,陈楚之间曰悼,自楚之北郊曰怃,秦晋之间或曰矜,或曰悼。”[19]《说文解字约注》:”哀,闵也。引伸之凡哀皆曰闵。”《论语·子张》:“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注曰:哀矜,哀怜、怜悯也。[8]
涂塈,《尚书·梓材》:“既勤垣墉,惟其涂塈。传曰:塈,《说文》云:“仰涂也。”《广雅》云:“涂也。”正义曰:其室言“涂塈”,塈亦涂也,总是以物涂之。[2]
威侮,《尚书·甘誓》:“有氏威侮五行。”[2]《经义述闻》:“威侮为蔑侮。蔑亦侮也,皆为轻慢也。”[5]
陈修,《尚书·梓材》:“惟其陈修,为厥疆畎。”[2]《经义述闻》:“解者训‘陈’为‘列’,不知‘陈’、‘修’,皆治也。”[5]按:陈修为同义连文。
弱孤,《尚书·盘庚》:“无弱孤有幼。”[2]《经义述闻》:“解者以孤有幼连读。犹言弱寡,皆轻忽之义也。”[5]
暝眩,《尚书·说命上》:“若药弗暝眩,厥疾弗。”[2]暝亦眩也。《方言》:“凡饮药而毒东齐海岱之间或谓之暝,或谓之眩。”[23]
肆矜,《尚书·多士》:“予惟率肆矜尔。”[2]肆亦矜也。《经义述闻》:“肆,缓也。缓尔之罪,矜尔之愚。义相近也。”[5]
违怨,《尚书·无逸》:“民否则厥心违怨。”[2]《经义述闻》:“违亦怨也。”[5]
昏弃,《尚书·牧誓》:“昏弃厥肆祀弗答。”[2]《经义述闻》:“解者训昏为乱。不知昏弃者。泯弃也。泯弃者蔑弃也。泯与弃义相近也。”[5]
厎绥,《尚书·盘庚上》:“厎绥四方。”[2]厎绥,平定,安定也。厎亦绥也。《广雅》:“绥,舒也。”王念孙《广雅疏证》:“绥者,安之舒也。”[20]
(四)虚词连用
《尚书·多方》:“克堪用德,惟典神天。”[2]克亦堪也。
三、同义连文的作用
同义连文作为古代汉语中的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它对语言文字的研究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首先,利用同义连文有助于正确地训释词义。词有古义、今义、引申义等,人们在训释时往往有所混淆,常常望文生训,因而造成了训诂上的谬误。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古书疑义举例》等专著中都论述古人因不知同义连文而造成的训释错误。如《尚书·无逸》:“用咸和万民。”正义曰:政事虽多,皆是为民,故言“咸”。“咸”训皆也。俞樾指出:咸、和,一义也。“咸”读为“諴”。《说文》:“諴,和也。”咸和即諴和。[6]
其次,利用同义连文有助于正确认识古书中的句读。古人在标注古书句读时往往有讹误,通过同义连文可以改正古书句读的错误。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四“语词复用例”中有“《礼记·曾子问篇》:‘以此若义也。’”郑君读‘以此’为句,‘若义也’为句。”郑君不懂此若”为同义连文,因而“失其读”。[6]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一云:“以,犹谓也。”卷二又云:“为,曰也”。又“家大人曰:`为,犹谓也。’”[21]“曰以为”是三字同义连文,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是一个词,不可拆开。
最后,利用同义连文有助于文献的校勘。古典文献中常有错字和衍字,在校勘时,可以运用同义连文加以改正。《荀子·儒效》:“此若义信乎人矣。”俞樾谓:今本“若”用作“君”,误。“此若”是同义连文,“若”写作“君”,乃“不达古书用助语”所致也。[6[4]
从以上的例子分析可以看出,同義连文对于阅读、校勘、训释古书都有着重要作用。
四、结语
终上所述,我们从同义连文的性质、类型、作用等方面对《尚书》中的同义连文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同义连文是汉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语言现象,《尚书》中的同义连文则体现了汉语字、词发展的重要特点。《尚书》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研究其同义连文现象,也为学者研究之后古籍中的同义连文提供重要的参考。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同义连用现象,对于汉语的词汇、训诂及语言发展特点的研究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学勤.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顾炎武.日知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王念孙.读书杂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4]王引之.经义述闻[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5]俞樾等.古书疑义举例五种[M].北京:中华书局,2005
[6]刘师培.刘申叔遗书.下[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7]陈奇酞校注.韩非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58
[8]韦昭注.国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9]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0]管錫华译注.尔雅[M].北京:中华书局
[1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2]张揖.广雅[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3]丁度.集韵[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14]陈彭年.宋本广韵[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15]顾野王.玉篇[M].北京:中华书局,2014
[16]司马迁.史记[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2
[17]胡承珙.小尔雅义证[M].黄山书社,2011
[18]黄铭.春秋公羊传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6
[19]郭璞注.方言[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0]王念孙.广雅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1]王引之.经传释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22]郭在贻.训诂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5.9
(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