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专业产教融合提升专业能力的改革举措

2021-09-10 21:46高汉华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17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措施

高汉华

摘要: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要想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必须要进行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与好的企业进行合作,开发更多的学生实习基地,建设专业素质更强的师资队伍,与专业的技术研发平台进行合作,共建、共享更先进的技术。在网络技术的升级上,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要大力推进网络技术的升级,让网络技术更好地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服务。这些是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提升专业能力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希望能为广大同行带来更多新思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提升专业能力;措施

一、引言

在新的教育目标以及人才培养要求下,高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促进专业的不断发展,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增加学生的就业率,让学生毕业之后能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必须要改革,要转变以往的教育理念。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改革是多方面的,所以改革必须深入,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让学生得到社会的认可,高职院校的发展才会更上一层楼,而不是像现在,不被认可,不被接受。机电一体化专业提升学生专业能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第一,引进专业人才,强化师资力量。第二,校企合作的企业质量要好。第三,建立更多专业的、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实习基地。第四,要改革课程系统,创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第五,与企业共建共享技术平台。第六,构建属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开放性网络平台。在接下来的文章中,笔者将详细论述这六个方面的举措,希望能为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改革提供一些简单的思路。

二、提升机电一体化学生专业水平的举措

(一)引进专业人才,强化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一直以来都较为薄弱,所以,加强教师人才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转型的必经之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师专业知识都必须很高,因为机电一体化专业属于操作性比较强的专业,所以对教师专业技能的要求比较高。但,现实情况是,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师师资力量缺乏,而且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根本达不到要求,没有办法很好地指导学生,许多专业知识得不到有效的指导,学生的专业水平自然就没办法得到提升。针对这样的情况,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引进优秀人才,方式有二:第一,引进高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优秀人才,为他们提供较为丰厚的报酬,为他们提供科研启动资金,这些都是引进人才的措施,高职院校要提高教师待遇,这样才能吸引优秀人才到机电一体化专业任教。第二,聘请机企业的专家到学校任教。如果说高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人才在理论知识上专业性很强,那么机电企业的专家在机电实际操作上的能力就很强,因为,机电企业的专家有丰富的机电实操经验。机电专业是一个实操多于理论学习的专业,所以,聘请机电企业的专家到校任教,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

学校引进优秀人才,不仅让学生的理论知识更加牢固,而且也让学生的实操经验得到有效的积累,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实操经验融会贯通,用理论来指导实操,会改变现在机电专业学生只懂理论知识而不会实际操作的尴尬境况。机电专业以后培养的学生将越来越优秀,不再是纯理论的学生,是符合企业要求的学生,机电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也会越来越好。整个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认可度也会大大提高。

(二)校企合作要选择高质量企业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办学的一大特点,校企合作为高职院校带来很多发展机遇,好的校企合作项目,能有效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也为企业输送了大批高质量人才,是两全其美的办法。但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现状不容乐观。部分学校在选择合作企业的时候不注重企业的质量,只要是有意愿和企业合作的,企业都来之不拒,就算有的企业与机电专业的联系并不密切,这些企业只是想获得校企合作企业的名头,方便其今后的发展,但是高职院校仍旧同意与这类企业合作。这样的校企合作形式是不科学的,不利于促进机电专业的发展,对高职院校今后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高职院校在选择合作企业的时候应该看重企业的质量,在签订合作合同前期应该对对象企业开展大量的调查,研究对象企业的优势和缺点,研究其能为机电专业的发展注入怎样的活力,这些都是高职院校在选择合作企业过程中所需要考虑的。高职院校选择的合作企业,要能与学校一起合作,为机电专业创建更为科学的技术平台,为学生创建更优秀的实习基地,要派专门人才进学校对学生进行操作技术的培训。与此同时,学校也可以为企业提供大批高素质人才,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提供人才基础,真正做到机电专业产教融合,学校与企业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三)转变人才培养观念,以企业需求为主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理念与高校人才培养理念是不同的,存在巨大的差别。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型人才,培养出来的学生能直接进入企业,而且可以很快适应工作。机电专业学生十分看重自身技術能力的养成,机电类企业也正是看重高职院校这一人才培养理念,才愿意和高职院校合作,为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提供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但是,大多数高职院校,发展到今日,还是没能把握其人才培养的特点,走的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路子,极不利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有理论知识,没有实际操作能力,去到企业也得不到企业的认可。只能一边工作一边积累实操经验,高职院校学生培养出现了理论与实操断裂的问题,学生只知理论不知操作。久而久之,企业也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失去了信心,认为高职院校培养不出他们需要的人才,与高职院校的合作也就不如以前紧密。

所以,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时候要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标准,将其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理念,转变以往旧的人才培养观念,学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让企业成为人才培养的主体。所谓让企业成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就是将学生送进企业实习,让企业专业人才来培养学生。因为企业更了解他们需要的人才特色,能从主体需求出发,做到有的放矢。这时学校在学生的管理工作和招生工作上要花费更多精力,学校要探索出一条符合这一人才培养理念的学生管理方法。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这就需要学校与企业协调学生管理工作,学校对学生要实行弹性管理,在学制管理与学分管理上都要做出设计与改变,探索出一条更加合适的管理道路。学校招收学生其实就是为企业招聘工作人员,学生进入学校学习其实就是进入企业实训,这就是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这样的人才培养方式是科学的、合理的,以往人才培养的模式得以转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得到改革,改革后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的进步与发展。

(四)构建适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不应该太偏重于理论,理论重要。但是高职院校的课程应该是以实践为主的,尤其是实践性强的机电专业,学生最终要能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这才是优秀的课程体系。但是,当前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却偏重理论,教师只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实践的机会很少,这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差,空有理论知识,没办法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高职院校要改变当前的课程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的模式,构建出一套新的、科学的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应该是既注重理论知识讲解,有注重实践的,将实践与理论完美融合。在新课程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合格的学生,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其就业前景也是十分明朗的。

(五)建立更多专业、科学、有针对性的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的建设对高职院校来说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高职院校培养技术型人才,学生技术的培养需要经过多次练习,需要实际操作,开展实习培训,这样才能达到技能训练的目的。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理论知识,要运用到实际中,需要到實习基地中才能开展,所以,高职院校要为学生建立高质量的实习基地。当前,高职院校的实习基地是比较缺乏的,学生得不到有效的训练,最终就成为空有理论知识的人。但是,学校在建立实习基地的过程中确实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学校建立实习基地的经验不足,没有专业的人员来指导实习基地的建设。所以,才出现学校建立实习基地屈指可数的状况,但是,这一状况是可以转变的,学校要懂得与企业合作。

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是很好的方式,企业能为实习基地的建立提供专业的指导,提供专门的场地和设备,也能派企业的专业人才进行技术指导。学校要为实习基地的构建提供计划书,做出专业计划,用来指导实习基地的创建。学校和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能最大限度的配置资源,让实习基地的建立更加快捷。

建立高质量的实习基地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好的,学生能在实习基地中得到有效的训练,实践技能能得到有效提升。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对理论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知识的运用能够做到融会贯通。将学生培养成高质量人才,学生也会更受企业欢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才得以真正实现。

(六)与企业共建共享技术平台

机电专业的学生要想接触到前沿的机电技术是不容易的,但是先进技术却能为他们带来更多进步可能。所以,学校应该在这此方面有所作为,但是仅靠学校的力量是没办法实现这一目标的。学校应该与企业合作,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努力,共建共享技术平台。学校和企业要将机电专业的技术进行整合,然后挑选出一些学生适用的技术,让建立一个技术数据库,构建一个技术平台。技术平台既可以用于学校的教学,也可以用于企业的生产,这对学校和企业都是有利的。

(七)机电专业应承担社会责任

学校也有其社会责任,学校不但是培养学生的地方,也是承担社会人员培训的主要阵地,所以机电专业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利用其雄厚的师资和专业的设备,为培养社会机电人员做出贡献。学校要为企业培养人才,企业职工的实践能力很强,但是他们缺乏理论知识,学校要教授企业员工理论知识,让他们学会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而不是单纯靠经验。学校要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让企业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教授企业员工的理论知识,学校要为企业员工建立技术服务平台,让他们能通过该平台学习理论知识。学校还要为企业的科研人员提供科研理论指导,帮助他们完成科研任务,收获科研成果,促进企业人员的发展。

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是产教融合的重要体现,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使企业工作人员的理论知识短板得到补齐,是一举两得的方法。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需要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学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享人才培养资源。这样学校能培养出更为合格的技术人才,学校也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学校的办学质量也能得到显著提高。企业可以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收获更多技术人才,也收获学校在理论知识上的专业指导,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储备了大量的人才。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科学的,是适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高职院校要把握住这一人才培养的模式,为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有用之才、有识之才。

参考文献:

[1]郭爱云,单艳芬.基于产教融合的现代化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以高职五年制机电一体化专业群为例[J].南方农机,2021,52(07):149-151.

[2]史玉立,余萍,单艳芬.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科学,2021,12(05):22-25.

[3]于振江,杨涛.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模式探索——以伊犁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J].才智,2021(06):117-119.

[4]吴良芹,阮殿旭.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职业技术,2021,20(01):76-80.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214153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措施
分类做好猪场防暑措施
雨后桃园补救管理措施
解答排列组合问题的几种常用措施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求函数零点个数的措施
解答高中数学问题的几个常用措施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