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莉 刘伟 王峰梅
荆门市实验小学从学校的百年历史中凝练出“崇尚真理”的办学理念,用“尚真”文化引领师生“尚真自主、尚新自信、尚行自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树、一石,都匠心独具。走进校门,青砖走道古朴典雅,彩胶操场鲜艳醒目,陶行知先生的塑像静静地矗立在校园,身侧24个形态各异的“真”字令人震撼;在百米文化墙上,展示的学校愿景、校训、教风、学风清晰醒目,“精忠报国”“一诺千金”等传统故事发人深省;操场四周的花坛里,绿草如茵,四季花开,与高大的银杏林遥相呼应,陪伴学生沐浴着阳光。
翻阅校史,在百年发展历程中,革命先辈始终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宣传抗日、劳动建校……如今,学校在挖掘红色资源、推进课程改革实践中,将红色资源与思政课程、劳动教育、科学课程以及实践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学习真知。
红色资源与思政课程融合,启迪童心。在道德与社会、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学校组织思政课教师深入研究教材,认真学习校史档案,将校史中的红色资源与课程内容融合,用红色思想启迪童心。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光辉的历程》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搜集并阅读党史资料,带领学生到学校诞生地龙泉中学、陈士榘将军故居等处走一走、看一看,了解学校建校史、发展史以及陈士榘、邓家泰等将军的革命史,让学生对那段岁月有更全面的了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红色资源与劳动教育融合,磨砺学生意志。大力开展劳动教育是学校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是“尚真”教育的具体体现,也是新课程改革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每位学生都有劳动任务,或是清扫校园,或是社区除脏,定时、定岗、定要求,在劳动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除此之外,学校还在校园里开辟劳动基地,由教师指导学生种植蔬菜瓜果,了解植物生长过程;建立5个校外劳动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开展插秧、割稻、播种玉米、采摘百合花等田间劳动。在劳动体验中,学生磨砺了意志,收获了成长。
红色资源与科学教育融合,鼓励创新。陈士榘将军为学校题词“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期望学校培养出更多人才。围绕“创想创新创未来”理念,学校建成创客教室、航模教室、机器人教室,计算机教室等多功能教室和创客空间。通过集中学习、参观考察、远程培训、校本研修等方式,学校培养优秀的科学学科教师。
在课程实践中,一是充分挖掘各学科之间的科创因素,学校创设手工场、美工场和梦工场课程,强化跨学科融合,推进“混合式”学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银杏文化”“二十四节气”“荆风楚韵”“新冠肺炎疫情”等融合课程,深受师生喜爱;二是丰富科创实践,开发“初级、中级、高级定制”三级课程,实施“实践、分享、应用”三级联动。学校每周开展科创社团活动,每学期举办校园科技节,每学年举办“创客嘉年华”活动,每年秋季组织学生参加荆门市“爱飞客”活动……让学生放眼未来,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逐梦远行。近五年,敢想敢创的小小科创者们有近200余人次在国家、省、市科技创新类比赛中获奖。
红色资源与社会实践融合,激发潜力。社会是大课堂,学校开展系列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尚真向美、积善向上。学校开展“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实践活动,创编、传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歌,编排校园集体舞,拍摄音乐电视;开展“五学一助”系列活动,学生走进科技院所、现代化工厂、植物园、农田军营、商场、医院、社区等,通过学习、体验、实践、感悟,提升综合素养;开展“争创全国文明城”系列实践活动,学生头戴小红帽,身穿志愿服,在街头、公益场馆开展“文明劝导”“公益环保”“文化宣传”“小手拉大手”等志愿服务活动……系列社会实践活动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更加关注社会、关爱自然、关怀他人。
学校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體的育人网络。学校与市内公益场馆、部队、社区等20余个单位和城郊农户联合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成立学校和班级两级家委员会,参与学校和班级管理;组建班级“亲子志愿服务队”,轮流值守学校周边交通安全护学岗;建立学校心理健康平台,聘请专业人士担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师。借助资源整合,家庭、社会与学校齐心聚力,使学校德育工作更接地气,更具活力,激发学生潜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荆门市实验小学利用学校百年发展史中的红色资源,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推进课程改革实践和德育实践,引导青少年学子坚定理想信念,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