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祥
文有文脉,课有课脉,而教学意脉与文本意脉的邂逅无疑是最妥帖的。教学设计应该尊重和遵循文本特质,根据文本特质领会教学价值,因文施策,随文定法,为每一篇独特的文本的解读提供私人定制。切不可千篇一律,万篇雷同,简单的套路化、模式化,既不利于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展现文本的独特魅力,也容易伤害学生的持久学习兴趣。
笔者执教的《说和做》一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读课文。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练,只用约一千字,紧扣“说和做”就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最本质的精神品质。本文特质显著,笔者在初读文本的时候,觉得这篇文章的语言尤有意味,特殊的句式、讲究的遣词、诗味的表达交融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兼以精致严谨的结构,精当的抒情议论,使这篇文章形象鲜明,情感充沛。
因此,笔者设计教学时力求让“课”与“文”“教”与“学”实现美丽的相逢,将这篇课文的独特的文本特质、七年级学生认知起点、单元目标中编者意图进行综合分析,作为整个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从而确定适切的教学目标:1.通过速读整体感知文章,抓住文章关键语句,厘清文章脉络,学习作家谋篇布局的特点。2.通过精读,抓住关键词句,通过 “有表现力的短语”“特殊的句式特点”和“富有诗味的表达”“关注新颖、讲究的遣词”这四个抓手立起一个人。
一、语言品味与情感体悟熔于一炉
本堂课笔者决定贴着语言来教学,以朗读作为介入方式,将品读语言作为重点,读出文字里的情味。
首先,让学生从朗读四字短语入手,初步感知语言特点。通过整合文本中具有同类型的四字短语,既巧妙地让学生达成词语学习的目标,又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用词精练、句式整齐、富有节奏的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作者的语言风格,初步触摸文本的语言特质。
其次,笔者重点设计了有感情朗读的教学活动: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圈画出感兴趣的词句,适当批注,归纳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并探究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为了提高七年级学生的学习效能,笔者设计了学习支架,在课件中出示四个方面的提示——有表现力的短语、特殊的句式特点、具有诗味的表达及新颖、讲究的遣词。有了教师的引导,学生不费力地捕捉到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比如这组句子——“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动人心,鼓壮志”;“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运用对句,凝练工整,值得反复品咂玩味。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浓墨重彩地品味语言,水到渠成地体味情感。又如“钻探、远射、寸阴、分阴、凝结、迈进、巨人、高标”等词语遣词讲究,不落俗套。文本语言的抒情化、节奏感、凝练性与其内在的情感意蕴是融为一体的,通过有意的梳理、归纳,充分的朗读、圈画,扎实的批注、品读,诗意情味也就呼之欲出了,在吟咏品味中,诗意与情味在课堂上轻舞飞扬。
最后,引导学生进一步理性归纳,总结出本文语言精致凝练,句式规整而富有变化,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动态美和音乐美的语言特质。
二、整体感知与细节品咂并行推进
这篇文章结构严谨的特点是很明显的。因此笔者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请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文章的标题是“说和做”,请你快速默读,尝试跳读,勾划出与标题直接相关,点明“说和做”特点的语句。读一读,思考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并进行批注。
首先带领学生回忆第一学期的默读要求,即不出声不指读不回读,每分钟500字以上。通过不着痕迹的前后勾连,力求温故知新,阅读方法在反复训练中延续。在学生画出相关语句的基础上,教者将事先提取出的同类句子以集群的方式呈现在课件上,引领学生通过把握关键语句理清文章脉络,学习前后呼应、过渡自然、连缀紧密、结构严谨等谋篇布局的特点。
同时又从微观的角度,比较第1小节和第12小节中“说”和 “做”含义的异同,把握简明的文题中微妙的内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带着学生关注细节描写,到细微处找寻人物形象,从“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凌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感受闻一多先生的刻苦精神;从“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品味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态度;从“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中读出闻一多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将整体感知脉络与细节描写品读并行推进,骨肉相连,形成谨严而又自然的阅读路径。
三、智慧解读与自主学用相互成就
这篇文章对学生来说是有距离感的,因此,要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教师准确的解读与适时的引领必不可少。
笔者在課堂伊始与拓展部分不遗余力地介绍了闻一多的三重身份及生平经历,又在探究臧克家语言风格成因的教学环节补充了大量关于闻一多、臧克家这对亦师亦友的师徒的典故:青岛国立大学文学院院长闻一多破格录取一位数学零分的考生,而这位考生就是后来的著名诗人臧克家。然后顺势呈现了两位诗人的《死水》《有的人》等经典诗作。在材料情境设置的基础上,学生主动探究,从而触摸作者与文中形象的情感瓜葛——正是恩师闻一多慧眼识珠,悉心栽培,加之学生臧克家的好学求索,深受闻一多新诗格律风格影响,终自成高格。透过师生之间的感情缘起和升华,学生自然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在文中传达的真挚感情。
这些材料的有效补充,帮助学生厘清了闻、臧之间的特殊关系,臧克家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大概已经80岁,对博大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精深的积累,更是继承闻一多先生遗志、传承中国古典文化的一种最有力的表现。通过文本之外的拓展阅读,学生有了自主探究的抓手,不仅解决了作者语言风格成因的问题,而且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一份特别的师生情谊,解开了文本解读中可能存在的盲点。
学生的初读结果是教学实施的起点,这堂课教什么,从哪教起,教到哪一步以及怎么教,教者均是以学情为抓手的。也只有如此,教师的智慧解读与学生的自主学用才能互相成就,相得益彰。这是教学智慧,也是基本准则。
闻一多先生是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臧克家先生师从闻一多,其语言风骨和精神追求与其师一脉相承,所以,《说和做》这篇散文充溢着诗化的特质,如果在教学中没有把握这一文本特质,教和学就差之远矣。应该说,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个性化的语言表达的基因,每一个文本都有自己独特的言语密码。在阅读教学中,针对文本语言的个性化表达,设计与之契合的教学策略,对每一个语文教师来说,都应该成为一种习惯性的价值追求,而不能罔顾文本语言个性,经年累月地停留在一种“千文一面”的常规化教学状态中。只有当教学意脉与文本意脉美丽相遇,阅读教学才能成为一场奇妙的个性化解码之旅。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袁庄镇先民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