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代教育愈来愈注重个性化教育,小学教学也不例外,而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通过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可以充分表达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使学生展现出自己的个性。将德育渗透到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加深度的开发,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良好的人格。
关键词:数学;教学;育人
“教书”是为了“育人”,小学数学教学亦是如此。思想品德教育不应该只在道德与法治课上进行或者只由班主任负责,数学是一门讲授数学法则与概念的学科,在数学教学的进程中进行德育非常有必要。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前言中指出:“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点学科,从小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和创新意识,贯彻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对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培养有文化、有道德的公民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这段精彩的论述指出了数学教学过程不仅仅是让学生能够掌握学习的理论基础以及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发掘数学教学的育人功能。
一、数学教学本身即为“育人”的过程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只有入迷才可以打开思想的大门,继而让能力和智慧取得全面成长。作为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建立成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课堂,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主动地去感悟、追求数学之美。
数学知识本身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思想品质和数学涵养,形成主动学习和研究的心态,学会抽象的符号表达,提高数学语言表达水平。数学知识为学生建构了一种唯有在数学学习中才可以体验到的结构化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建立了猜想、发现和判断选择的自觉意识[1]。
比如,图形计算的教学使学生经历了图形特征的发现和相互转化的过程,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和把握图形之间的内在关联,真切地悟出了渗透其中的转化方法,还可以开发学生的动手模仿能力。又如,规律探索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历经规律的“猜想—验证—获得结论”过程,不但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发现和形成过程,建立发现和猜想的自觉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自觉主动探究数学问题的欲望,增强对数学学习的驱动力,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地思考的好习惯和积极学习的好心态,并逐步建立结构化的思维方式。
二、结合数学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一个人长久培养且不轻易变换的活动或倾向,而学习习惯则是指通过在学习过程中反复锻炼所形成的能力。不好的学习习惯会严重制约学生的发展,进而影响合格人才形成的进程。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优良习惯的重要时期,重视小学生优良学习习惯养成,是数学教学不容忽视的—项重要使命。数学是一门完整、准确且逻辑严密的科目,数学学习必须认认真真、严肃对待,不容一丝一毫的粗心大意,更不能弄虚作假。
教师转变思想,对于错误不能再把其视为“敌人”,而是要将学生所犯的错误看成一次努力尝试和大胆创新的机会,以另一种角度去对其进行定位,通过因“题”制宜来处理错误,并利用这个错误来进行德育。教师对犯错的学生可以宽容对待,但对错误本身则决不姑息。对于不合格的作业,即使只是错了一个字、写漏了一个小数点也要强调、订正,因为在实际工作中任何微小的偏差都有可能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损失。长此以往,可以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严于律己的学习态度和敢于直视错误并订正错误的优秀品格。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多采用适合小学生学习特点的形式和方法,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和改掉不良的学习习惯。通过不断地严格锻炼,使学生从不自觉到自觉,逐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2]。
三、利用教材资源寻找德育素材
小学数学课本本身就有许多思想教育素材,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充分发挥教材里的思想教育功能。比如数论,早在魏晋时期,古代数学家刘徽就已经定义了分数的除法法则,并严格规定了最小公倍数,比其他国家提前2000多年。又比如,我国另一位著名数学家祖冲之最先提出了π的近似值范围约为 3.1415926到3.1415927,领先其他国家近1000年。教师以我国古代数学的辉煌业绩,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而转化为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而勤奋学习的伟大使命感,使学生对学习更有自觉性。
四、利用教师人格改善学生心灵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人格才可以影响到人格的发展与规定。”一位教师良好的行为和高尚的作风都会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学生,从而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品格,这种以身作则的作用比任何的规章制度都要管用。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以身作则,以己之真心去换得学生之真心,以己之品德去构建学生之品德,以己之人格去塑造学生之人格,以己之纯洁去培养学生之纯洁。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巧妙地利用轻松的语言,让教学课堂变得幽默、有趣起来,那么既能消除学生对数学课堂严肃紧张的刻板印象,又能增进师生间的融洽关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热情[3]。而得体的肢体语言更是教学中的润滑剂,一个鼓舞的眼神、一个亲切的笑容、一个善意的抚摸,无不给学生以鼓励,给学生以动力,行动是无声的语言。
綜上所述,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不仅要通过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还应该通过教学过程来“育人”,引导学生从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善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刘冬青.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发挥小学数学教学的育人价值[J].山西青年,2020(10):177.
[2]汤美玲.实现数学学科育人的价值回归[J].江西教育,2020(6):69.
[3]陈秀华.实现小学数学课堂育人目标的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3):88-89.
作者简介:高继红(1970—),女,汉族,辽宁沈阳人,本科,小学数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