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
夜幕初临,十里长街上华灯依次点亮,一派火树银花的景象。
1959年国庆10周年前夕,天安门广场矗立的110基9球莲花灯和长安街上的143基13球棉桃灯与人民大会堂等“首都十大建筑”同步建成。从此,华灯照亮了天安门广场和长安街的每个夜晚。
华灯建成,守护华灯的华灯人代代传承,至今已有62年。
匠心没有终点
天安门广场东侧路旁,国网北京电力城市照明管理中心天安门办公点内,华灯班党支部书记宋晓龙穿好工作服,提起工具箱,和另一名成员开始了入夜的第一次巡视。
华灯班有14名成员,白天组每两小时对所有华灯进行一次巡视;夜班组开展巡修,确保亮灯率。华灯班24小时坚守在岗位上。
“天黑之后,我们主要看亮灯率,天安门广场和长安街上的华灯必须百分百亮灯。发现没亮的,就得立刻更换维修。”宋晓龙介绍说。走到每基华灯旁,他总会先向马路对面看,“因为灯光都是打向对面的,对面只要亮着,就证明灯没问题。”此外,还要注意华灯有没有“眨眼”闪灯的情况。走走看看,一圈下来,宋晓龙和同事要用时40分钟。
作为服务首都功能核心区的特殊班组,华灯班14名成员平均年龄29岁,10人为党员,其他均为入党积极分子。他们的日常工作要求高、压力大。
以清洗灯罩为例,华灯班成员将其固化为6个步骤、37个环节的操作规范。“比如灯球紧固螺丝,要将螺丝拧紧后,反向退回三分之一圈,这样既能有效固定,又不会因螺丝过紧,时间一长造成玻璃材质的灯球开裂。这是一代代华灯人传下来的经验。”宋晓龙说,“匠心没有终点,只有永无止境的探索和追求。”
每年5月至9月,是北京最炎热的季节,却也是华灯班清扫检修期,是最忙碌的时候。由于检修必须错开上下班高峰期,清洗华灯的工作只能在每天上午10点到下午4点进行。
在暴晒的阳光下,穿着长袖工作服的华灯班成员们的汗水滴在晒得发烫的灯球上,噼啪作响。“衣服湿了干、干了湿,几个小时下来,工作服不知道湿透多少回。”华灯班班长陈春光说。
但这些困难丝毫影响不了大家的工作标准。升降车抬起,卸下灯球、高压气枪清除污物、检查线路和器件、清洗灯球、安装灯泡……成员们动作娴熟、配合默契,俨然形成了一条空中流动生产线。
由“勤修理”转向“治未病”
60余年来,华灯造型始终如一,但灯具、灯杆、管线等早已发生了巨大变化。
陈春光一路见证了作业车的改进:“最早,清洗一基华灯光搬架子就得挪动4、5次,一上午才能洗完一基。现在,我们用的是第五代作业车,不仅可以自由升降,自动停车入位,还可以在平台上进行电脑操控。车上配有高压水枪、气枪和卫生间,清洗一基华灯,最快15分钟就可以完成。”
随着科技进步,华灯班的工作重心由“勤修理”转向“治未病”,这对新时代华灯班成员来说,有更高的技术标准和作业规程。2018年,城市照明管理中心在全系统选拔工作人员进入华灯班,报名人数达40多人,经过竞聘,只有6人入选。
现在14名班组成员,都是精挑细选的骨干力量。华灯班成立了创新工作室,研发出小型升降作业车,适宜钻复杂路况维修,发明遮光型灯具,不让路灯照在百姓家里影响休息。陈春光还牵头研制了复合型灯杆,既能照明又能通过传感器检测PM2.5、温度、湿度、风速、风向等,甚至可以发射WIFI信号……
点亮一盏灯,照亮一片心
技术日臻成熟,华灯班党支部想的是怎样用它们扎扎实实服务百姓。2005年起,华灯班成立了共产党员服务队,义务为管辖范围外缺少照明的胡同、老旧小區、公厕加装路灯。
一个夏天夜晚,结束一天工作的党员王德健走在回家路上,被胡同里的一名居民拦住了:“您是电力公司的师傅吧?家里的灯突然不亮了,孩子马上就要高考了,复习时间耽误不起,您能受累给瞧瞧吗?”
看着对方焦急的神情,王德健二话没说,赶紧回单位拿上工具,来到这户居民家中额外加了两个小时班。灯光亮起时,王德健还不忘送上党员连心卡:“以后您家的灯再有问题,给我打电话。”
除了日常服务,华灯班党员服务队还与牛街春风社区“结对子”重点帮扶。牛街春风社区是自建自管的老旧小区,配套设施不足,不少路段缺少路灯。华灯班党员服务队每次进社区,都带上工具箱,顺便帮助老年人检修水电气、修门窗、换门锁,已经坚持了10余年。“点亮一盏灯,就照亮一片心。我们每名党员还重点照顾1-2名独居老人,解决其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宋晓龙说。
1. 天安门广场华灯初上
2. 华灯班成员检修华灯
3. 共产党员服务队维修街道照明设施
(责任编辑: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