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亚聪 申洁
潘际銮,男,江西人,1927年12月出生,1948年8月参加工作,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及机械系主任、南昌大学校长。曾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作为我国焊接科学奠基人之一,潘际銮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年代便立下救国之志。从任教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时的开拓创新,到攻克一个个国家重大工程难题,有着65年党龄的潘际銮,始终把初心与使命扛在肩上:“我们每个人都奋发而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就有希望!”
少年立下救国志
1927年,潘际銮出生在江西九江一个普通的铁路职工家庭。虽然家境清贫,但一家人和和睦睦、无忧无虑。这一切美好因日寇的侵略画上了句号。“我10岁的时候,父亲带着我们一家逃出了江西,先到湖南,又跑到广西、贵州,最后到了云南。”回忆起这段颠沛流离的岁月,潘际銮依旧难掩伤感。
随着父亲在云南找到工作,潘际銮一家也扎下了根。“虽然家里穷,但我们家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氛围。”潘际銮说,勤奋好学是潘家孩子共同的品质。战火纷飞的日子里,抗日、救国、回家的志向悄悄在潘际銮心里生根发芽。
1944年,不满17岁的潘际銮以云南省第一名的成绩被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录取,就读机械工程系。西南联大的教育理念是老师引进门、学习在自身,而且要学深、学精,从“自学”向“治学”转变。这让潘际銮养成了融会贯通、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严谨学风。
让重大工程天衣无缝
1946年,潘际銮转入清华大学机械系继续学习,1948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50年赴哈尔滨工业大学继续深造。在哈工大,潘际銮的导师、苏联教授普罗霍洛夫是著名焊接专家,在焊接的理论和实践上都有较高造诣。潘际銮了解到焊接专业对于国家工业发展的重要性,选择了焊接专业作为终身事业。
此后,潘际銮分别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牵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第二个焊接专业。哈工大和清华大学也由此培养出了大批焊接专门人才和师资,为我国工业建设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焊接技术对建核电站来说太重要了,这不仅是中国的事,也是全世界的事。一旦核电站发生泄漏事故,我们怎么交代?”1987年,为解决法国专家报告的焊接问题,潘际銮接受国务院委托,担任秦山核电站工程的焊接技术顾问。
“来到当地,我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建议修改完善焊接方案。”潘际銮要求每项焊接都要做工艺评定,不合格的焊工不准到作业现场工作。同时,从通过考试的100多名焊工中选拔24名优秀员工集中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分组开展焊接工作。“这就保证了焊接质量。秦山核电站发电至今,从来没有出过焊接问题。”
2005年,我国首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开工建设。铁道部邀请潘际銮担任焊接顾问,解决钢轨的焊接问题。
这条高铁轨道一共有3800个焊接接头。“因为高铁时速快,要求焊接口非常光、非常平,这样列车运行才会安全。”潘际銮带领团队制定焊接规范、开展实验、提供依据,为中国高铁技术的迅速崛起、发展并走向世界奠定了重要基础。“到目前为止,包括京津城际铁路在内,全国高铁轨道的超百万个焊接接头都没出过问题。”潘际銮骄傲地说。
老骥伏枥新征程
自从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潘际銮始终坚守党员初心。“成为党员后,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实事求是,按真理办事,始终听党话、忠于党。”他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独立的国家、自由的人民和富足的生活,这是我这一辈子的切身感受。”循着这样的人生感悟,步入老年的潘际銮依旧战斗在科研前线。
70多岁时,潘际銮看着焊工们被强光伤眼睛,被烟尘伤肺,他又开始思考:能不能做一个焊接机器人,让焊接实现自动化?1992年任南昌大学校长后,潘际銮建立了焊接机器人实验室,他决定通过实验室解决这个问题。
为推进这个跨学科科研项目,潘际銮自学了自动控制、计算机等专业技术,2003年带领团队研制出无轨导全位置爬行焊接机器人,并申请了专利。“这项技术属于世界领先,更让我高兴的是,我的一位博士生把它产业化了,已经应用到了很多工程上。”“我还有更大的科研目标,就是让我们的焊接机器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說起自己的科研工作,94岁的潘际銮斗志满满。
“国家需要,坚决上马;知难而进,勇于攀登;团结友好,共同战斗;只求贡献,淡泊名利”,这是潘际銮的人生信条。潘际銮说:“中国是世界上最有希望的国家,这个时代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有希望崛起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要奋发而为,为国家、为人民做事,错不了!”
(责任编辑:曹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