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健,施晓丽,2
(1.集美大学财经学院;2.集美大学产业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福建 厦门 36102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当今的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高等教育不仅培养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研究能力,而且要培养具有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全国教育大会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应用型创新人才在具备多元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同时,还应具备过硬的创新素质,这需要通过教学改革来实现。因此,教师要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运用最新的现代化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持续提升科研、教育教学水平,推动教学改革。
宏观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中一门承上启下的专业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形成现代经济学思维与研究方法,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传统的经济学本科课堂教学存在重专业理论知识轻思政元素融入、轻研究和实践,课堂教学过程形式化,内容固定化,考核方式单一化,与学生互动不足。而数字经济时代为经济学教学带来了新的理念、大量的数据和多元化的案例,为经济学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践保障,因此本文认为课堂教学采用将思政元素融入理论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和实践性教学三者有机结合的“三位一体”创新教学模式,既能够为学生实现理论学习、研究学习和实践学习奠定基础,又能够为新时代培养所需要的创新人才创造条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教学偏重向学生传授单一的经济学理论知识,使学生感到教学内容一定程度的枯燥和晦涩,加上受到模型假定的限制导致理论在我国的运用性和扩展性受到一定影响,对理论的借鉴与思政元素经常是无意识的点到为止。中国近些年虽然在借鉴世界优秀成果的同时敢于创新,在经济发展、脱贫致富、抗击疫情等方面均用中国独特的方式解决中国问题,但是还没有产生广泛的国际学术影响力,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国际认可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去讲述中国经验,适应新文科建设,主动融入思政元素,更加明确宏观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多元化与交叉学科相互渗透运用的重要性,才能应对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新矛盾、新机遇、新挑战。
传统讨论课较多模式是布置一个主题让学生团队制作PPT,然后演讲,很多同学搭便车,没有实质性参与讨论,并没有收获。而且经管类专业有些学生高中是学理工科的,受到人生阅历少的影响,对经济理论的认知和实践都十分的缺乏,在学习宏观经济学理论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往往感觉很抽象,有些学生既便是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状况来理解宏观经济理论,也经常是囫囵吞枣,随意抄袭网络结论。因此如何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性教学,以及通过何种方式反映学术前沿,将学科研究的新进展与新实践经验纳入教学内容,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培养综合素质高、学术能力精,有创造视野的新人才尤其重要。
由于宏观经济学课时有限,课堂教学较少设计实验课,经管类专业只有个别课程开设实训课,如会计专业、金融专业、贸易专业的专业课,后来开设部分经济学专业的实训课,均是大二之后针对专业课开设的,由于学生前期对经济学理论基础的积累和巩固不足,实践课的针对性不足,因此对有些实训课的内容无法完全理解,不仅导致考试成绩不佳,而且在参加学科竞赛中如挑战杯、“互联网+”等和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明显缺乏经济学专业理论知识的运用,因此如何将实践课内容融入宏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至关重要。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较多注重阐述基本理论,即使涉及到相关思政内容进行有意识针对性解读,引导的比例不高,缺少鲜明的思政元素融入,无法充分满足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
课程思政是为了充分发挥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功能资源,[1]形成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发挥育人的重要作用,引导教师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把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理想信念融入到通识、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全过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高校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模式,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2]。2016年5月17日习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发展、丰富和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和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这三方面资源[3],也就是要坚持运用古今中外所有可以运用的资源,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既要认识到可以借鉴,又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4],特别在当前国内国际双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更需要运用这些优秀成果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基础。2017年以来国家“双一流”大学的目标更加突显注重人才的创新性、社会性与综合素质,侧重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因此重视课程思政对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和道德品质至关重要。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重理论轻研究,无法充分满足新时代复合型人才成长的新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数字技术对于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需要培养大量既懂大数据分析技术又懂相关业务知识、既有互联网思维又理解企业痛点的复合型人才、新兴领域人才、跨界人才和研究性人才等。同时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和平台多样化,这些都给大学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宏观经济学理论根源于西方,具有鲜明的西方发达市场经济的色彩,而且有较多的数学模型,传统课堂教学偏重单一化和固定化的考核方式,不够灵活,模型的理论背景、限制条件和前沿知识结合较少, 理论及模型的评价及现实运用不够明确,引导学生研究不够深入,不易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学习的意愿。因此,需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和突破,并深入开展研究,才能有利于培养富有研究能力的各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无法充分满足新时代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新时代的学生希望课堂更加生动,知识点新颖,原理和生活贴近,指导性强,还要有利于就业发展前景。传统经济学教学模式相对单一,实践的比重不够,虽然增加了一些案例教学和实习基地建设,但是受到人数多、企业岗位少、成本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无法充分保证实践教学的长期需要,影响了学生对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分析能力和综合实践分析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因此探索更加适应新时代学生成才需求,特别是强化实践环节的新教学模式成为当务之急。
综上所述,当前高校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通过对近三年经济学专业学生的调查问卷看,学生希望课程内容丰富多彩,认为讨论课和实验课不需要单独开设,可以将讨论研究与实践课程内容、思政元素融入理论课程的大纲和计划中,让学生能够运用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解释中国的经济现象,预测和解决中国经济的实际问题。
“三位一体”创新教学模式,包括形成一个整体的三部分内容,目前已经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开展。在具体实践中,首先教师主动探寻课程思政元素的切入点与结合点,通过理论案例教学及时开展思政教育,站稳“为党育人”立场,做好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工作。其次是学生和教师共同进行研究性学习,不仅拓展了学习视野和范围,还使有能力的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提高研究能力,从而反过来也推动了教师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最后,实践课使学生与教师都有机会进行模拟实验的机会,创造条件到校内外实习基地开展实地培训,加强了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运用,对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作用明显,同时也增强了教师的实践经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1.秉承理论与经济生活相结合的教学理念。课堂应该为学生成长、进步、成才和就业营造良好的环境。理论教学仍然是进行改革首要的一环,理论案例教学就是对一个具体理论原理的形象化描述,即通过一个真实恰当的事例讲述一定的理论原理,具有在理论阐述的过程中加入实际案例的特点,在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促进教学相长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5],对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与效率特别重要。宏观经济学是一门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学科,为教学全过程融入思政元素提供重要的条件。教师平时要多积累,要有专业敏感度,才能够在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总结、课后作业、复习提问这五个教学环节,信手拈来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且具有前沿性、时代性和引导性的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传统理论活起来。以宏观经济学导论课为例,课堂上引入大家正热议的新闻报道和视频,如GDP增长率、CPI、大学生就业率、发行抗疫国债、降低利息率、统计局网站等等,启发学生领悟发生在身边的国内外经济现象中蕴含的宏观经济学原理,从而认识到学习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学生认识到经济就是生活,使学生在刚接触经济学这门课时就深刻感受到课程内容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到专业知识对阐释和指导经济生活的实用性,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
2.设置模块把握理论体系框架,巩固理论学习成果。理论体系框架的搭建是提高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核心。经济学是一门致用的学问,首先培养良好的经济学思维习惯,并能够运用几何图形、函数等方式表述经济学原理;其次要能够运用基本经济变量与指标描述和解释宏观经济现象,理解市场运行规律,分析宏观经济现象的本质原因和影响;最后掌握宏观经济分析基础工具与方法,能对宏观经济政策及其对经济运行结果的影响展开分析和预测,以便理解经济政策的潜力和局限性。在认真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之后,为了巩固宏观经济学理论学习成果,我们在复习时不仅强调每一章在整个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同时设置模块,把握理论体系框架,将除了开放经济之外的七章内容设置为三大模块(见图1)。
图1 宏观经济学三大模块结构图(1)西方经济学编写组.西方经济学(下):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131-136.
图1体现完整的宏观经济学模块总结,让学生一下子就豁然开朗,感觉内容不会太杂乱,复习完零零碎碎的知识点之后能够轻松把握宏观经济学的整体逻辑思路,最后的第三模块可以对比中外经济事实,特别是通过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许多成功案例,融入思政元素,凸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核心价值观,对提高和巩固课堂理论学习的效果很有帮助。这也是中国古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精髓所在。
3.隐性与显性育人教育相统一。高校教师的初心和使命是教书育人、为党育人,教师如何教决定学生如何学,怎么学,教师课堂的讲解融入教师的理解和经验,课程思政的根本目标是传播弘扬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关键环节在于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将原有的隐性与显性育人教育相统一,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6]。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时,要充分挖掘每一门课程中蕴含的价值范式与文化元素,在具体的理论教学案例中潜移默化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精神指引,准确引导学生辨证地看待经济现象。特别是在学习从西方借鉴而来的宏观经济学理论知识中,除了讲清重点和难点,还要说明每个理论的历史和现实的借鉴意义,防止经济学教育严重西化,比如GDP的衡量及意义、乘数效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等等案例很多,最经典的就是可以通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多次宏观调控实例来解析我国宏观调控的经验越来越丰富,通过对比我国与美国、印度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政策带来有差异的效果等等,解释我国今天疫情之后经济复苏的基础环境。通过案例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显性引导[7],让学生更加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四个自信”。
这是“三位一体”的第二步骤,研究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勇于创新的态度。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已在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推广并实施。研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师的主导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中心,按照科学研究的模式,运用课程的理论来分析、解决生活、生产的实际问题,提炼规律,最终达到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过程。众多研究表明研究性教学方式不仅具有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特点,而且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敏感度[8],对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均有优势,更有利于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适应现代数字经济的发展。
1.组织学生讨论与撰写论文。教师从导论课开始就引入当年热议的共同话题和一些重大经济事件,比如疫情、口罩的供求、新技术、新经济、新就业形态。教师首先布置选题和时间,比如疫情期间如何看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总需求与总供给等主题。然后围绕主题推荐中国知网、统计局等网站,最新的国内外研究论文、名著、新闻报道视频让学生在课外自学,撰写文献综述,学生们课后可以通过微信或QQ平台与教师进行研讨并修改主题,学生自由组成若干组,制作PPT,做好准备,由学生自选代表或小组成员以案例为切入点共同阐述观点,允许并鼓励其他小组针对其内容发表不同意见,教师都逐一点评,指出学生们的思想观念及理论等方面的偏差,并让每个小组学生代表参与打分,加上教师的评分计算出平均分,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讨论主题的思政元素、理论要点和现实意义,分析各个组的优缺点,并对该专题进行更深入的解析,学生在课后整理讨论环节的成果上交论文。通过这一环节,一方面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PPT和演讲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以提高审美观和参与程度,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荣誉感,使同学们更加关注国内外社会经济现象,懂得运用案例、数据图表等经济学基本分析工具和方法为自己的观点做支撑,规范表达理论观点,提高专业敏感度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为参加后续的各项活动如“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赛及毕业论文等做好准备,强化理论深度和知识广度,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研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水平、写作及口头表达水平。总之,不仅能够解决当前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缺乏的理论基础不足问题,而且为将来工作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奠定基础。
2.将教师科研活动和成果运用到教学中。经济学的研究性教学还要以教师的科研活动及成果来推动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研究。每个专业和课程教师不仅要养成终身学习的观念,时刻关注最新的时事热点和最新的科研成果分享给同学们,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课题中,教师将做课题与指导课题的经历与经验分享给学生,而且要有计划地、有步骤地组织国内外专家、教授来做讲座,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探索、进行理论创新的环境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经济论坛。这一方法的成效是使学生立体消化知识点,将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与现实生活的热点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能够借助国家和各省市地方统计局和官方网站的具体数据,发现经济发展的规律、变化特征、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和政策措施,并能够进行国际间的比较,预测经济形势,评价宏观经济政策,更深刻挖掘人类行为的因果关系,提高学生交流的积极性,对培养大学生在信息化条件下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创新创业学习能力奠定基础,最终达到研究性深度学习的目的。同时对我们教师的专业发展来说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提高科研能力的方式[9],也能够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课堂活力,拓展教师研究领域并更加关注前沿性和时代性的主题,以教师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形成教学与科研相长的局面。
实践性教学指学生在实验室、实习场所等一定的职业活动情景中,通过实验、实习、设计、工程测绘、社会调查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实践性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特点是可以让学生掌握技能,养成独立工作及理论联系实际的风格,具有学和做相结合、动手实操性强的优势。
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应该结合国家或区域面临的不同形势,与当前时事热点及思政元素结合,运用互联网平台或实验教学软件等进行模拟案例实验课的体验,即情境实践教学,以巩固理论知识,激发学习热情。一方面是在有合适的实验软件的条件下,制定可操作的实践过程,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模拟真实的情境,例如成都杰科力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虚拟仿真实验软件在宏观经济学这部分设置了政府模块,年初政府选举,选举指标包括GDP增长率、CPI增长率、失业率、个人总收入增长。当选政府的小组根据上一年的经济运行数据制定当年的宏观经济政策措施,包括最低利率、货币供给量、土地供给量、最低工资等指标。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更好的理解正在学习的概念和理论,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让学生选择不同的角色进行实验,增强学习体验感,提升交流互动水平,达到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与领导能力的训练,最后教师对活动实验报告进行评价和打分,为实现6+2+2考核方式多元化改革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可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实践性教学。“走出去”是指组织学生到与宏观经济运行紧密相关的政府部门,如统计局、发改委、财政局、税务局等,或者运用互联网、金融、电信、零售等大数据的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加强深入合作,建立实训实习基地,让学生真正参与宏观经济学实践活动。“请进来”可以邀请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领导和业务骨干以及从事大数据运营工作的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进课堂为学生讲“专题课”[10],也可以针对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面对面交流和讨论,推动实践经验进课堂和专业知识为实践服务,实现教学与实践的互相促进。
综上所述,宏观经济学“三位一体”创新教学改革新模式就是通过对课程理论及配套实践内容的设置,充分运用好课堂各个环节,将理论案例教学法、科学研究教学法、实践教学法与思政元素充分融合,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混合式交叉使用,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结合,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升教学质量,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培养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总之,课堂教学改革任重道远,需要师生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结合涌现出的新问题、新挑战,不断创新,加大思政元素融入,对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进行完善,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为国育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