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莹
(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整个人才培养体系,挖掘不同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方位育人、全面提高人才素养的主要渠道,也是“国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1]。大学英语作为公共基础课程,课程时间跨度长,学生受众面广,大学英语课堂成为实现知识讲授与价值引领的“主渠道”;又因其属于语言文化类通识课程,大学英语在立德树人方面,尤其是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也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战场”。探索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师重要且长期的任务。现有研究注重挖掘教材的思政元素,更侧重课程思政的输入研究,相比之下,关于课程思政输出的研究成果较少且不够深入,鉴于此,本研究以输出为导向,在POA理论框架下,将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英语混合教学设计,采用活动反思及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收集教学反馈及评价数据,拟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提供可推广的经验。
目前已有高校依托教材探索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模式,有些大学成立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中心,并提出“每门课程讲德育,每位教师讲育人”[2],有些大学组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有些大学提出“一体两翼式”(1)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以提升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主体,以推进学生“批判性讨论能力”和“跨文化场景沟通能力”为两翼的 “一体两翼”教学模式。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有些外国语学院将思政素材融入教学,并推出课程思政的教学案例。
从中国知网收入的期刊文章数量看,探讨思政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文章数量由2017年的2篇增至2020年的526篇,可见教师、研究者对课程思政的关注热度。其中,第一大类文章从理论角度探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意义和重点,夏文红强调“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在立德树人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时代价值”[3],并指出“应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学习西方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文化自信”[3];刘建达从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及教学成果评价三个方面论述思政背景下大学外语课程的改革思路。第二大类文章从宏观角度研究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路径,何芳分析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并提出课程思政的教学策略,如优化课程知识、改革教学体系;杨洋等指出现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并从课程定位、教育队伍、教育内容、方法和评价等维度提出建议。前两类文章从宏观角度分析课程思政的现状并对教学改革提出建议,但无法为一线教师提供具体的教学参考。第三大类文章以教学理论为依据,依托教材进行单个单元的教学设计,王子叶基于混合教学模式的课程思政设计,着重确定教材各单元的价值观目标及粗略的教学步骤;黄彩霞等以教材单元主题挖掘思政元素并进行教学设计;岳曼曼等以课程思政的内涵分析为基础,探讨混合式教学与课程思政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契合之处,这类文章没有呈现具体的教学步骤及对教学效果反馈。这些研究从不同视角探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可行性、实施路径和教学策略,但较少具体分析课程思政对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及内容方面的更高要求,针对思政教学的效果反馈方面的文章更少。
课程思政赋予大学英语更深层次的教学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1]。课程思政也赋予大学英语更具内涵的教学内容,“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1]。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应涵盖课内知识(英语语言知识)、培养能力(英语语言技能、思辨能力),价值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现有高校更侧重课程思政输入方面的研究,而事实上,大学英语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工具性体现在“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4],人文性“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4]。课程思政为大学英语提供丰富的人文内涵,侧重指向“人文性”,如何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产出导向法(POA)是国内文秋芳教授团队针对教学中的“学用分离”弊端而提出的教学理论,POA强调用英语做事,“主张边学边用,学用结合,提倡输入性学习和产出性运用紧密结合”[5],POA有助于英语“工具性”的实现,这为本研究提供契合点。大学英语课程面临课时缩减的现状,混合教学模式能减少课堂时间的占用,充分利用智慧教学工具实现课堂扩容,同时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因此,本研究试图在POA理论框架下,结合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及内容,以产出为导向开展混合教学设计,旨在为现有高校的输入研究提供补充,为一线教师提供可操作的框架。
POA的原型是输出驱动假设( output-driven hypothesis),主张输出对外语学习的内驱力更大,输出驱动不仅促进接受性语言知识运用,而且激发学生学习新语言知识的欲望[6],强调“要从教课文转变为教学生用英语做事”[7]。在此假设基础上,2015年文秋芳教授提出“输出驱动-输入促成”的教学模式,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简称为POA(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以产出为导向,意味着一切课堂活动皆指向产出,产出既是目标也是原驱动力”[8]15。POA以“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化、全人教育”为教学理念,以“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和“选择性学习”为教学假设,由“驱动”“促成”和“评价”三个阶段构建以教师为中介的教学流程。在驱动环节,教师设计产出任务,让学生在尝试产出后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在促成环节,教师提供输入材料,引导学生为完成产出任务而有选择性的学习,教师促成产出任务的完成;在评价环节,教师对产出任务情况提出反馈,让学生了解产出任务完成的质量,“评价是学习的强化和深入阶段,通过后期的评价来优化、强化学习效果,提高教学效率”[9]。
目前国内已有许多教学实验为POA提供实践经验,如张文娟基于单个单元展开教学实验,并对POA设计和实践提供建议;欧阳娟分析POA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并提出教师与学生面临的挑战;张伶俐基于一学期的教学实验研究POA的教学有效性,发现“POA能增强英语学习动机,提升英语学习的自信心”[10]。已有研究分别聚焦POA教学流程的单个环节,如杨丽芳以教材单元为例研究驱动环节的微课设计,张文娟邱琳聚焦促成的设计研究,文秋芳、孙曙光聚焦师生合作评价研究,现有研究的不断深入证明POA理论体系和实施路径逐步完善。
1.研究问题。(1)如何在POA理论框架下利用课堂及智慧教学工具将思政元素融入英语教学?
(2)教学实验的效果如何?学生的收获与难点是什么?
2.研究对象。笔者所在高校采用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新生入学时以高考英语分数作为分级标准,高考英语成绩在115~124分段的学生修大学英语二级。本研究于2019年秋季在新生二级班中开展,为期一学期共14个教学周,每周4课时。参与教学实验的共两个文科班和两个理科班,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当,教学设计兼顾文理科学生,人数均为40~50人,每班以3~4人组成学习小组,自行确定组长,建立班级QQ群为合作学习提供平台。
3.研究工具。(1)学生反思日志:每个学生选择的新闻播报主题不同,利用课堂派收集反思日志能详细了解学生完成此项产出任务的感受。
(2) 问卷调查:发放问卷收集教学反馈。
1.线上教学工具:QQ,批改网,课堂派
2.教学设计。传统英语教学的局限性在于教学目标仅限于提高学生英语能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则要求教师找到教学与思政之间的融合点,如何既锻炼英语技能又达到思政教学目标成为教学设计的关键点。本文以POA为理论基础依照“输出驱动—输入促成—评价”三个环节设计以下教学流程。
在输出驱动环节明确向学生呈现他们未来可能碰到的讨论话题,为学生制造“饥饿状态”[5]。驱动环节要让学生明确任务要求,并为完成产出任务而选择性学习。小组产出在课堂展示,个人产出借助智慧教学平台完成,如在批改网提交翻译、写作任务。输入促成多在课间及课外进行,教师不是单纯布置任务,而是为学生完成产出任务提供脚手架。以图1的小组产出为例,教师推荐阅读、视听资源,设计练习为完成产出任务提供核心词汇和句型;此外,学生如何筛选材料,如何在展示时突出重点,也都需要教师发挥中介作用引导学生学习。评价分为即时评价与延时评价,分别在课堂和课外完成,即时评价包括小组展示前教师对文本修改、小组在课堂展示时教师点评以及针对翻译和写作任务,教师挑选典型样本开展课堂师生合作评价;延时评价借助智慧教学工具完成。“教师的任务是促成学习的发生和检验学习效果”[11],教师在整个教学流程发挥中介作用并且贯穿始终。
图1 基于POA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流程
3.教学实施。如图2所示,结合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所明确的课程思政重点及大学英语的学科特点,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并设计不同的产出任务。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涵盖双重目标,语言、技能目标指向“工具性”,思政教学目标指向“人文性”,包括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
图2 融入思政元素的产出任务及评价设计
在教学实验学期,小组完成1次产出任务,个人完成3种类型的产出任务共5次,分别为中国文化翻译3次、知识竞赛1次、学习心得1次。每堂面授课的前5分钟由1个小组播报英语新闻或介绍中国节日,两个活动交替安排。根据《大纲》“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当情民情”[1]的要求,设计新闻播报的产出任务,引导学生关心时事、积累时事方面的词汇,同时为新闻听力储备内容。中国节日介绍有助于“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1],由小组拍摄视频介绍秋季学期的节日,如中秋节、国庆节等。除了教师提供输入材料,也鼓励学生课余时间观看BBC录制的纪录片“Chinese New Year 2016”“The Story of China 2016 ”等,以不同视角了解中国文化,将中国文化融入英语学习中,用英语传播中国声音。
“个人产出1”的中国文化翻译符合“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1]的要求,主题有中秋习俗、中国的长假、创新创业等,这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同题型,既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特色文化、积累词汇,又锻炼翻译技能,为讲好中国故事储备输入材料。学生在批改网提交译文后,自动产生机器评价,教师从学生的译文中挑选优秀及问题样本,在课堂进行师生合作评价,“个人产出2”的学习心得同样采取此评价方式。根据《大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爱国修养”[1]的要求,“个人产出2”以“嘉庚精神”为思政教学内容,以全校性知识竞赛及个人学习心得为输出驱动,《陈嘉庚读本》(中英文版)、“鳌园导游词”(中英文版)作为输入材料,设计核心词汇搭配练习,为学生完成产出任务提供语言与内容脚手架。
因每个人的新闻播报主题不同,以活动反思能详细记录学生的不同感受,能弥补问卷调查的局限性。本研究利用课堂派的“话题”板块收集学生参与新闻播报的活动反思,内容包括新闻主题、选择该主题的原因、完成任务的难点、收获。表1为各班某位学生的感想,可以看出新闻播报的方式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关注时事,并且对事件进行更多思考;词汇既是完成产出任务的难点也是收获。多数学生认为新闻播报有助于积累词汇、了解国家大事、锻炼口语及沟通能力,增加英语学习的乐趣以及自己对学习英语的自信。
表1 课前新闻播报的难点与收获
2019年11月28日,利用课间时间,借助问卷星对4个班级共170人发放问卷,收到112份有效问卷,问卷共22个问题,涉及学习收获、难点、建议等维度。通过问卷反馈,67%学生认为课前5分钟的活动能拓展视野,24%学生认为能学到课外词汇;针对使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必要性,59%学生认为很有必要,34%认为非常有必要。由图3看出,大部分学生认为介绍中国文化或节日的过程能学到中国特色词汇,对中国文化更了解,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同时提高翻译技能。如图4所示,词汇是学生完成此产出任务的最大难点,其次是内容,句子、语法也是不可忽视的难点。这是因为长期以来英语教材和英语课堂的教学输入材料以西方文化为主,而对母语文化的输入较少。教师在促成环节要发挥中介作用,不仅提供输入材料,还要搭建输出语言的脚手架。“语言脚手架的搭建能帮助学生把想法用目标语言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中的语言目标”[8]20。
图3 课堂使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节日)的收获
图4 课堂使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节日)的难点
针对准备嘉庚知识竞赛过程的收获,问卷采取开放式的回答,随机抽取的答案呈现在表2。在知识竞赛以及学习心得的任务驱动下,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输入材料,而不会面对大量阅读材料而觉得茫然;其次是词汇搭配练习,让学生有的放矢的为产出任务做语言方面的准备,减轻学生完成产出任务的压力。
表2 嘉庚知识竞赛准备过程的收获
以产出为导向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让学生发挥学习主体作用,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课堂参与性、互动性高,在锻炼语言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这也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师的个人教学理念得到更新,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方法更多样。其次,为产出任务提供输入材料前,教师需要先自我学习,并且在学生文本定稿前与学生更多互动探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思政素养也得到提升。
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涉及中西方文化,如何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如何辩证对待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如何寓教于学,将课堂教学与思政元素融合,这些都为教师开展课程育人提供教学设计的切入点。调查中还发现,67%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遇到困难时选择自己查阅资料,可见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很强,混合教学模式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何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充分利用线上平台和资源,为未来探索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提供方向。
本文分析大学课程思政的目标与内涵,论述了基于POA将思政融入大学英语混合教学的可行性、实施过程及效果反馈。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完成产出任务提供脚手架,提供视、听、读材料等输入材料,采用口语、写作、翻译等输出方式强化输出练习。本文的局限性在于产出评价的标准不够系统,评价体系如何纳入教学考核,课堂输入促成的时间有限,如何有效利用混合教学模式弥补,问卷反馈的难点如何解决,这些有待未来进一步展开研究。随着高校对教材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以及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推出,教师可选择的输入材料更加完备,也为将来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提供更加全面的素材。根据《大纲》对公共基础课的要求,“注重在潜移默化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升综合素质”[1]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师要牢记自身肩负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使命,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政素养,才能将课程思政贯穿教学全过程。课程思政是一项长期的育人工程,只有逐步构建更加立体、全方位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才能让大学英语课堂发挥课程思政重要阵地的作用,真正落实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