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VOSviewer的国内生态文明领域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2021-09-09 10:42
黑河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柴 源

(西安航空学院 图书馆,陕西 西安 710077)

2012年以来,学术界对生态文明进行了大量研究,成果颇丰。廖冰,张智光等利用文献计量法对生态文明评价进行了综述[1];吴明红等从资源利用、环境改善等方面讨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趋势[2]。这些成果展示了我国生态文明的研究概貌,但未能清晰地呈现出研究现状、热点与趋势等,难以很好地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科学计量采用数学、统计学、文献学等多种方法,通过研究某一领域文献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等,揭示该领域的发展特点、热点主题和研究趋势等[3],现已被广泛应用。鉴于此,本文利用科学计量学,基于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文献,系统性探索2012—2019年国内生态文明研究特征与发展趋势,旨在为国内生态文明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VOSviewer是荷兰莱顿大学的van Eck和Waltman基于共现聚类思想研发的一款科学知识可视化工具,提供包括合作分析、关键词共现分析、共被引分析、耦合分析等功能[4]。本文利用VOSviewer软件,分别对2012—2019年国内生态文明研究的文献进行机构和作者合作、期刊共被引、关键词聚类、关键词时间叠加等分析,揭示其中的研究特征、热点与趋势。

(二)数据来源

本文以CSSCI收录文献为数据来源,选取“生态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作为主题词,时间跨度选择2012—2019年,进行检索,共检索到1 443条记录。检索时间为2020年8月29日。经过去重、删除无效记录后,得有效记录1 338条。

二、我国生态文明研究文献特征

(一)研究的历时分析

图1所示,2012年以来,我国生态文明研究大体可分为成长期、成熟期、孕育期3个阶段。2012—2013年为成长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首次明确生态文明建设内涵、目标任务后,大量学者进入这一领域,发文量迅速增长,2013达到发文高峰,257篇;2014—2017年为成熟期,发文数量依然很大,但开始呈现下降趋势;2018—2019年是孕育期,2018年发文量有所回升,表明该领域可能出现新的研究热点。

图1 国内生态文明研究年发文量及合作情况对比图

(二) 研究的主体分布

1. 发文机构分析

1 338 篇文献共有463个发文机构,发文量排名前10位的机构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35)、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7)、四川大学(25)、武汉大学(24)、中共中央党校(21)、北京大学(20)、海南师范大学(19)、清华大学(19)、东北大学(18)、吉林大学(17),表明高校是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力量。

2.作者合作关系

对1 712位作者,运用VOSviewer对发文量在2篇及以上的246位作者构建合作网络图谱,如图2所示。节点表示作者,节点和字体的大小表示作者发文数量的多少,节点之间连线表示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连线的粗细表示合作次数的多少,连线的长短表示作者之间相似度的高低。

图2所示,形成了7人团队2个,5人团队2个,4人团队3个,3人团队(10个),2人团队(32个),其余都是独立研究,表明科研合作松散,尚未形成规模化的合作群体。结合作者的教育背景、学习经历、工作情况等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合作群体多是具有相同研究方向的同事关系、师承关系形成的,如成金华、陈军等形成的7人科研团队;宓泽锋、曾刚及吴小节、汪秀琼等形成的5人合作团队。

图2 节点≥2的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成金华团队的关键词时间图谱如图3所示,不同的颜色对应着作者出现的年份,颜色越深表示作者出现的时间越早。2012年,从事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的黄娟与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的陈军首次合作,采用文献调查法,讨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体系、内在逻辑[5]。同年,从事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的成金华进入该领域,并与陈军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梳理了我国生态文明研究现状[6]。之后,两位学者就生态文明评价、发展水平测度等展开了合作研究。2013年,从事低碳经济与产业发展等研究的易杏花进入该研究团队,并与陈军、成金华开展合作研究;同年,师承成金华的李悦进入该团队并合作发文。2017年开始,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的马永欢、国土资源战略研究重点实验室的陈从喜进入该团队,合作开展项目研究。

图3 成员数最多的合著网络时间叠加可视化图谱

(三)发文期刊分析

1.核心期刊分析

文献统计发现,该领域研究论文主要分布在23个学科期刊上,其中,经济学(408篇)、政治学(222篇)、哲学(189篇)、环境科学(124篇)等4类期刊载文量最多,占比为70.5%。从不同时期的载文量来看 (见图4),政治学、法学、环境科学、马克思主义期刊对这类文献的关注度持续增加;经济学类、管理学类期刊在不同时期载文量所占比例比较稳定;其他学科类期刊相关主题载文量明显下降。其中,载文量排名前10种期刊为自然辩证法(35)、环境保护(32)、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2)、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1)、学习与探索(20),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求是(19)、中州学刊(19)、贵州社会科学(18)。

图4 不同期刊类别载文量所占比例趋势图

2.期刊共被引分析

1 338篇论文共有11 669条引文,来源于5 234个出版物,选择最少被引用次数为“30”的44个出版物,使用VOSviewer绘制共被引知识网络图谱,如图5所示。

图5 期刊共被引网络

由图5可见,生态文明知识基础主要来自于3个类别的出版物:以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中国社会科学等为代表的哲学社会科学类期刊;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生态学报等为代表的环境科学、资源利用类期刊;以中国软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为代表的经济与管理类期刊。

3.生态文明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

如果A和B两篇(或多篇)文献被一篇或多篇文献所引用,则称A和B两篇文献具有共被引关系[7],分析发现高被引文献,可以揭示领域的知识基础。11 669篇引文中,选择被引次数≥10的65篇引文,使用VOSviewer绘制文献共被引网络图谱,如下页图6所示。

由图6可见该领域形成了4个聚类,根据每类中的大多数文献对各聚类命名,形成“#1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学说”“#2 西方生态文明理论”“#3 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及“#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等4个方面的知识基础。

图6 文献共被引图谱

三、 生态文明领域研究热点及演化

(一)研究热点

通过对高频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可以得到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研究热点的演化路径[8]。齐普夫第二定律描述了高低词频的关系:[9],其中T为高低频词的分界频次,I1为出现1次的词的数量。经计算,T=5.96,所以选择出现≥6次的为高频词,共有74个。使用VOSviewer,绘制关键词共现网络和项目密度图谱,如图7、图8所示。

图7 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

图8 关键词共现聚类密度图谱

由图7、图8可见,该领域形成了以绿色发展、环境保护、城镇化、马克思主义、工业文明、生态补偿、美丽乡村为代表的7个聚类,结合引文分析结果对各聚类命名,形成“生态文明理论基础”(#1)、“工业文明与城镇化”(#2、#3)、“生态文明建设”(#4、#5、#6、#7)等3个研究热点。各研究热点包含的关键词,如表1所示。

表1 生态文明领域的研究热点

1.生态文明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学说。人与自然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核心命题之一,陈金清从价值原则、生态教育等方面讨论了该命题指导意义[10]。生态正义是人与自然关系命题的深化,关注的是不同主体在对待自然生态环境问题上拥有的权利和义务,任铃从自然、实践、主体、社会、历史等方面讨论了生态正义的实践意义[11]。生态马克主义20世纪70年代后兴起,以本·阿格尔、莱易斯等为代表,将生态学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力求从根本上化解人与自然的矛盾[12],王雨辰、刘英等从理论构建、价值贡献等方面讨论了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说[13]。

(2)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以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为基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地使用和改造自然物[13]。杨志华、王治河通过对美国国家人文科学院院士科布的访谈,讨论了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本质特征和价值[14]。

(3)西方现代生态文明理论。主要包括生态理性、生态伦理等,柯布运用比较分析法,将马克思主义与怀特海思想相结合,首次提出有机马克思主义理论[15]。

(4)中国特色生态哲学。黄承梁通过分析中国梦与生态文明的关系,提出中国梦为生态文明建设开启了新范式观点[16];李宗桂分析了天人合一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论证了中国传统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理论源泉之一[17]。

2. 生态文明的现实问题:城镇化与工业文明

随着工业文明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如何实现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融合发展,聂英芝、梁俊卿等从调整生产方式、优化生活方式、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等方面提出了思路和建议[18]。生态文明评估指标体系是衡量某一区域生态文明水平,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王会等构建了“1+3+1”评价指标基本框架及具体表征指标[19]。循环经济、生态经济是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伍世安采用比较分析法,论证了循环经济是发展生态文明的最佳方式这一命题[20];周兴茂基于武陵山区的实际,论证了生态经济是该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选择[21]。

3.生态文明建设

(1)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胡鞍钢、周绍杰等构建“经济—自然—社会”三圈模型分析框架[22];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道路,秦书生等从背景、内容、理论与现实意义系等方面讨论了习近平的绿色发展思想[23]。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秦书生等在讨论习近平美丽中国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及意义基础上,提出习近平美丽中国建设思想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24]。制度和法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王灿发从建设原则、框架体系、基本制度等方面为我国构建生态文法律保障体系提供政策建议[25]。生态文化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价值支撑,吉志鹏认为,应加快构建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哲学基础的生态文化,引导绿色发展理念形成社会共识,促成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普及化[26];孙正林认为,生态文明教育有助于提高对生态文明建设复杂性的认知、生态人格的培育、良性竞争机制的创建[27];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基础性作用,胡健、杨建国等从思想认识、课程体系建设、学科融合、校园文化等方面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提出可行性建议[28]。由此可见,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美丽中国、生态文明法治化与制度化、生态文明文化与教育是这一内容的研究重点。

(2)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措施,参与方式上倡导公众参与,经济维度上发展绿色经济,社会维度上普及绿色消费。社会公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花明等从生态治理体系、绩效考核体系、法治保障、沟通平台建设等方面为我国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建议[29]。绿色经济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点,诸大建构建“对象—过程—主体”分析模型,认为利益相关者必须合作推动我国循环经济深入发展[30];石峰在分析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政府与市场的定位、低碳制度设计、低碳发展政策等方面提出了建议[31]。当前,经济维度的绿色转型较快,如何普及绿色消费,实现社会维度的绿色转型,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国合会“绿色转型与可持续社会治理专题政策研究”课题组从战略定位、绿色消费制度、政策和行动等方面为中国推动绿色消费提出了政策性建议[32]。由此可见,公众参与的制度保障与参与方式、绿色经济、绿色消费是这一内容的研究重点。

(3)美丽乡村。美丽乡村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何得桂运用系统论方法,构建了“四位一体”的美丽乡村驱动机制模型[33];张月昕从农业产业绿色化、制度法制化、人才专业化等方面为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了政策性建议[34];吴理财、吴孔凡等通过对美丽乡村的建设实践,总结了良好的发展模式[35];沈费伟、肖泽干等构建了浙江省“美丽乡村”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TOPSIS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36]。由此可见,美丽乡村的理论基础、驱动机制、建设模式与路径、保障制度、评价方法等是这一内容的研究重点。

(4)生态补偿。生态补偿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李国平等构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的理论标准,并讨论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效果与转移支付政策的关系[37];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课题组从健全法律法规和体制机制、建立“中央-地方”协同共担机制、推动多元利益主体参与、构建科技支撑与推广体系、完善绩效考核和监管机制等方面为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提出了政策性建议[38];丁振民、姚顺波等基于环境正义理论,设计了小尺度区域生态补偿标准的理论模型[39];王清军基于法政策学视角,对支付标准、支付条件、政府与市场关系等生态保护补偿立法的核心问题做出了明确界定[40]。由此可见,重点生态区域补偿,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补偿标准、监测与效益评估,补偿政策协同,法制建设等是专家学者关注的重点。

(二)热点演化分析

将时间叠加到关键词共现网络中,形成生态文明领域的关键词时间叠加图谱,如图9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的颜色对应着关键词出现的年份,颜色越冷表示关键词出现的时间越早,越暖说明关键词出现的时间越晚。

图9 关键词时间叠加图谱

(1)研究重心的关键词按照 “科学发展”“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有机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习近平”演进。

(2)研究内容的演变主要体现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方面。理论上,从以科学发展为指导,演变到西方现代生态文明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相相融合,形成有机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将中西生态文明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方面,从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环境保护,演变到以解决经济良性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到兼顾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制度化逐渐深入;公众已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有关公众参与的制度保障、参与方式等研究逐渐增多。

四、 结论

本文以2012—2019年间CSSCI数据库收录的1 338篇生态文明领域文献为数据源,采用VOSviewer工具,从研究主体合作、期刊共被引、关键词聚类、关键词时间叠加等方面进行科学计量分析,清晰呈现出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与趋势等。研究大体经历了成长期、成熟期、孕育期三个阶段,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但合作松散,形成了四个维度的知识基础。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生态文明理论基础、工业文明与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等,演化路径表现为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完善与创新。科研合作能够提高研究成果的影响力,刺激学术进步,未来将探究科研力量的合作关系,发现科学合作模式和规律,促进该领域研究共同体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