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永
摘要:初中历史是初中的重点教学科目,可以提升學生的历史综合水平,使学生以新的角度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以此来促使学生形成历史核心素养。当前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理念的落后,导致历史教学课堂出现了效率低下的问题,影响了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加之初中历史知识学习难度较大,使学生缺乏对初中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当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融入新的教育理念,以此带动学生主动投入历史学习活动。基于此,对新课程下历史教学策略进行分析,以期为初中历史教学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历史是让学生了解世界发展、革命历史、文明演进的重要方式,可以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对现实进行反思,对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有着积极影响。历史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加之教学模式落后的影响,使学生缺少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包括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这五大方面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随着初中教学改革速度的不断提升,历史教学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模式,融入多种不同的元素,促使历史教学变得更加生动、高效。历史教师应当认真理解新课程理念的内涵,把握其应用要点,对现有的历史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此来强化学生在历史学习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
一、合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21世纪,信息技术是发展最为迅速的技术类型之一,并以此技术为依托衍生出了多种类型的高新技术,如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等,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微课是现代社会中一种常见的教学工具,能够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增强课堂趣味性,打破学生在历史学习方面存在的时空局限性,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获取历史资源。微课由于时长短、讲解知识点详细的特点,可以根据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需要,灵活地插入每个教学环节。学生在进行课前准备时,可以通过微课对上一节课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复习。在新课教学的导入部分中,教师可以利用新课的教学主题,制作有引导性的趣味教学视频,提高学生对新课知识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
例如,在“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微课视频中添加和唐朝有关的图片或者视频资源,提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如杨贵妃、李白等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人物,教师可以在视频中加入这些人物的图片,引导学生主动展开思考其生活的朝代以及自己所了解的唐朝。自主思考可以带动课堂形成积极的教学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可以巩固学生的历史知识基础。
二、加强情感教育渗透
初中生目前已经积攒了较多的生活经验,对生活有了自己的认知,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引入生活实际情景,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更好的代入感,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日常生活或者热点信息挖掘有关于历史教学的素材,将这些素材和历史知识进行理论联系。历史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习历史知识可以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促使学生主动在生活中发现历史知识,完善学生的历史知识体系,让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形成良性循环。同时从实际生活的角度出发引入历史教学内容,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更加熟悉的学习环境,让初中生能够主动展开思考,并能够降低部分知识的学习难度。
例如,在“社会生活的变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生活调查,通过调查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了解生活的变化,如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小组调查可让学生对调查结果进行有效整合,从不同人的口中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过程,从而了解到每一个平凡的人为社会生活水平进步所作出的贡献和努力。
三、组织历史实践活动
历史实践能力是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所培养学生的重要能力之一,可以提升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历史核心素养。初中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理论化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利用历史实践活动的模式让学生深入生活寻找历史知识。在历史实践活动中,不仅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这对学生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的培养也有重要作用。例如,教师可以选择将当地的历史遗迹或者革命遗址作为参观的主要景点,让学生可以通过参观、游览等体验式的学习方式感受深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增强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促使其能够形成爱国意识,领略先辈辛勤、无私、爱国的光荣精神。
在当前教育模式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学生适应新课改和素质化教育的必然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过度依赖老师,只依靠课堂上的听讲,无法帮助学生实现自身的提升,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应当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情感教育渗透,组织历史实践活动,丰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模式。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发展自己,提升自身使用新理念、新方法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优质课堂。
参考文献:
[1]杨志海.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探讨[J].求知导刊,2021(3):126.
[2]田志慧.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学新理念探析[J].天津教育,2020(25):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