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世睿
摘要:在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均会出现一些学困生。此类学生的认知能力或者生活能力其实并无明显差异,但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往往在学习情绪、学习状态以及学习效果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基于此,针对精准帮扶在初中学困生转化中的作用进行了进一步分析。
关键词:精准帮扶;初中学困生;引导性;主动性;作用分析
受限于认知能力、学习经验以及生活经验积累程度,初中生在学习学科知识或者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可能无法将自身的学习经验或者生活经验运用到具体的知识学习过程中,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效果也并不突出。在此类因素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会一再受挫,最终失去学习的兴趣,无法正常完成学业任务。初中教师在解决学困生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详细分析学困生的具体情况,也应分析学困生的家庭情况,这也是影响学困生学习状态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明确了各类影响因素之后,教师应针对班级中的学困生创设个性化的教育教学环境,提高学困生帮扶措施的精准性,在为学困生转化提供有效途径的同时,也可促使初中教育教学工作的目的性更强,方向感更好。
一、精准帮扶在初中学困生转化中的作用分析
(一)可为转变学困生的学习态度提供更为有效的途径
从学困生的学习态度角度分析,一般而言,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困生的学习态度均存在一定的问题,这种问题并非是指由于学生真的不知道如何学习或者无法获得学习资源而出现的问题,而是仅存留在学生思想意识层面的学习态度问题,换言之,此类学困生就是单纯地不想学习。即使面对的题目很简单,学生自身也比较了解这类题目或者知识,但是在解题或者做作业的过程中就是不去行动,不去思考,从而在一段时间之后形成了不好的学习习惯。当然,这种学习习惯的形成也与学生的家庭教育相关。精准帮扶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即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这也是确保针对学困生的教学手段真正有效的保障。在精准帮扶的教学措施引导下,教师可针对学困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应性的教学措施,由简到难地为学生展开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学困生正确认识自身的学习态度,从而可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主动改变。
(二)可为教师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提供更为具体的指导方向
精准帮扶类型的学困生转化措施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动作,而是一整套实实在在的学困生转化方案。在应用这种学困生转化方案时,教师应整合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并应将此类资源的应用形式与学困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成绩等基本情况对应起来。同时,教师可细化教学资源的应用流程,并在实践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资源的实际应用效果,灵活调整教学资源实践应用形式,从而为学困生的转化提供有效支持。从学困生转化资源的角度分析,课本资源、练习资源是最基本的教学资源,但此类资源不足以成为转化学困生的有效资源。一方面由于学困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不同,即使教师可带领学生处理好此类问题,在下次遇到同样的问题时,学困生依旧会存在较为明显的困难;另一方面学困生对知识本身的认知程度不够,再加之不良的学习习惯,导致对知识理论的记忆效果也不突出,无法支持其完成相对基础的题目,从而对学生的自信心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压力。在精准帮扶手段的引导下,教师可针对学困生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应性更强的学习资源,先引导学困生做会、做对一些题目,记住一些简单知识,更为关键的是,应该让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我还行”的想法,进而可以此为基础,逐渐拓展教育教学内容,促使学困生重拾学习自信心。
(三)可为个性化教学理念的落实创造有利条件
在初中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个性化教学理念是相对常见的,应用也非常广泛。但教师往往会认为个性化教学即为针对学生个体的教学,或者为针对学生个体提供不同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资源。虽然这样理解个性化教学理念并没有错误,但实际上,教师应从教学实践和教学流程的角度分析个性化教学理念的实际表现形式。换言之,为了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教师不应将教学精力分散到具体的学生个体中,这会增加教师的教学压力。反观之,在个性化教学理论的引导下,教师应针对班级学生进行层次化管理,以精准帮扶为个性化教学理念的实践形式之一,将班级学生分类、分层,从而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学生准备不同的教学资源,这也是提高个性化教学理念实践应用效果的关键,也可降低教师教学精力的消耗。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必要时,在教学精力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是应针对极个别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教育。但针对此类学困生的教育大多为课下的形式,具体的教育内容也多为学习态度或者学习目标的教育。
二、精准帮扶在初中学困生转化中的具体实施办法分析
(一)以改变学困生学习态度为基础,做好心理建设工作
在开展精准帮扶工作的过程中,第一阶段,也是初级层次的精准帮扶,需要以学生个体为主,但正如上文所述,此阶段人数不能多。如果人数增加,则应将具有类似问题的学生进行分类,此即为精准帮扶的第二阶段,即分层引导教学阶段。从精准帮扶的个性化教学的角度分析,教师应以改变学生学习态度为基础,针对此类学生做好心理建设工作。具体而言,首先,教师应合理选择具体的沟通和交流时间,此时间可为课下活动时间、课间操时间,也可为晚自习时间。利用此时间,教师可与学困生单独谈话,引导学困生先从自身的角度分析存在的问题。一般而言,学生在此时不会主动说明自身学习态度上的問题,而只是会单纯地说“听不懂”“跟不上”之类的描述性语言。此时,教师不应急于否定学生,而应表现出理解、认可的态度,正视学困生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里,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学困生此时也会感受到教师的良苦用心,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也会更有效。其次,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和总结基本问题之后,一定要用鼓励性的语言描述学生的优点,并借此从学习态度的角度分析学生学习成绩提升的可能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改正学习态度的重要性,以此为基础,提高心理建设工作的整体质量。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表现出了明显的抗拒心理,则教师也应变换沟通的方式,可从学生的家庭教育入手,引导学生家长参与进来。总之,学困生的心理建设问题并非一蹴而就之事,需要从长计议,更需要使用灵活性的教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