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1-09-08 18:10王艳萍
中华养生保健 2021年8期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临床价值脑梗死

王艳萍

摘  要:目的  探讨将早期康复护理应用于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作用,评价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20年6月赤峰市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04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双盲法分成参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2例。护理过程中,予以观察组早期康复护理,予以参照组基础护理,评价护理效果。结果  相较于参照组,观察组护理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运动能力评分较高,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较低,护理总有效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或获取理想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有利于肢体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恢复,价值显著。

关键词:脑梗死;早期康复护理;临床价值;生活质量;影响

脑梗死为临床常见且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的脑血管疾病,指的是脑部血液供应出现障碍后脑组织缺氧、缺血,进而出现坏死的一种情况,该疾病具有极高的发生率、病死率与致残率[1]。对于脑梗死的干预,主要方式为药物、手术等,但是为进一步促进恢复,降低后遗症发生率,还应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2]。早期康复护理对于脑梗死患者而言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通过多方面的康复护理,可逆转神经损伤,强化肢体运动能力,进而恢复生活能力。本研究将早期康复护理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效果作为重点,选择医院急诊科干预的104例患者应用不同护理模式实施全面评价,主要内容如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2020年6月赤峰市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04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双盲法分成参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2例。观察组中,男28例,女24例;年龄53~79岁,平均(66.02±3.28)岁;病程1~3 d,平均(2.03±0.67)d。参照组中,男27例,女25例;年龄54~78岁,平均(66.04±3.35)岁;病程1~3 d,平均(2.04±0.59)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获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且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均通过颅脑CT或者MRI确诊为脑梗死,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要求。

排除标准:其他疾病造成的语言障碍;肢体等功能障碍;生命体征波动较大;严重心、肝、肾等疾病;拒绝配合等患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改善微循环、降低颅内压、吸氧等基础干预。

参照组接受基础护理,主要以严格指导服药为主,同时根据医嘱指导患者站立、吃饭、行走等训练,不强迫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尊重主观意愿,共训练3个月。

观察组自生命体征稳定后开始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共训练3个月,主要内容是:(1)体位训练。保证患者体位舒适性,可将软垫放置在背后,指导手心握拳,半屈指,在患者处于侧卧位时,应将患肢拉出,避免受到压迫,指导外旋前臂并牵拉患肢。(2)肢体训练。根据患者病情展开训练,一般在生命体征稳定后进行,首先实施被动训练,可指导家属对患者四肢进行按摩,按摩动作由轻到重,循序渐进实施按摩,按摩时间为30 min左右,2次/d。对肢体进行外展、屈曲、内旋、抬高等训练,睡前帮助患者摆放肢体位置,间隔2 h更换1次。待患者自我感觉肌力恢复时,可鼓励进行自主运动,首先运动内容为自主肢体运动,继而进行翻身、坐立、站立、行走等大幅度的运动。在肢体训练期间,应均对保证家属或者护理人员陪同,以免患者发生坠床、跌倒等不良事件。(3)语言训练。在发病前期,因损害较大,且患者情绪激动,应及时给予安慰和鼓励,通过手势、文字等形式与患者进行沟通。依据患者情况指导进行张嘴、嘟嘴、鼓腮等动作,进而鼓励患者进行单音节发音训练,例如“啊”“哦”等训练。(4)心理康复训练。脑梗死的发生较为突然,可对患者造成较大的打击,加之语言、肢体等功能的缺失,焦虑、烦躁、恐惧、自卑等情绪较为显著,对于干预及预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对此,应积极展开心理康复训练,针对病情做好宣教工作,告知患者积极心理的重要性,明确高度配合对于干预效果的影响,鼓励患者克服不良情绪,以促进康复。

1.4  观察指标

(1)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对于护理前后患者的神经功能实施评定,分值为0~42分,分值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2)以Barthel评价量表对护理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实施评估,分值为0~100分,分值越高能力越好。(3)以Ful-Meyer对于护理前后的运动能力实施评价,分值为0~100分,分值和运动能力为正比关系。以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等情况对护理效果实施分析,Barthel与Ful-Meyer评分提高90%以上,NIHSS评分降低90%以上,为护理显效;Barthel与Ful-Meyer评分提高55%~89%,NIHSS评分降低55%~89%,为护理有效;上述标准均未满足,为护理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兩组相关指标分析

干预后,观察组间的Barthel、Ful-Meyer评分高于参照组、NIHSS评分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护理效果分析比较

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脑梗死是常见脑血管疾病,该疾病具有“三高特点”,即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和致残率高等,对于患者的身心健康具有较大的危害。随着社会发展,常规的护理干预已经无法满足脑梗死患者的需求,早期康复护理模式也逐渐应用于临床[3]。早期康复护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康复护理模式,主要包括语言、体位、肢体、心理等方面的康复护理,可有效促进相关功能恢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间的Barthel、Ful-Meyer评分高于参照组、NIHSS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P<0.05)。表明早期康复可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分析上述结果的原因与脑梗死的最佳康复干预时间有关,临床认为,发生脑梗死后,尽早开展康复训练,可对半暗带区造成刺激,从而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待患者生命体征恢复稳定后循序渐进展开训练,可最大限度地促进相关功能的恢复,尤其以肢体运动功能最为显著。体位护理能够增强患者体位的舒适性,减轻了不良体位对于患肢的压力,可避免压疮的发生率,肢体康复训练时,可促进肢体血液循环,避免肢体发生萎缩、僵硬、肿胀和深静脉血栓等情况,可维持肢体良好的功能[4]。语言康复训练可促进语言逐渐恢复,心理康复护理对减轻不良情绪,促进疾病恢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早期康复护理,能够给予患者持续、有效的训练,可逐渐帮助患者恢复社会关系[5]。

综上所述,脑梗死展开早期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进而促进日常生活能力与肢体运动能力恢复,具有实施价值。

参考文献

[1]吕寒.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农村卫生,2020,12(20):69,81.

[2]刘杰.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和措施分析[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20):118,121.

[3]車妉.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20,27(23):237-239,243.

[4]王君丽,王君秀.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上肢、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和语言功能评分影响观察[J].中国农村卫生,2020,12(14):42-43.

[5]仲慧.早期康复护理对改善脑梗死患者运动能力的作用研究[J].西藏医药,2020,41(3):128-130.

猜你喜欢
早期康复护理临床价值脑梗死
依达拉奉联合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的影响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脑梗死怎样治疗
外科手术治疗颞叶脑挫裂伤的临床价值分析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腰硬联合麻醉中右美托咪定的应用及意义评析
病毒性脑炎患儿的早期康复护理
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