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荠记

2021-09-08 02:02项丽敏
散文 2021年7期
关键词:荠菜菜地野菜

项丽敏

菜地里的荠菜

野菜王国里,荠菜算是明星了,没有不知道荠菜的,也很少有人不喜欢荠菜的味道。尤其是文人,比如汪曾祺、周作人、张洁,对荠菜的喜爱几乎成了一种情结,隐藏着童年的味觉与经历。这种喜爱渗透到他们的文章里,就成了发酵剂,使读到文章的人毫无抵抗力,皆被荠菜的味道诱惑。

生活在城里的人,大多是通过文章的阅读认识荠菜,之后才品尝到荠菜的味道。这样就容易生出误解,以为荠菜是春天的野菜,只有春暖花开时才能吃上。也难怪,通常说到野菜,人们都会想到春天——野菜就是能吃的草啊,冬天万物萧瑟,田野的草都枯了,怎么会有野菜?

可荠菜偏偏就是个愣头青,小雪的节气还没过完,就等不及地长出来,长在菜地,和青菜、萝卜、菠菜、蒜苗挤在一起,可谓心无城府,广结善缘。

这时节,菜地里到处都能见着荠菜,走在地沟里,脚下踩的也是荠菜。地沟里的荠菜很有智慧,将叶子紧贴地面(村里人因此也叫它地菜),仿佛要隐身于泥土,人踩着荠菜走来走去也没关系,不会伤害到它们。

没有人能伤害紧贴地面的东西,除非把它连根挖起。

长在地沟和向阳处的荠菜茎叶锈红,和泥土的颜色颇为接近,看起来苍老、憔悴,味道却鲜美,是吸足了阳光的缘故吧。

和菠菜蒜苗挤在一起的荠菜,就是另一种样子了,肥壮,翠绿,简直不像是野菜。主人在播撒菜种之前,给菜地下足了底肥,那不知从何处飞来的荠菜种子,一旦落进菜地,也就获得了和菜种一样的待遇。

种子是大自然的秘密,在时间里等待生长。对泥土来说,所有的种子都是种子,没有区别,没有家生和野生之分。所谓家菜野菜,不过是人对它们有所分别而已。

父亲的菜地

我已经听到荠菜在菜地里呼唤,仿佛童年的时候,隔着很远的路,听到小伙伴们一声声的呼唤:丽敏,出来玩啊,出来玩……只要听到这声音,就没有办法待在家里了,趁着大人不注意,溜出门去。

菜地边有一棵银杏树,午后的日头照在未落尽的叶子上,光灿灿,是季节攥在手心的最后一把金币。

刚到菜地一会儿,父亲就跟过来叮嘱:“在自己家地里挑,不要走到别人家地里去。”

虽说荠菜是野菜,可在别人家菜地里蹲着,用剪刀挑挖,在父亲看来总归不妥。

村里有一半人家的菜地在村口,一畦畦挨着,没有明显的分界,很容易弄错。我就弄错过,把别人家菜地当成我家的。

奇怪,小时候天天来地里摘菜,却从没弄错过。

“昨天宝玉来挑过了。”父亲说,“宝玉见我家地里荠菜多,说她儿子喜欢吃荠菜饺子,就拿了篮子过来挑,我也不好说什么,其实这些荠菜是我撒的种子,留着等你们回来挑。”

宝玉家就在村口,我和嫂子进菜地时,她特意走过来,招呼我们去她家地里挑荠菜。

父亲就是这样,面子薄,换作母亲,肯定会照实说,荠菜是自己种的,留着等孩子们回来挑。

母亲说话不会绕弯,不晓得给人留情面,很得罪人。父亲就跟在后面打圆场,给人家赔不是。

母亲呢,根本不买父亲的账,说父亲向着别人,胳膊肘往外拐。

每次回家,我都要听一番母亲对父亲的控诉,当然是背着父亲,父亲一出现,母亲就停了话头,装着什么也没说。

起初我还替父亲分辩,劝母亲不要计较,这更加激怒了母亲,觉得我也跟她作对。后来我就只是听着,不加是非评断。

母亲需要一个听她说话的人,她需要我的耳朵,不需要我的声音。

母亲反反复复说的话,归结起来就是:父亲一生与她为敌。但她又离不开他——只有这个敌人能留在她身边,照顾她。她的孩子们,不过是这个家里的客人,短期停留,不会也无法朝夕相伴。

只要天不下雨,父亲就待在菜地里,既可以躲避母親的唠叨,又可以活动筋骨。因为这菜地,父亲的日子过得倒也踏实,这种踏实感是土地给予他的,是他种下的庄稼,一天天如期的生长给予他的。

父亲是个寡趣的人,没有什么爱好,对父亲来说,只要每天早晨做好饭,吃罢,如常地到菜地里干活,在太阳下除除草,种下一点什么,采摘一点什么,就很知足了。

荠菜的味道

作为野菜界的明星,荠菜的吃法是多样的,切碎了调馅包饺子、包馄饨、炸春卷,掺入米粉肉末蒸圆子,加豆腐香菇煮成羹汤。

如果要上酒席,就做成一道凉菜,拌豆腐丁或花生碎,或整棵地搛进火锅烫着吃。

荠菜挑得多了,还可以晒干,吃的时候泡一泡,垫在腊肉下,放入蒸笼,在沸腾的水蒸气里缓缓吸入腊肉油脂丰厚的咸香……烹调方式没有定规,全凭人的口味和兴致,或粗犷,或精细,或简约,或奢靡,浓妆淡抹,胜在出其不意。

我有一位朋友,每到冬至那天,会去菜市买来新鲜的荠菜,摘掉黄叶,洗净,焯水,切碎,拌入剁好的肉泥、少量姜末、盐,此外再不放别的调料。她说调料放多了,会破坏荠菜原本的鲜香。接下来就是包饺子,饺子皮是在菜市买来,省了手擀的烦琐——她也不会擀皮,她是皖南人,自小以米饭为主食。

一口气包了上百个荠菜饺子后,用保鲜袋装好,放进冰箱冷冻,此后的每个周末,这荠菜饺子就是她的晚餐。

有次在她那儿蹭饭,问她为什么这么喜欢吃荠菜饺子,再好吃的东西,吃多了也会腻吧。她顿了一下,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人对于一种味道的喜欢,很难说清缘由。

“也可能,跟早年的一段经历有关吧。”过了好一会儿,她缓缓说道。

年轻的时候,她有过一段异地恋情,到了周末,会乘火车去另一个城市与恋人相聚,那时还是绿皮火车,早上上车,下车时已是黄昏。她的恋人在站台,背对着夕阳,等她,两个人手挽手,出站,穿过三条街,去一家手工饺子铺,买上两人份的荠菜饺子,再手挽手,穿过两条街,到达住处。

他们的恋情并不长,只有半年。她记得最后一次去他所在的城市,是樱花盛开的时候,他们去看樱花,那天风很大,每一阵风里都裹着樱花碎片,大把大把抛向他们。

“这么好,为什么结束了?”听着她宁静的叙说,颇为遗憾。

“看过樱花之后,他就没了。”她说。一场事故带走了他。

她说后来再也没有去过那座城市,但她保留了这个习惯,直到后来结婚,有了孩子,离婚,孩子长大外出读书,差不多过去二十年,仍然如此——在冬天的周末吃荠菜饺子。

我也喜欢吃荠菜饺子,但我不会包,我的手太笨了,无论如何也学不会那巧妙的一握。调制馅料的事也做不好,不知道哪里不对,无法调出荠菜馅料特有的鲜美。

我能做的就是去野地里挑荠菜——这是我喜欢的事情,超过了对荠菜味道的喜欢。当我走进少有人至的野地,蹲下,面对贴地而生的荠菜,世界立刻安静下来。

荠菜之美

荠菜的种子是美的,小而扁,心形,风一摇就落进泥土。落进泥土的种子就是泥土的颜色,黝黑的泥土里藏了多少荠菜种子,没有人知道。

荠菜的花是美的,民间有“三月三,荠菜赛牡丹”之说。这种说法,实则有些夸张,荠花的美,与娇艳毫无关联,而在素朴可亲,一派天真的野趣。

荠菜的味道当然就更美了,怎么夸都不为过。“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这句出自《诗经》的句子,就是对荠菜味道最为经典的赞美。

苏东坡也曾说荠菜“虽不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贬官外放时,东坡先生发明了一款菜肴,名曰东坡羹,从早春的园子里采来荠菜、萝卜,加粳米煮成菜粥,食罢提笔,给友人写信:“今日食荠极美……”

说到东坡羹,就想到日本的七草粥。七草粥里也有荠菜和萝卜,此外还有宝盖草、繁缕、鼠曲草、野水芹和菘(白菜)。

日本作家柳宗民在《杂草记》里写到七草粥:“这七草在秋天发芽,身披绿叶越过寒冬,是坚韧品格的象征。”因此日本的习俗里,在一月七日这天会采来七草,切碎了,加米煮成粥。一月七日是人日,人日就是人的生日,这天食七草粥,一整年无病无灾。

柳先生说七草粥又叫七草薺,因荠菜是七草之冠:“七草粥那种特有的味道,就是荠的味道……在青黄不接的冬天里,锯齿状的绿叶总能勾起人的食欲。”

我没吃过东坡羹,也没吃过七草粥,不然开春时可以煮上一锅,七草粥里的七种植物我都认得,老相识了,去菜地和小河边打一转就能采来。

开春后的荠菜大多已打了花苞,打花苞的荠菜也能吃,去除中间的茎,留下它的叶子和根。就算荠菜的叶子看起来焦枯,也没关系,开水一焯就绿了,很神奇。

在皖南,如今的冬天很少下大雪,似乎在路上被什么拦住,耽搁了行程。往往到了开春,大雪才现身,从天而降,而此时,正是荠菜、繁缕、宝盖草……还有婆婆纳,一个劲将花朵端出来的时候。

开花的时候遇到大雪也没关系,不用害怕,就在雪里站着,把雪像帽子一样戴在头上。春天的雪很温柔,不会变成冰块,变成刀剑,伤害它们。

春天再怎么大的雪,过一夜就化了,花朵的雪帽子没有了,变成水,流走,流进小溪,流进河流。只剩下最后一滴,亮晶晶,舍不得离开,挂在花瓣上,太阳出来了也还挂在那里。

责任编辑:沙爽

猜你喜欢
荠菜菜地野菜
寻找野菜香
种地
野菜烹饪中的注意事项
荠 菜
父亲的菜地
割韭菜
春在溪头荠菜花
挖荠菜
挖荠菜
萝卜成了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