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真实世界”HIS数据库探讨亚急性甲状腺炎辨治规律的研究*

2021-09-08 15:04熊梦欣向楠周亚娜曾明星牧亚峰邓阿黎赵玉凤张慧丰王凯宁5蔡生兴5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1年6期
关键词:真实世界证型活血

熊梦欣,向楠,周亚娜,曾明星,牧亚峰,邓阿黎,赵玉凤,张慧丰,王凯宁5,,蔡生兴5,

(1.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武汉430061;2.湖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武汉430061;3.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医务处武汉430074;4.湖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武汉430074;5.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100700;6.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数据中心北京100700)

亚急性甲状腺炎(subacute thyroiditis,SAT)是一种自限性甲状腺炎性疾病[1],其典型症状为甲状腺区域疼痛、发热、上呼吸道感染及全身炎症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病发病率约占甲状腺疾病的5%,男女比例1∶3,好发于40-50岁中青年女性[2],且30%患者可反复发作[3]。西医治疗本病常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或糖皮质激素,短期内疗效尚佳,但常因药量不足、减量过快、停药过早等导致疾病反复发作,且不能有效缩短病程,而复发患者常受激素类药物可能诱发消化道溃疡、骨质疏松症等不良反应困扰数月以上[4],使其治疗本病存在一定局限性。中医药立足于整体观念,强调辨证论治,治疗本病具有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疗效确切等优势[5-6],可迅速缓解发热及疼痛等不良症状,并能有效缩短病程,弥补了西药的不足,受到广大患者青睐。现阶段对SAT的研究多见名医经验或文献研究,而罕见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研究报道,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数据库具有真实、可靠、维度丰富等优势,是真实世界研究的重要数据来源。中医药作为临床治疗SAT的有效手段之一,明确其临床实践中用药的特征规律及作用特点,可以为临床相关治疗决策验证、归纳、拓展提供借鉴,为SAT指南制定提供依据。故本研究拟基于HIS数据库解析“真实世界”中医药辨治SAT特点并明确其规律,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便于优化临床诊疗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基于HIS电子病 历 数据抽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住院治疗且临床第一诊断为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的病历资料。

1.2 纳入标准

①诊断标准符合《中国甲状腺疾病诊疗指南—亚急性甲状腺炎》(2008年)[7],且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完整者。②HIS系统中病历资料完整,包括一般信息、诊断及处方,且入院天数>3天。③治疗以中药复方为主,且处方记录完整的患者。④可依据患者症状酌情使用西药对症支持治疗,如发热者予抗感染治疗,疼痛较重者予小剂量激素治疗。⑤病案首页显示治疗结局为好转或痊愈的患者。

1.3 排除标准

①单纯使用中成药或西药者。②病历资料有缺失或入院时间<3天者。③治疗结局为无效或未能获得治疗结局者。④合并严重内科疾病或精神疾病者。

1.4 数据录入与审核

建立SAT临床资料数据库,包括临床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例数)、西医疾病诊断、中医疾病诊断、中医证候诊断、临床症状和体征、治则治法、处方用药等信息条目。由2名研究生进行资料录入,高级职称者进行数据审核,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1.5 数据预处理与标准化

中医疾病诊断依据《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和《中医内科学》进行标准化处理;中医证型依据《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型部分》[8]和《中医诊断学》[9]进行标准化处理;证素以《证素辨证学》为参照;中药名称、性味归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0]及《中药学》[11]进行标准化。

1.6 数据挖掘与统计分析

采用古今云医案平台V2.1(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提供)进行医案的数据整理与挖掘。①采用数据挖掘模块对证型、药物、药物功效及性味归经进行频数统计分析。②采用关联分析(Apriori)算法进行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分析,得到药对组合。③采用层次聚类进行药物聚类分析,得到核心药物组合。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最终纳入病案223例,累计处方712张。其中男性40例,女性183例,男女比例1∶4.58;年龄27-69岁,平均43.67±8.95岁,平均病程9.58±4.62周。其中病案首页结局显示好转为185例(82.96%),结局显示为痊愈为38例(17.04%)。223例患者中,有124患者使用过抗炎药物;42例患者使用过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10 mg局部注射;所有患者均于入院3天内口服中药复方。纳入病案共涉及14种中医疾病诊断,最常见的5种中医诊断的病案数及诊次见表1。

表1 纳入病案对应中医诊断的累计病案及诊次

2.2 证型分布

对纳入病案进行证型统计,结果显示本研究共涉及证型25种,其中肝经郁热证、痰瘀化热证、外感风热证、痰瘀互结证、痰热内扰证为常见证型,占71.85%(表2)。根据脏腑病位、虚实病机要素对证型做进一步拆分,如肝经郁热证为实性病机要素--气滞和火热,病位为肝,记为气滞355次,火热355次,肝355次,以此类推。最终得到11个病机要素,其中实性病机要素7个,总频数1390次(90.02%),依次为火热520次(35.04%),气 滞395次(26.62%),痰 湿186次(12.53%),血瘀102次(6.87%),外风60次(4.04%),外热56次(3.77%),外寒17次(1.15%);虚性病机要素4个,总频数148次(9.98%),依次为阴虚54次(3.64%),气虚53次(3.57%),阳虚23次(1.55%),血虚18次(1.21%);脏腑病位6个,总频次562次,分别为肝438次(77.94%),肺85次(15.12%),肾23次(4.09%),脾12次(2.14%),心2次(0.36%),胃2次(0.36%)。

表2 纳入病案证型分布情况

2.3 症状和体征分布

症状(包括体征、舌诊、脉诊)标准化处理后得到164个症状,总频数6283次(表3)。对出现频数>63、频率>1%的39个症状进行聚类分析,得到4大类症状组合(表4)。

表3 症状(频数>100次)分布情况

2.4 用药规律

2.4.1 药物频次及类别分析

712张处方包含282味中药,总频次9501次,依据功效对其分类,得到18大类,其中清热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解表药为频次最高的前五类药物,进一步分类得到42小类(表5)。

2.4.2 药物性味归经

本研究中药物以归肝经、肺经、心经药物居多。药味首见苦/涩味,次为辛味、甘味。药性首见寒性,次为温性、平性(表6)。

表6 药物性味归经频数统计

2.4.3 关联规则

采用Apriori算法对进行药物关联规则分析,设置置信度为0.70,支持度为0.20,提升度>1,得到药对16对(表7)。结果显示,本研究中常出现的药对有荔枝核-橘核,板蓝根-甘草,大青叶-延胡索。

表7 基于关联规则的常用药对

2.4.4 聚类分析

对出现频次>95次,频率>1%的31味药物进行层次聚类分析,采用欧式距离、最长距离法,分析结果及药物组合提取见图1。选取边为18,得到6类核心药物组合,具体药物组成及体现的治法见表8。

图1 药物层次聚类分析

表8 基于层次聚类的核心药物组合

3 讨论

3.1 基于真实世界对SAT的中医认识

3.1.1 病证结合—诊病为先,辨证为主

传统中医古籍中虽无直接关于“亚急性甲状腺”这一病名记载,但根据其临床症状及发病特点,可归属于“瘿病”、“外感热病”、“痛瘿”等范畴。“瘿病”泛指常见甲状腺疾病的总称,“外感热病”不能揭示本病的发病部位与临床表现的特点。“痛瘿”多指颈前下部疼痛为主的疾病,与SAT的病位、临床症状更为贴近。在本研究中,SAT的中医诊断多达14种,说明SAT的中医诊断尚缺乏统一认识;同时说明SAT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更应以辨病为先,注重对本病的诊断,临床上需与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结节性甲状腺肿出血、桥本氏甲状腺炎、上呼吸道感染相鉴别,充分结合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尽早明确诊断,避免误诊漏诊,为中医学个性化辨证施治奠定基础。基于正确的疾病诊断,有助于实时把握SAT的病程,提高辨证论治的准确性。因此,以诊病为先,辨证为主,二者有机结合,对SAT的临床治疗更具灵活性、针对性及个性化,达到更优的治疗目的。

3.1.2 肝失疏泄为关键病机

对本研究涉及的证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频次最高的证型为肝经郁热证,并可散见肝郁脾虚证、肝郁证、肝火炽盛证等肝失疏泄导致的证候类型,且病位要素首见于肝。《灵枢·经脉》云:“肝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可见甲状腺位于足厥阴肝经循行部位。《素问·金匮真言论》又云:“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意为颈项为肝脏气血输注部位,而甲状腺位于颈前喉结下,故生理上二者联系紧密[12]。肝主疏泄,喜条达,是调畅全身气机,推动气血津液运行输布的重要环节。肝失疏泄则气机升降失常,血液运行障碍,形成血瘀,或导致津液输布失常,聚而成痰,痰瘀交阻于咽喉,则喉头有异物感,或吞咽疼痛,或触之疼痛,发为本病。肝失疏泄郁而化火,又常常伴心火、胃火,热灼津液则见口苦咽干、渴而喜饮、大便秘结,火热上扰则视物模糊,热逼津液外泄则多汗,肝火扰心则心悸。此外,凡一身精神情志,皆与肝有关,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则情志不遂或烦躁易怒,有学者认为情志内伤为SAT发生的主要内因[13]。本研究纳入病例年龄、性别与流行病学研究大致相一致,此年龄段女性正值六七阳明脉衰于上之时,面始焦,发始白,脾肾皆虚,肝阳独亢,常见肝气郁滞、情志不调,甚则郁久化火、烦躁易怒,火热灼津为痰、炼血为瘀,聚于颈前而见甲状腺肿痛。本研究中肝经郁热证为出现频次最高的证型,且出现频次大于100次的高频症状中,颈前疼痛,吞咽疼痛、咽干、口渴欲饮、烦躁易怒、视物模糊、大便秘结、舌红、脉弦均为肝经郁热证的临床表现,名老中医陈如泉教授曾提出肝经郁热为SAT的主要病机,情志不遂,肝气郁滞化火,火热灼伤津血继生痰瘀,痰瘀热毒聚于颈前而发本病[14]。

3.1.3 外感风热为主要诱因

本研究主要证型中见外感风热证,实性病机要素见外风、外热、外寒,病位要素频次第二者为肺,说明SAT的发病与外感六淫息息相关,尤其是外感风热病邪。以六淫致病论,风性善行而数变,游移不定。故本病常先发于一侧颈前,后辗转至另一侧,或往来游走发作,痛无定处;热为阳邪,热邪致病常见一派热像,可见发热,微恶风寒,咽干喜饮。SAT发病之初,多呈发热恶寒、咽痛咽干、干咳、颈前疼痛、转项不利、多汗、脉浮数等症状,即为风热、风温邪气侵袭肺卫的表现。此时为疾病的初期,极易传变,若失治误治,风热邪毒、风温邪热入里伤阴,热毒壅盛,热伤津血,成痰成瘀,阻碍气机,形成局部结节肿块难以消散,或患者恰有情志不遂,肝气郁滞甚则郁而化火,外热内火相夹杂,灼伤津血而生痰瘀,痰瘀热毒搏结于颈前,经气不畅而疼痛,最终发生本病。同时,当患者情志不畅,暴怒或郁怒时,则导致SAT病情程度加重。

3.1.4 热郁、痰凝、血瘀为基本病理改变

本病的病机在外为风热或风温客于肺,在内为肝失疏泄、郁热内结,最终导致积热上壅于颈前,痰热蕴结,气滞瘀血相搏结而发本病。对本研究证型进行证素提取,频次最多的病机证素分别为火热、气滞、痰湿、血瘀,涉及证型亦多见痰、瘀、热互结之证。

SAT发病初期,患者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气机不利,则见气滞之证。气滞化火,兼或外感风热风温,或气郁化火,则可形成肝经郁热、肝火炽盛证。若气滞化火或风热灼伤津液为痰,则见痰热蕴结之证。若气血阻滞不畅,津停血阻则见痰瘀互结之证,病久不愈,郁而化热则见痰郁化热证。若火热伤阴则见阴虚内热之证。疾病后期,病久不愈,伤津耗气,为正气虚衰阶段。正气亏损,推动无力,血行不畅而瘀滞,则见气虚血瘀之证。阳虚则温煦失职,气化不利,水液不化而成痰,若感外寒,则痰瘀寒凝而发展为阳虚寒凝证。恢复期时,肝郁伤脾,脾失健运,痰湿内生,可见气滞痰凝或痰阻血瘀之证。

由此可见,在SAT的发病中,以热郁、痰凝、血瘀为其基本病理改变,且病证演变复杂,常见多种证机要素相兼发病的虚实夹杂之证,临证需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3.2 辨证施治

3.2.1 清肝活血,化瘀止痛为治疗之大法

本病病位为颈前喉结处,始于“肝失疏泄”而变病丛生,肝气郁结化火,可见口干发热、急躁易怒、舌红脉数之症。气滞致血瘀,故颈前肿大疼痛明显,需得活血药方可消。因此,从肝论治,辨证求因。本研究中,归肝经、苦寒类、清热类、活血类药物使用较多,提示清肝活血、化瘀止痛是基于SAT病因病机和症状特点的治疗大法。清热者,清肝经气郁之火,解痰瘀搏结之热毒,予夏枯草、大青叶等清热解毒,泻火止痛之物。清热药性寒凉,沉降入里,“疗热以寒药”,以性味苦寒的清热类药物治疗本病,与本病的“火热”病机相符合。活血者,活血行血、消瘀止痛,使血脉通畅,颈前癥结消散,则疼痛自除,常用延胡索、丹参、莪术等逐瘀止痛、散结消癥。基于关联规则得到的高频对药中,多有清热药或活血化瘀药物,或二者相配伍。如大青叶-延胡索药对,其中大青叶性味苦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的功效,能清血分热毒失火,延胡索气味辛温,无毒,行血气之滞,二药相配,一寒一温,一气一血,合大青叶清热解毒之功,则气行血畅,热清痛消。现代药理学表明,大青叶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的作用[15],而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的功效对应镇痛、镇静催眠等药理作用[16]。

经层次聚类得到的药物组合中,第二类夏枯草、延胡索、川楝子、大青叶,为金铃子散加减而成,金铃子散为理气剂代表方剂,《古方选注》言:“金铃子散,一泄气分之热,一行血分之滞”,是治疗气郁血滞而致诸痛的基础方[16]。方中川楝子走气分,疏肝气,泻肝火,延胡索辛温活血,行气止痛,配伍夏枯草、大青叶清热解毒,化痰散结,共凑疏肝泄热,活血止痛之功效。第三类连翘、柴胡、黄芩,柴胡伍黄芩出自《伤寒论》小柴胡汤,柴胡升清,黄芩降浊,二药相伍,升清降浊,和解少阳,又可疏调肝胆。连翘芳香清解,既轻宣透表,又清热解毒,配伍柴胡、黄芩,共凑疏肝清热,透邪解表之功。第四类猫爪草、穿山龙、蒲公英、地黄、牡丹皮,以地黄、牡丹皮、蒲公英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使热清血宁而无耗血之虑,配伍猫爪草、穿山龙化痰散结消肿,痰瘀同治,可用于SAT痰瘀互结证或痰瘀化热证。第五类板蓝根、橘核、荔枝核、贯众、乳香、没药,其中乳没为临床上常出现的活血化瘀药对,乳香活血定痛,消肿生肌,侧重行气活血;没药散瘀定痛,消肿生肌,侧重活血化瘀,二者相须为用,协同增效。板蓝根、贯众清热凉血,解毒利咽,橘核、荔枝核行气散结止痛,诸药合用共凑解毒利咽,理气散结之效。以上药物组合虽有加减,但均可体现出清肝活血、化瘀止痛之治则。

此外,辛温类药物亦使用较多。辛温类药物能行能散,因其温而能通、辛而易透的性能,常用于活血化瘀方剂中,与苦寒类清热药相配治疗因热成瘀的病证,可加强其活血化瘀的作用[17]。

3.2.2 温阳化痰,活血止痛为治疗之变法

本病虽为自限性疾病,但病程持续时间可达2-3个月,部分患者甚或持续数年之久。由于病程迁延日久或反复发作,损伤正气,或素体阳气不足,或阴损及阳导致脾肾阳虚,阴寒内盛,痰凝血瘀壅于颈前,当适时采取温阳化痰,活血止痛之法。故高频药物可见白芍、麦冬、菟丝子等补虚类药物。经聚类分析得到的第六类药物,赤芍、白芍、黄芪、玄参、桔梗、白术、茯苓、半夏、浙贝母、当归、郁金、丹参,以白术、茯苓、黄芪益气补气振脾阳,赤芍、玄参凉血活血,配伍白芍、当归补血养血,一散一收,补泻相宜,瘀血自除;,浙贝母、桔梗、半夏化痰散结,丹参、郁金理气行气,助痰瘀消散,临床上亦可加减应用。

3.2.3 调气顺气贯穿始终

肝失疏泄不仅是本病的起始因素,其病理产物—气滞,更是贯穿整个病程,故调气顺气之法亦当贯穿始终。荔枝核-橘核为置信度最高的药对,为理气药相伍,橘核味苦,性平,具有行气、散结、止痛的功效;荔枝核味辛、微苦,性温,具有行气散结、散寒止痛的功效,均是临床中常用的理气散结止痛中药。《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载:“橘核沉降,入足厥阴肝经,功专行气、散结、止痛;荔枝核善走肝经血分,功擅行气、散寒、止痛。二药参合,专入肝经,直达少腹,祛寒止痛、散结消肿之功益彰。”[19]橘核味苦伤胃,虚者不宜,而加入甘、温的荔枝核后,可中和橘核之苦。且现代医学证明橘核、荔枝核提取物具有抗炎镇痛的药理作用[20][21]。且在各类核心药物组合中,均可见诸如柴胡、川楝子、郁金等理气顺气之品,使气机调畅,气行血通,在此基础上,再予以活血消瘿,化痰散结之法,可事半功倍。

综上,本研究采用古今云医案平台对真实世界临床数据进行挖掘分析,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医药治疗SAT辨治规律,但由于所纳入病例较少,且为单中心临床数据,可能存在一定偏倚,今后可采用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证据,探讨SAT证治规律、方药筛选及分子机制,以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

猜你喜欢
真实世界证型活血
补肾活血方联合枸橼酸氯米芬在排卵障碍性不孕症中的应用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医证型与血脂和炎症指标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参麦宁肺方治疗223例新冠病毒感染者的真实世界研究
基于真实世界证据的人工髋关节假体临床使用研究
丹芎活血片对瘀血型膝痹病的效应研究
糖尿病前期中医证型及证素特点分析
基于真实世界研究分析输尿管软镜手术前留置输尿管支架管的必要性
真实世界中联用丙戊酸盐对奥氮平血药浓度的影响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基于“益肾清利活血法”治疗的慢性肾脏病3期病人的转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