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策略初探

2021-09-07 02:17白银军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1年14期
关键词:深度学习小学数学策略

白银军

摘要:以掌握知识为目标,以理解、记忆、模仿为手段的课堂教学无法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优化教学内容,改变学习样态,让学生问题情境中、实践性的数学活动开展深度学习。使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发现知识,在探究合作中提升思维品质和学科素养,在迁移应用中形成学科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1)14-0060

引言: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高中课程改革以及《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发布,一系列的重大事件引发了教育界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堂样态、教学方式的深刻反思。人们认识到仅通过理解、记忆等途径来掌握知识和方法的教学方式已无法培养时代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只有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在任务驱动下,积极主动地探究、合作、交流,经历问题的解决、知识的发现和建构等深度学习过程,才能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个体经验,形成结构化认知,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下面我就自己的一些探索和粗浅认识赘述如下。

一、优化学习内容,让知识在解决问题中发现

在日常教学中,有的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不是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出发,而是按照知识的逻辑,从“0”或“应然”的起点出发开展教学活动,形成了学习的重复和认知的漏洞,造成了课堂效益的低下。有的教师无视学生的知识经验,认为教学活动就是教授教材,直接运用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的素材开展教学活动。这样做,既不利于兴趣的激发和动机的产生,又不利于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的关联。所以,首先要调查学情。在进行设计教学前,要通过调查、问卷、测试等手段调查学情,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以及兴趣所在,以便选取适当的教学素材,确定教学起点。其次要加工处理教材。教师要找到蕴含知识内容的生活原型,通过重组、替换、加工、改编等手段对教材进行加工转化,使它变成贴近学生的经验水平的、符合年龄特点的、和社会生活相关联的、可操作的、具有情境化和问题化的真实性任务。这样,不但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持久兴趣,内化学习动机;还能使学生将学习内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将所学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形成结构化的认知;还能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在任务的驱动下,在问题的探索中发展思维,掌握方法,习得知识,提升能力。

如,在教学《确定位置》时,教材内容大多和学生经验较远,如果将它替换成学生都熟悉的自己的学校、本地的广场、研学旅行中的场地等方位图,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学习确定位置,教学效果会更好。

再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前,先布置了调查生活中的比的任务。上课时,学生举出了很多生活中的比,如:和面时,面和水的比是2∶1;煮米饭时,米和水的比是1∶3;商场里有一种食用油中花生油和菜籽油的比是2∶1等等。教师及时追问:和面时面和水的比是2∶1,什么意思?如果让你和4碗面,需要几碗水? 6碗面呢?你是怎么知道的?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吗?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吗?引导学生得出:2∶1=2÷1=2,4∶2=4÷2=2,6∶3= 6÷3=2。煮米饭时米和水的比是1∶3,什么意思?如果让你煮2碗米、3碗米你分别应该放多少水呢?引导学生得出:1∶3=1÷3= 1/3,2∶6=2÷6=1/3,3∶9=3÷9=1/3。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两组算式,就可以发现不管吃饭的人多还是人少,之所以面和的那么精道,煮的米饭软硬适中,是因为它们两个数相除的商是不变的……这样,就可使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经历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很轻松地就使学生归纳出了比的共同属性———比的意义。

二、改变学习样态,让思维素养在探究合作中提升

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以模仿、理解、记忆为特征的低层次思维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虽然部分教师能采用的“情境+问题串”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但是问题不是基于学生的思维状态提出的,不能解决学生的思维困惑。教师不是通过问题来搭建思维脚手架,从而在方法和策略上引导学生,而是在具体的思维内容上着力,问题的琐碎导致了思维区间和思维含量无限缩小。虽然课堂上也有师生互动,但是单向性的持续问答,不但限制了学生的参与范围,而且使问题变成了牵引学生的工具,造成了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状况。虽然课堂上也有学生探究、合作环节,但是这些环节都是追索标准答案服务的。课堂从教师的角度来看,系列动作步步为营,每个环节丝丝入扣,绝大多数教师都按部就班完成了教学任务。但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这种“打乒乓球”般的问答式学习方式,不但束缚、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而且忽视了大部分学生情绪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不但窄化了学生思维发展的路径和可能,而且使学生失去了在多向互动中交流碰撞、修正完善、提高自己的机会。

例如,小学四则运算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的,教学时,教师就应依据学生的兴趣和认知水平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自己提出问题、从情境中抽象出运算、并用个性化的方法(数小棒、拨计数器、画图片、口算、竖式计算)求解的过程。在此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开展充分的交流、表达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将精力放在“创设情境,激活思维;营造氛围,评价激励;引导思维,指导学法;组织参与,充当帮手;导控生成,鼓励创新”上,使学生在探究、操作中产生直觉经验,找到数的运算的现实背景,感受建模思想,形成建模意识,建立起实际问题与数学运算的内在联系。理解运算的含义及其性质,并能自觉地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

三、自主建构网络,让学科能力在迁移应用中形成

对知识的深度加工和结构化的认知是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注重练习课的变式训练,另一方面要注重复习课上知识网络的自主构建。练习课上要通过变换情境、条件、问题,使练习过程变成解决不同实际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变与不变中把握核心概念、知识规律、思想方法的本质内涵,实现对知识的深度加工。复习课要将概念和典型案例对应起来,让学生通过自主构建———同桌交流、考查、补充完善———小组交流、考查、补充完善———班内交流、考查、补充完善等梳理、归纳过程,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结构化,变成能够随时调用的网状结构。同时,也可以通过变换条件、问题,让学生在解决不同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前后关联、左右勾连,由此及彼,使解决问题的过程变成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触类旁通,知识形成网络化、结构化的过程。例如,在复习利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出示5只鸡,6只鸭两个条件,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通过解决“鸡是鸭的几分之几”、“鸭是鸡的几倍”、“鸡比鸭少几分之几”、“鸭比鸡多几分之几”等问题,就可以使学生将相关知识串联起来,通过对比、反思深刻理解分数的本质内涵。

四、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重新构建课程标内容、课堂样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在任务的驱动下,亲身经历问题的提出、分析、解決的过程,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现与建构过程,使学生的学科素养、思维品质、综合能力在情境性的实践活动中得以培养。

参考文献:

[1]宦丽娟.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究[J].名师在线. 2019(31)

(作者单位:甘肃省玉门市教育局教育研究室 735211)

猜你喜欢
深度学习小学数学策略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