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怡
【关键词】音乐教学;童谣;地方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52-0159-02
童谣是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一般来说,童谣内容浅显、朗朗上口,一学就会,因此,很多童谣能够代代相传。优秀的童谣具有趣味性、教育性,是儿童成长的沃土。在音乐教学中融入童谣,能弘扬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1.游戏活动诵童谣。
游戏是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童谣本身就是一个小游戏,如《城门几丈高》《马兰开花二十一》等。教师可结合童谣的语言特点及内容,将其改编成有节奏韵律、适宜表演的游戏活动。设计丰富多彩的童谣游戏,能让学生在诵童谣、玩童谣中,体会童谣的乐趣,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如“一二三四五六七,马兰开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这首脍炙人口的童谣《马兰开花二十一》,与儿童的游戏运动紧密相关。儿童可边做游戏边学童谣,这能让他们更好地体验童谣中的节奏韵律感。
童谣和音乐一样,有着鲜明的节奏与韵律。如童谣《做游戏》就有很强的节奏感。教师将学生分组,分别扮演小公鸡和小鸭子,学着公鸡和鸭子的样子,开展游戏“谁是木头人”。当扮演小公鸡一组学生诵读时,扮演鸭子的学生就像“木头人”一样站立不动,之后再反过来进行练习。学生一边游戏,一边用节奏音乐进行说唱。学生跟着节拍,情不自禁地舞动,积极参与活动。通过肢体律动,学生体会节奏、韵律,了解音乐语言。这样的童谣游戏活动比单独练习唱歌,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做游戏
小孩子,笑眯眯,(1. 2 1 | 3 3 1 |)
手拉手,做游戏,(3. 5 3 | 6 6 4 |)
你扮鸡来我扮鸭。(35 35 35 | 5 — —|)
唧唧唧,嘎嘎嘎,(64 4 0 | 52 2 0|)
唧唧唧,嘎嘎嘎。(32 10 12 | 1— —|)
2.器乐练习唱童谣。
器乐学习是音乐学习的重要方面,教师可将童谣融入器乐教学中。地方童谣《小板凳》唱道:“小板凳,驮衣裳,驮不动,找张郎,张郎在家盖瓦房。瓦房底,滴溜水,湿了大姐花裤腿。大姐大姐你别哭,俺娘拉车来接你。什么车?金边车,银边车。什么牛?长尾巴,老黄牛,保证把你送到家里头。”在欣赏童谣后,教师除了可以让学生口头演唱,感受童谣的旋律外,还可以让学生用上各种打击乐器,如碰铃、沙锤、三角铁等进行配乐伴奏。这样的练习,不仅可以避免学生演唱时出现跟不上节奏的情况,还能培养学生的演奏能力。
3.融入音乐讲童谣。
童谣的背后,往往都有一个故事。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通过讲述童谣故事,再配上学生熟悉的歌曲,效果比教唱歌曲更好。如童谣《新年到》:“新年到,新年到,新年到了真热闹。贴春联,放鞭炮,耍龙灯,踩高跷,包饺子,蒸年糕,吃糖葫芦吃元宵,爷爷奶奶忙不停,弟弟妹妹乐陶陶。”在学习这首童谣时,给其配上歌曲《新年好》的旋律,然后让学生用方言来演唱童谣,能让学生感受到童谣中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帮助学生树立热爱生活的态度。
再如地方童谣《小红孩》这样唱道:“小红孩,推红车;推到高岗上,脱裤挠痒痒。南面来条大黄狗,朝着屁股咬一口。张大娘,李大娘,给点面,补腚盘,给点米,补腚底。”教师在讲述时,借助地方性的装饰品、服装、嬉戏打闹图等,配上《小小少年》的背景音乐,能活跃教学气氛。学生也在欢笑中完成音乐学习,提升音乐教学活动的参与度。
4.自主学习编童谣。
童谣虽简单,但不乏文学性。学生在学习吟唱一些童谣后,会产生尝试创作的欲望。教学时,教师简单讲述童谣的特点后,可让学生自选内容,创作童谣。学生创编童谣后,经教师指导、完善,可编辑成册,在音乐课上进行演唱、展示,这能让音乐课更加生动活泼、贴近学生。
如一学生结合自己学习跆拳道的故事,创编了童谣《跆拳道》:
跆拳道,真奇妙,昂首挺胸练手脚;
左一拳,右一脚,习武自卫身体好。
另一学生结合学校开展的“防欺凌”教育,自编了一首《防欺凌》童谣:
文小人,讲文明,遇同学,脸微笑;
反欺凌,要做到,见恶行,必举报。
欺凌者,要严处,被欺凌,老师找。
还有一个学生在看到家中河水受到污染后,创编了一首童谣《摇摇头》:
摇摇头,鱼儿鱼儿水中游,有鳞有鳍有骨头。
生活在河海小沟沟,打鱼的公公忙白头。河水啊河水你清澈点,找来中医给你针针灸。
水儿臭,鱼儿愁,打鱼的公公蹲门口,看看远方,摇摇头……
综上所述,在音乐课中渗透童谣,既可以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将音乐教学与语言教学有机地融合,同时能在儿童的心中播撒下民间艺术和地方文化的种子。
【参考文献】
[1]杨慧.地方童谣在小学音樂教学中的利用[J].教学与管理,2016(14):46-48.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文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