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学科”视域下的劳动教育

2021-09-07 09:54赵国防
江苏教育 2021年15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小学数学

【摘 要】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在通过劳动课这一主渠道来落实的同时,还应积极探索,利用好其他学科教学的有效契机,深入挖掘,多元渗透,巧妙开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深挖教材,让学科课程中的劳动教育资源“活起来”;可以通过活动嵌入,让学习探索中的劳动教育要素“实起来”;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多元参与,让探究实践中的劳动教育指导“强起来”。

【关键词】全学科;劳动教育;小学数学;劳动教育资源;劳动教育要素;劳动教育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52-0096-04

【作者简介】赵国防,江苏省无锡通德桥教育集团(江苏无锡,214000)总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首批江苏省中小学网络名师工作室领衔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也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这从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高度,深刻阐释了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全面分析了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可见,劳动教育已不再是简单的表面化、形式化、单一化的“拔拔草,出出汗”“上上课,听听讲”“工厂看看,农场转转”,而是要凸显育人中心,纳入育人体系,遵循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厚植家国情怀。同时,《意见》对小学阶段劳动教育的内容提出了明确要求:“小学低年级要注重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让学生学习日常生活自理,感知劳动乐趣,知道人人都要劳动。小学中高年级要注重围绕卫生、劳动习惯养成,让学生做好个人清洁卫生,主动分担家务,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体会到劳动光荣。”

为了实现劳动教育目标,开足开好劳动教育课程,组织好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便成了推进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课堂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在学科教学中,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劳动资源,让劳动教育要素嵌入学科学习,让劳动教育指导融入学科实践活动。通过努力,以学科视角深度助推劳动教育,用学科学习全力增强劳动教育,让课堂教学成为儿童劳动精神养育和劳动技能提升的重要场域。以劳动教育课程实施为“主渠道”,以学科教学中的劳动教育为“大舞台”,以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为“练兵场”,全力构建“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劳动教育新格局。现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谈谈在学科教学中推进劳动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深挖教材,让学科课程中的劳动教育资源“活起来”

作为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和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教材在传递知识、传承文化、传播文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在尊重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劳动教育资源,让其发挥劳动教育的应有价值。

1.让情境因劳动而增值。

例题中的情境,除了具有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引出教学内容的功能之外,还肩负着育人的重要功能。如果我们善于用劳动教育的视角去审视、去发现,并创造性地用劳动教育的眼光去挖掘和利用,将会让教学延展,让课堂增值。如教学苏教版一下《求被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一课的例题(如图1),教师借助“小猴摘桃子”这一情境,引出了“要知道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子”,就是要“把已经摘的23个和剩下的5个合起来”,即结合情境理清“原有的桃=已摘的桃+还剩的桃”这一基本数量关系,进而列出算式,求出得数。按照传统教学的思路与程序来看,这样已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如果从强化劳动教育、培养劳动精神的视角来看,其间还大有文章可做。教师可以继续追问:(1)小猴子摘了这么多桃子,你想对它说点什么呢?(2)如果你是小猴子,你此时是什么心情?通过追问,引导学生发现劳动的重要意义,学会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懂得劳动创造价值的基本道理。

2.让练习因劳动而发光。

习题不仅承载着强化训练、巩固技巧、提升能力的功能,还承载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与培育功能。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发现的眼光深挖习题背后的育人价值,让习题不断散发全新的育人光芒。在教学苏教版一下“百以内数的加减法”之后,有这样一道习题(如下页图2)。学生在充分读图的基础上提出了 一系列数学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一一列式解答,既充分巩固了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又切实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与问题解决能力。至此,數学学科的教学任务已自然完成。然而,如果我们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的基础上,从一名劳动者的视角再来审视这一素材,便会发现有大量劳动教育资源蕴藏其中。一是聚焦整齐的楼房,遥想建筑工人之辛苦。引导学生看看一座座整齐的楼房,感受它凝聚着建筑工人的辛勤、汗水和智慧,体会劳动者的艰辛,渗透劳动创造美和幸福的劳动启蒙教育。二是聚焦送奶工人,借助计算得到的数据,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一位送奶工人每天要在一个小区登门送奶87瓶,是多么辛苦啊!但当他把新鲜而富有营养的牛奶及时送到每位客户手中的时候,他又是多么满足啊!在辩证分析中,再次强化劳动价值教育。巧用习题,让习题中的劳动要素充分散发教育光芒,让《意见》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的育人导向得以充分落实。

二、活动嵌入,让学习探索中的劳动教育要素“实起来”

苏联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在依托数学活动训练儿童的数学思维,提升儿童的学科综合素养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让劳动要素嵌入其中,实现学科学习与劳动教育双丰收。

1.让发现学习因劳动而厚实。

作为教师教学和儿童学习的重要依据和内容,教材中的例题除了承载着传递学科知识、培养学科能力的功能之外,还蕴藏着大量的劳动教育要素,教师要深入挖掘、科学改编、精心设计、多元训练,让教学材料不断凸显其劳动教育价值,让知识学习因劳动而“厚实”。如教学苏教版六下“圆柱的侧面积”时,我们可以结合教材例题,对其进行适度创编,让劳动教育要素嵌入发现学习之中。如教学苏教版六下“圆柱的侧面积”时,教师可以设计课前研究活动——“做烟囱”,即以卡纸代替铁皮,让每个学生动手制作三节直径为5厘米的烟囱,两节烟囱穿插2厘米,三节接起来总高度为29厘米,并引导学生结合制作过程研究以下问题:(1)每节烟囱的高度应该是多少厘米?(2)做一节烟囱用的卡纸面积是多少?它与直径和高有怎样的关系?(3)三节烟囱接起来以后,表面积是多少?这样,就使原本的知识学习充满了探索与发现的味道,使平面化、学科化的学习活动变得立体起来、丰富起来、厚实起来,更将劳动要素训练嵌入探索活动之中,在任务驱动的活动中实现强化。

2.让课堂交流因劳动而多彩。

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有一个重要环节,即交流展示。通過交流展示,不仅可以让探索与发现的成果得以分享,让智慧与经验得以碰撞,还可以借此深入挖掘劳动教育要素,厚植劳动观念与劳动精神教育。如教学苏教版三上“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有这样一道习题(如下页图3)。交流环节,教师在学生交流数学学习与发现的基础上,立足生活实际,聚焦劳动要素——“这么多小朋友一起种树,关于分组你还有哪些想法呢?”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纷纷说出:“种树挺辛苦的,最好每个组男同学与女同学搭配一下,这样可以充分发挥男同学体力好的优势。”“我认为,最好三、四年级的同学也相互搭配一下,让大哥哥大姐姐帮帮三年级的同学。”“我觉得,我们男同学体力好,每组的人数可以少一点儿。”……学生的交流已远远超出了学习的“边界”和教师的“预期”,上升到了劳动中人力资源的优化组合,更上升到了劳动过程中相互关爱、相互照顾、主动奉献与作为的劳动精神与崇高境界。

三、多元参与,让探究实践中的劳动教育指导“强起来”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儿童社会行为的习得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现实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来完成的。他深刻揭示了儿童学习过程中其他人的重要影响。在立足学科,引导学生参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充分调动多种力量,让劳动指导在活动中不断得到强化。

1.同伴互助因劳动而发生。

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力量,儿童间的相互帮助与学习直接影响着其学习的程度与效果。在设计学科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结合学科需要和学生实际,尽可能为同伴间的互学共赢创造条件,想方设法用好儿童自身和他人的无穷力量,让劳动教育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因同伴间的相互指导、相互帮助、相互鼓励而真实发生。如学习苏教版三下“平方米的认识”之后,笔者结合教材中的习题(如图4),创造性地开展了一次专题实践活动——用自制的“面积尺”量面积,放手让学生4人一组,充分经历“制作面积尺—测量面积—汇总交流”的完整过程。在任务驱动下,学生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相互指导,创造性地完成了测量任务,有的小组居然搭起脚手架,测量出了教室一面墙的面积。这一过程,既巩固和强化了学生对平方米的理解与认识,又增强了他们的合作精神与探究欲望,还切实培养了他们的劳动精神和劳动能力。

2.家校协作因劳动而升华。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社会及家庭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全力调动家长参与指导与帮助,让家庭教育发挥其独特的优势。通过项目驱动、问题带动、活动联动等方式,全力构建家校合作新格局,让劳动教育有更丰富的实践与强化场域,让家校协作因劳动而不断升华。如教学苏教版三下《上学时间》一课后,笔者结合本课的“综合与实践”特性,注入数学学习内容(时与分的认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强化与训练,并对其进行了拓展与延伸——让学生统计家长的工作时间。学生回到家中,详细询问家长每天的工作时间情况:几时几分从家里出发,几时几分到工作单位,几时几分下班,几时几分回到家中,路上用时、工作时长各是多少,家长指导学生认真填写记录表。第二天,课堂上四人一组,汇总四个家庭中父母的工作时间情况,并进行数据分析与交流。这样的活动,不仅使学生经历了数据收集与整理的实践与应用过程,巩固了其对时与分的认识,更使他们深切感受到父母工作的辛苦和不易,实现了劳动教育的价值引领、情感熏陶和方向指引,让家校协作因劳动而升华。

综上所述,“全学科”视域下的劳动教育,要注意聚焦学科教学,融入劳动教育,不断激发儿童的劳动热情,培养儿童的劳动能力,增强儿童的劳动体验,让课堂在夯实儿童学科素养的过程中,逐渐成为儿童劳动精神养育和劳动技能提升的重要场域。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小学数学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