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PAD)在学前心理学课程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2021-09-07 22:33邬巧黎君
大学教育 2021年7期
关键词:本科教学对分课堂

邬巧 黎君

[关键词]对分课堂;学前心理学;本科教学

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于2018年6月21日在成都召开,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出席并讲话。会议强调,“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陈宝生部长说:“本科不牢,地动山摇。”这充分说明了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重要性。高校的课堂是高校教学质量的主阵地。2019年广西外国语学院成立了课题组,把对分课堂(简称PAD)运用到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把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我管理,提高学习效率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探索如何提高大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PAD基本模式及理论基础

(一)PAD基本模式

1.PAD的概念

PAD即对分课堂,2014年,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对分课堂的理念,提倡以教师、学生为双中心,注重教学相长。PAD是针对当前高校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讲授式课堂与讨论式课堂的优点而提出的课堂教学改革新模式。PAD核心理念是分配一半课堂时间给教师讲授,另一半给学生讨论,并把讲授和讨论时间错开,让学生在课后有一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PAD对应的考核方法强调过程性评价,并关注不同的学习需求。

2.PAD包含的要素

PAD包含“教师讲授(Presentation)、学生内化(As—similation)、学生讨论(Discussion)”三个阶段,因此简称PAD课堂。其中,学生内化是对分教学最核心的要素。PAD的三个阶段又可以细分为五个环节:教师讲授、学生独立学习、学生独立做作业、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3.PAD操作流程

根据学生内化安排在课内或课后,可将对分课堂分为“当堂对分”或“隔堂对分”。最简单的当堂对分是“3分钟对分”,技术使用娴熟的教师,很容易扩展到6分钟、15分钟或更长的对分。

PAD最常采用的是“隔堂对分”的方式,即将学生内化过程安排在课后,本堂课讨论上堂课的内容,这也是对分课堂区别于传统课堂最大的特色。

(二)PAD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发现,知识的学习是意义建构的过程。为实现学生的意义构建,教师应创建适宜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协作构建知识。PAD中协作过程的关键环节是会话(交流、讨论),通过会话使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能更有效地完成高质量的意义构建。

2.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核心意义在于“无条件地积极关注”。PAD关注教学中学生认知的发展,更关注学生情感、兴趣、动机的发展规律,其教学过程强调自由发展原则,认为学生在安全的气氛中,能够自主发动学习,自由选择学习内容。

3.“教学做合一”理论

根据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最高目的。“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教”与“学”都是以“做”为中心。PAD就是要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最终都落实为学生的“做”,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二、学前心理学课程PAD教学模式构建的现实诉求

(一)课程教学理论抽象,学生欠缺应用能力

学前心理学是一门阐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基本规律和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特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其知识点较多,理论性较强。且学前心理学课程的教材一般都是根据普通心理学的编排体系编写,教师既要回顾普通心理学的知识,还要根据学前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教学。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分析远远不足以让学生很好地理解相应的知识,更谈不上技能的培养了。

(二)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参与性不强

现阶段,学前心理学课程的本科教学通常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即在规定的课时内,教师围绕学科的知识体系,直接将理论知识系统地全盘灌输给学生。讲授法确实解决了传授大量知识的问题,但学生不能“听懂”和“记全”,更是因为单一地听,没有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往往感觉疲惫不堪,难以真正体会学前心理学的知识对于将来专业成长的重要性,难以将课本的知识理解、内化,更难以转化为相应的實践能力。

(三)教学模式和内容分离,无法提高教学效果

最早系统地对学前心理学的教学和改革提出研究的应是陈帼眉、冯晓霞带领的课题研究小组。早在1996年,该课题组就在北京师范大学提出了一系列学前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建议。杨丽珠也在辽宁师范大学进行了学前心理学教学内容、体系和方法等方面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部分学者在研究教学模式的改革,以期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却由于无法完成教学内容的讲授或教学模式过于理想化,难以将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较好地结合起来。如何引导学生形成对知识的自主探索,同时又能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并且内化吸收,提高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充分融合课堂教学、课后独学和讨论交流,这是当前大学课堂教育改革要关注的问题。

三、PAD在学前心理学本科课堂中的应用

(一)学前心理学课程介绍

学前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该门课程主要阐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基本特征,知识点较多,理论性较强。学前心理学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课程奠定坚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同时为学生将来解决学前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供帮助,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广西外国语学院的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时间为32个课时,有2个学分。

(二)学前心理学PAD课堂设计

1.学前心理学课程的PAD课堂设计,详见表1。

2.PAD课堂设计的实例,详见表2、表3。

以“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为例,第一节课40分钟。

第二节学生讨论、全班交流40分钟。

(三)PAD课堂实践教学反馈

1.学生对PAD的反馈

本堂课结束后,我们通过对学生的调查收集了以下反馈意见:课堂教学不再是“填鸭式”“满堂灌”,教师简要地讲解和点拨,让学生了解了基本的理论框架。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这样不仅促进了同学间的关系,还能以最快的速度记住自己分配到的内容和任务,对教材有了更深的了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都非常喜欢这种模式,可以将之前学的内容重新复习一遍,回答问题的人非常多,课堂上教师提供了很多机会让学生踊跃发言。分小组讨论分享,既给学生獨立思考的机会,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角色扮演的过程不仅能让学生把课本的知识弄懂,还让课堂氛围变得很活跃。小组讨论分析,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协作精神以及共赢意识。

2.教师对PAD的反馈

大学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的培养。PAD是基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性、教学质量的课堂教学形式。对于PAD在教学班级的第一次实践尝试,学生都表示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并表示愿意配合和采用这种新的教学形式进行授课。这节课是教师实践PAD的第一节课,学生带着极大的热忱参与了课堂及作业等活动,并获得与以往上课完全不同的体验。以往的课堂是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现在的PAD是教师适当留白,留有空间给学生自我探索和学习,是学生自己要学,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高涨,对教师和学生的挑战也更大。后续,PAD在学前心理学的教学中,成为教师和学生喜欢的一个课堂教学改革的模式。

3.学生课程成绩的反馈

w老师在2019年秋季学期,担任两个班级的学前心理学教学工作,其中一个班级采用PAD教学模式(以下称"PAD教学实验班级”),另外一个班级采用传统的教学形式(以下称“传统教学普通班级”)。从两份期末成绩的分析数据中,可知:在PAD教学实验班级中,共有34人。其中,不及格1人,分数为58.5分;60-70分数段,1人;70-80分数段,16人;80-90分数段,14人;90—100分数段,2人。学生的成绩分布在70-90之间的达到了88.24%,及格率达到了97.06%(见表4)。在传统教学普通班级中,共有37人。其中不及格3人,最低分数为54分;60-70分数段,2人;70-80分数段,17人;80-90分数段,14人;90-100分数段,1人。学生的成绩分布在70-90之间的比例为83.79%,及格率仅为91.89%(见表5)。

同比,同期上课的其他采用了PAD教学的班级,学生成绩得到了明显提高,表现在不及格人数降低5.17%,70-90分数段提升4.45%,及格率提升5.17%,优秀率提升3.18%。实践证明,通过PAD教学,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了提高和增强,且知识内容均得到了充分的理解和掌握。

四、学前心理学PAD教学的反思与建议

(一)PAD要求教师改变角色意识与教学行为

1.PAD要求教师不能“满堂灌”。一直以来,高校的课堂都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听和记录,课堂氛围比较沉闷。以往的学前心理学的本科教学也是采用讲授法,在规定的课时内,围绕学科的知识体系,教师直接将理论知识系统地全盘灌输给学生。讲授法解决了传授大量知识的问题,但学生却难以真正体会理论知识对于将来专业成长的重要性,也难以将课本的知识进行理解、内化,更难以转化为相应的实践能力。

2.PAD是讲授与讨论的有机整合。教师要做好课堂教学设计,PAD不是简单的讲授+讨论,它是全新的教学模式,从如何教到如何学、从作业布置、课堂管理和效果评价,与传统教学相比都有根本性变革。在讲授、吸收和讨论不同时进行的阶段,师生、生生之间的思想得到交流和碰撞,不仅以教师为中心,且以学生为中心,即以教师、学生为中心的“双中心”的学习,促进教学相长。PAD是一个集大成者,在课堂中也可以采用其他教学模式的一些优点,可以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3.PAD教师应该是多种角色的集合。教师可以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支持者、促进者。PAD的核心理念是权责对分,权利和责任是绑定的。传统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对立关系。在PAD中,教师把知识作为客观的建构呈现出来,与学生一起理解、欣赏、批判与改进。教学中,通过释放学生的个性,学生主动把知识融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融入自己的认知与经验中,主动承担起自己在学习中的责任,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有了新的感受,获得个性化发展。陶行知先生说:“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通过成就学生,进而成就了教师自己,应该是教师最理想的境界。

(二)PAD要求学生有积极的自我意识和行为

1.PAD要求学生要明确自己在课堂学习的地位。PAD要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特别是在讨论这个环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生不是被动的受教育者,不是知识的容器,通过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理解和感受,提出自己的困惑,并找到问题的节点,找到对应的知识和实践的意义。

2.PAD注重学生的自我内化。作业和复习是一个自我内化的过程。教师做了讲解示范完之后,学生需要通过行为实践才能真正理解教师想传递的内容。听讲只达到了解的效果,学生要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必须要有内化的过程,要自己独立思考、体会。作业可以是对教师讲授内容的练习,也可以是对内容难度的提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举一反三,加深理解。

3.PAD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大学生大多是超过十八岁的成人,自我管理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学生有自己的认知、自己的情感表达方式、自己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PAD的讨论就是一个学生交互式的学习,是一个自我管理的过程。学生要学会整理自己的思路、学会如何表达、如何融入课堂、如何建立学习关系。PAD促进了大学生的自我成长。

总之,PAD教学实现了教学相长、因材施教、权责分明。通过权责对分,PAD把部分责任转移给了学习者,使他们也成为教学过程的决策者。在PAD模式下,教师更多的是负责学生共性化的发展,学生更多的是负责自我个性化的发展,从而提升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进而使其走向自我教育的学习。PAD释放了学生活力,也“倒逼”教师提高教学水平,这样才能创造高效的课题。在广西外国语学院,PAD引发了学前心理学教学“模式+内容”的变革,促进了学前心理学课程理论教学和应用能力培养的结合。PAD课堂改革的有效性,也将推广到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中,促进了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猜你喜欢
本科教学对分课堂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需要解决的问题”评析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英语课外作业设置
《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本科教学改革探讨
浅谈信息化平台背景下“对分课堂”的教学意义及思考
完善教学信息反馈体系,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电影史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