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留学生与中国文化融合的实践研究

2021-09-07 22:24石晶王芳芳陈雪莉修光利
大学教育 2021年7期
关键词:跨文化适应文化融合来华留学生

石晶 王芳芳 陈雪莉 修光利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留学生;中国文化;文化差异;跨文化适应;文化融合

随着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用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与世界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来到改革开放40周年的时间节点,习近平再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国家的发展壮大,海纳百川的包容性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外学生选择来华留学。据教育部网站消息,2013年共计有来自200个国家和地区的35.6万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分布在全国746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育教学机构中学习。2018年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万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全国1004所高等院校学习。短短5年时间,来华留学人员数量增幅达到38.2%,分布院校也更加广泛。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底蕴深厚,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外国留学生在华受教育之后担任文化交流与传播使者的角色。本文以上海E大学外国留学生为调研对象,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来研究如何增强来华留学生与中国文化融合,旨在加强外国在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以达到促进“一带一路”倡议中提出的构建文化交流桥梁目标的有序实施,同时有利于突破文化隔阂,推动不同文明在兼容并蓄、交流互鉴中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和活力,建设一个更具包容性、更加美好的大同世界。

一、调研设计

(一)研究问题

通过对E大学的来华留学生发放问卷调查,分析留学生留学动机、语言状况、与中国文化的融合情况以寻找增强来华留学生与中国文化融合的实践方法。

(二)研究对象

E大学是中国教育部授权招收来华留学生的大学之一,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接收和培养来华留学生,至今已培养了140多个国家的上万名留学生,具有留学生培养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经验,为培养高质量、国际化的硕士留学生提供了坚实保障。本研究对E大学的来华留学生发放了调研问卷,问卷采用中英文,共计发放调研问卷120份,回收98份,回收率为81.7%;回收有效问卷为96份,有效率为98%,其中男女比例为2:1。参加此次调研问卷的留学生基本情况如下:

1.留学生基本情况

被调研的留学生有9人未注明国籍,其余87人分别来自37个国家,其中来自亚洲的有53人,占被调研总数的60.9%;来自非洲的有21人,占被调研总数的24.1%;来自欧洲的有8人,占被调研总数的9.2%;来自北美洲的有4人,占被调研总数的4.6%;来自大洋洲的有1人,占被调研总数的1.1%。被调研留学生所属国籍情况与我国2018年整体留学生国籍占比情况基本一致,见图1。人数最多的3个国家为韩国14人,蒙古11人,摩洛哥6人。被调研的96名留学生中男性为64人,占被调研总数的67%,女性为32人,占被调研总数的33%,男女比例为2:1。

2.留学生来华接受教育水平

参与调研的留学生中有9人来华攻读博士学位、17人来华攻读硕士学位、40人来华攻读学士学位,另外还有30人来华接受非学历教育。对比我国2018年整体留学生类别情况,E大学被调研留学生来华接受学历教育的人员比例略高,占被调研总数的69%;学历教育中受教育层次(博士、硕士和学士比例为1:1.9:4.4)略高于我国2018年整体留学生学历教育情况(博士、硕士和学士比例为1:2.3:6.8),具体见图2。

3.留学生来华次数和累计来华居住时间

参与调研的留学生中第一次来中国的有38人,占被调研总数的40%;来中国2-3次的有30人,占被调研总数的31%;来中国4~5次的有11人,占被調研总数的11%;来中国超过5次的有18人,占被调研总数的18%。

被调研的留学生中来华居住时间不超过三个月的有31人,居住时间在三个月到半年的有9人,半年到一年的有13人,超过一年的有43人。其中居住超过半年的占比58%,与接受学教育人群占比情况基本吻合。

4.留学意愿调研

北京工业大学吴文英等人的研究表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与留学生来华动机、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学校管理方式及地域差异呈显著线性相关。因此,本问卷在设计时,对留学生何时有出国意愿、出国想法来源及选择留学国家时最关注的因素进行了调研。

调研结果见表1,显示被调研人员产生留学想法的时间段与其来华受教育程度具有一定相关性。笔者认为大部分来华接受本科教育的学生其出国意愿产生在高中阶段,而来华接受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育留学生其出国意愿应该是在本科阶段产生的。由于非学历教育的人员本身受教育水平不清楚,因此该部分人出国意愿的产生时间段分布带有不确定性。

本文同时对留学生留学想法的来源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一半的留学生的出国留学的想法源自于个人,有40%的留学生是受到朋友、老师影响或家庭影响而产生留学想法,还有10%的留学生则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而产生出国留学的想法。对于在选择留学国家时最关注的因素,有43人认为该国的教育水平最为重要,27人看重该国的留学生政策和留学费用,有23人比较在意该国对外来者的态度,还有17人则认为该国的综合实力是主要影响因素。该题设置为单选题,但很多被调查人员进行了多选,可见大家在选择留学国家时还是综合考虑几项因素的。

二、调研过程及调研结果

就文化总体评价而言,外籍留学生认为汉字文化、儒家文化、饮食文化、思想文化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形式。常言道要对症下药,图3给出了E大学留学生在华遇到问题的主要原因调研情况,可见语言障碍仍是文化融合的主要问题,其次是文化差异和生活习俗差异;信任问题主要也是沟通和文化差异造成,调研中仅有3人觉得是由于宗教信仰差异引发留学不适应性。

(一)语言情况调研

语言障碍对每个留学生来说都是最大也是最难克服的困难,语言问题不仅阻碍来华留学生的文化适应过程,而且会影响他们学习生活中与中国人群交际的积极性和有效性。表2给出了参与调研的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时间与汉语水平对应情况,将汉语水平达到母语、可进行工作学习沟通、日常基本沟通、只会简单词汇分别赋予4到1的分值,通过SPSS分析结果,可以看到60%的留学生来华不到一年,汉语平均水平处在只会简单词汇和进行日常基本沟通之间。同时可以看到,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加,汉语水平会相应提高,汉语水平处在可进行工作学习沟通和日常基本沟通的程度。参与调研的留学生中有4人觉得自己的汉语水平达到母语水平,分别来自韩国、马来西亚和蒙古,占被调研总数的4%;有29人觉得自己的汉语水平在工作、学习的交流上没有问题,占被调研总数的30%;35人的汉语水平达到日常基本沟通水平,占被调研总数的37%;28人的汉语水平仍处在仅能说出简单词语的阶段,占被调研总数的29%。

(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度调研

文化融合即要实现跨文化适应。文化适应是指两个以上不同文化群体和成员之间不断接触在文化和心理方面引起的变化过程。文化认同是文化适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更强调个体内心的情感、体验和态度,更具有内在性。

笔者就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情况进行了问卷调研,调研结果显示46%的来华留学生表示很喜欢中国文化,51%的来华留学生表示只了解一点中国文化,仅有3人表示完全不了解中国文化,没有人表示不喜欢、不想了解中国文化,可见来华留学生们并不抵触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图4给出了不同学历教育水平的留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情况,可以看到随着被调研来华留学生受教育程度的增加,其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反而降低,或者也可以说是随着年龄的增加,来华留学生对异国文化的感兴趣度或接受程度反而降低。

对于留学之后对于文化碰撞的看法,96名来华留学生有20人表示没有什么感觉,54人认为还可以,只是有文化差异,14人有较强的文化碰撞感受,感到中国社会很多方面需要改进,调查中仅有4人表示有强烈的文化碰撞感受,并对此表示不能容忍。从图5可以看出随着受教育水平或者说年龄的增长对于逆文化碰撞的包容性也越高,更容易接受文化差异。

(三)文化的外在内容适应情况调研

文化适应可以细化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文化的外在内容适应,主要就是指衣食住行这些日常生活中总是接触的具体事物。另一方面是文化的内涵适应,最为常见的就是风俗习惯、人际交往习惯。

对于外在内容适应情况,问卷设计了多选题“在生活中哪些方面的问题带来比较多的困扰”,选项包括衣食住行和其他,调研结果(见图6)显示饮食差异是给来华留学生造成最大困扰的因素。

针对来华留学生在E高校饮食情况的调研结果显示,被调研留学生中35人能较快适应饮食,总体能习惯在校饮食;36人表示还能接受校内部分菜品,每次都吃那几种,22人表示在食堂用餐较少,饮食地点倾向于校外,仅有3人表示完全无法适应中国的饮食。根据调研结果显示,接近40%的留学生是可以接受并适应校内食堂饮食的,还有超60%的人觉得选择余地少或者更傾向于选择校外就餐。

为了便于管理,高校通常设有专门的留学公寓楼,其住宿条件一般都比国内生好。来华留学生对住宿不满意的原因有所不同,此次调研中有35人认为住宿设施条件有待提高,25人觉得住宿费用应该降低,20人觉得舍友之间的交流存在问题,19人则表示宿舍安全性有待提高,还有个别人由于不住在校内放弃回答该选项。

出行是留学生走出校园了解中国社会的必要途径,因此问卷就来华留学生的出行方式和每周出行次数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一半以上的人每周出校1-2次,1/3的人每周出校3-4次,仅有1/7的人1周出校超过5次。来华留学生的出行方式主要是步行和公共交通,19人选择自行车或电动车出行,仅有6人选择自驾出行。

笔者同时对来华留学生生病时买药和就医情况进行了调研,55人选择生病时自己照顾自己,25人选择到学校外面的医院就医,9人选择去校医院就医,还有7人选择向自己祖国的医生求助。调研结果可见留学生对学校医院认可度比较低,当然这与E大学校医院本身的就医条件和医疗水平有关。

随着网络和手机应用的发展普及,人们的生活与各种软件和APP密不可分,很多时候软件和APP成为现代人的交流和衣食住行的新方式。本研究对于来华留学生熟悉的中国软件也进行了调研,图7显示,对于几款常用的中国软件,尤其是微信,留学生的接受度和使用比例还是很高的。

(四)文化内涵适应情况

文化内涵主要是风俗习惯、人际交往,因此本文就来华留学生在华留学生风俗习惯、传统节日、人际关系进行了调研。

本文采用SPSS对来华留学生适应中国的风俗习惯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将对中国风俗习惯的适应性设立了4个等级:没有困难、较困难、困难和非常困难,分别赋予1-4分,分析结果见表4。整体来说被调研的E大学96名来华留学生对于中国风俗习惯的适应情况处于没有困难和较困难之间,而来华接受教育的水平对此影响并不明显。

中国传统节日集中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生动展示了广大民众的精神世界。参与传统节日的庆祝是了解文化、融人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调研结果显示,34%的来华留学生会特意庆祝中国的传统节日,57%的人会在中国朋友邀请下参与庆祝活动,仅有不到10%的表示完全不会过中国的传统节日。从调研结果看,来华留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参与度还是比较高的,同时留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交融还需要国内学生的积极介入及带动。

人际交往作为留学生适应中国文化内涵的一项重要活动,其不仅是指语言上的沟通,还是指对礼仪习惯、生活方式和社会价值观的适应和认同。对于人际关系,38%的被调研来华留学生表示和外国人在一起多一点,33%的被调研留学生表示喜欢和同胞在一起,也有几个很好的外国朋友,不到10%的被调研留学生表示基本上只和同胞在一起,还有接近20%的人表示很少与人交往。

三、结论

本文就上海E高校来华的96名留学生进行了调研,调研样本基本情况分析显示样本的国籍分布、受教育水平与我国2018年来华留学生情况比较接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留学生作为沟通异国文化的纽带,是文化领域交流的使者,加强来华留学生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对传播我国文化,增进世界对我国的了解和认识,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与综合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整体来说,E高校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认可度还是比较高的,也认可来华留学经历对其人个人及人生的积极影响,见图8,但同时也反映了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1.大部分留学生选择来华留学是根据自己的意愿所做的决定,为我国较高的教育水平和强大的综合实力所吸引,因此保证留学生教育质量,让留学生感受到中国社会的实力是提高留学生与中国文化融合的基础。

2.文化与语言相辅相成,文化造就了语言,语言反过来又影响着文化。留学生来到异文化环境中,语言问题是最大也是最难克服的一个问题。在留学生培养上,E高校在努力建设全英文课程,打造全英文的课程体系。这对于一些母语为英语或者英语较好的留学生来说,确实有助于其更快适应学习生活,加快文化融入。但对于一些本身英语也不是很好的亚洲留学生来说,英文课程体系的建立对于文化融合并没有特别的作用。笔者认为开设专门的汉语语言培训课程更有必要,因为语言的学习,本身就是对文化的了解和适应过程。语言培训课程应做到课堂教学与课下拓展相结合,多开展一些文化体验类的活动,如通过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组织戏剧欣赏以及跟中国朋友开展茶话会等各种方式来促进留学生更快地学习汉语或者更好地适应在中国的生活。

3.进一步提高饮食和住宿条件,注重加强文化融合。在饮食上可以开设专门的西餐厅或者西餐窗口。住宿上可以适当改善居住环境,在安排留学生宿舍时,要考虑地域差异,尽量安排同地域的人在一个宿舍。同时,加强宿舍的日常管理,解決留学生提出的噪音问题、吸烟问题,提高宿舍的安全性。

4.推进实施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趋同化管理。贺珊等人在对来华留学生进行访谈时发现,部分留学生希望能够和中国学生一起上课,甚至有留学生提出是否可以安排和中国学生共同住宿的建议,从而提出了“趋同管理”的问题。目前E高校出于宗教信仰、生活方式不同的考虑,对于留学生还是采用单独集中管理的方式,但同时也拉开了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距离,无意间为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交流沟通砌了一道墙。“趋同化”管理无疑是促进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大趋势,如何解决“趋同化”管理实际操作上存在的困难,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5.增强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有效接触和交流。对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内涵的适应性调研显示,加强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交流将有效提高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融合过程。调研显示,对于中国传统节日,有近60%的来华留学生会在中国朋友邀请下参与庆祝活动,由此可见文化的融合和认同需要“领路人”,很多时候朋辈问的接触和沟通更利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学校的留学生管理部门可组织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课外体育活动,如象棋、乒乓球等。还可以举办更多能提高留学生汉语能力的社团活动,如观看中文电影、视频等,提供更多来华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交流、合作的机会,增加让留学生说汉语、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

6.提高留学生融人中国文化的主动性,鼓励留学生采取“走出去”的策略。教师和管理人员应在课堂和日常中鼓励留学生主动和中国学生接触,主动尝试“中国特色”的事务,如听中国音乐、看中国电影、读中国名著、诵中国诗词,都是很好的接触、了解中国文化的途径。

7.在信息化时代,学校和管理部门应利用好新媒体,在网络或者媒体上为留学生提供更多接触、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和途径。

猜你喜欢
跨文化适应文化融合来华留学生
对Colleen Ward双维度模型中影响因素的研究
浅析儒释文化融合对石恪绘画的影响
知识型新移民文化融合的内容及途径分析
基于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下的高中音乐教学模式探讨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浅谈西医类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
全英文授课临床本科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全英文授课医学本科留学生防御方式调查分析
跨境教育中的跨文化适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