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

2021-09-07 22:24闫娜李玉萍王春彦王燕青
大学教育 2021年7期
关键词:植物学思政元素课程思政

闫娜 李玉萍 王春彦 王燕青

[关键词]思政元素;植物学;教学;课程思政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随后,党和国家围绕“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学改革,统筹推进课程育人。“课程思政”这一概念源于上海,是指将德育融入所有课程之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即“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

在全国各高校开展以“课程思政”为切入点,探索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形成协同共振效应的大背景下,作为生物学科的基础主干课程,植物学面向生物学及农、林、中药等相关专业的本、专科学生开课,学习该课程的学生人数较多,影响面较大,因此在植物学课程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思政元素的挖掘在植物学课程育人和教学质量提升中的意义

(一)解决“工具性”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大学生就业形势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为实现大学生零距离上岗,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为企业培养了复合型人才。为了提高就业率,这种教育往往可能会朝着制造“工具性”人才的目标前进,趋向功利,造成了科技与人文的分离,甚至是人文精神的缺失。课程思政能润物细无声地在学生内心种下正义的种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提升教师朴素的育人观念,解决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思政“两张皮”问题

教师是教书育人的实施者,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他们以“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为座右铭,以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严谨的科学态度、诲人不倦的精神等方面塑造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和引领学生。如果认为思政教育只是马院老师的事情,往往会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分离。“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大学的属性和特征,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特色和育人导向。通过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植物学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及其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可将教师朴素的育人观念提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三)课堂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任何课程都具有明确的价值教育取向。课程是系统的教育知识的集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课程思政”内涵的完美体现,在植物学课堂教学中应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实现价值引领,培养学生辨别真善美、假恶丑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具有责任担当、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二、在植物学课程教学中挖掘思政元素的探索

(一)将思政元素贯穿于植物学课程教学的始终

针对一门课程进行思政元素的挖掘,需要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中系统地体现出来,而不是单纯设计某一章节的思政元素。通过对植物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梳理,我们挖掘出植物学课程教学中蕴含的思政内容及其与教学内容的契合点,在固定课时的约束下探索多种教学设计,使思政元素贯穿于植物学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二)植物学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

植物学是一门用专用术语、系统演化规则描述植物及植物界的科学,其为农学、园艺、植保等植物生产类专业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也为迎接并解决未来人类面临的诸如环境污染、食物短缺、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诸多挑战奠定坚实的基础。

1.植物学课程中体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深钻教材不难发现,植物学理论与实践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主要表现为:

(1)动态发展的观点

植物的演化过程是动态的,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的过程;植物的发育过程是动态的(如植物细胞分裂、生长、分化过程,器官形态建成等);植物细胞的结构是动态的(如胞质环流,生物膜结构、细胞骨架等)。

(2)适应的观点

一方面,植物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的适应性,体现为一定的结构产生与之相对应的功能,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如输导组织是植物体内进行长距离运输的组织,其细胞分化成管状结构,并相互连接;机械组织是对植物起支持作用的组织,细胞壁不同程度的加厚,具有抗压、抗张力和抗曲折的能力。另一方面,植物形态结构与环境是相适应的。如盐生植物柽柳为免受高盐毒害,形成外分泌结构——盐腺;高山上的植物为适应环境通常比较矮小;龟甲草通过在湿润天气长出繁茂的枝叶,而干旱气候来临时枝叶枯死。同时,植物与环境之间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比如,大量植树造林,扩大森林覆盖率,可以改善气候条件;气候条件的适宜又会促进植物的生长,从而增加植物多样性,因此生活中我们要节能排放、低碳生活,以保护环境。

(3)局部和整体的观点

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是系统论的一个重要思想,这一点也适合植物领域。植物体是由细胞、组织、器官构成的有机整体。如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等细胞器都有其特有的功能,但是只有在它们组成一个整体——细胞的时候才能完成相应的功能;另外,“根深叶茂”“本固枝荣”等很形象地说明了植物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生长的相关性。从这可联系到个人、家庭、集体和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作为中华儿女,我们理应将“知道怎样爱国”作为做人最大的事情。

(4)比较和归纳总结的观点

植物形态结构特征和系统分类是建立在特征差异性比较研究和对共性特征归纳总结基础上的。在植物学学习过程中,通过归纳抓住共性,通过对比明确差异性,可以使繁杂的问题简单化。

在植物学课堂教学中,在完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并用于认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将课程思政的主线融入课堂教学中,引领素质培养,引大道、启大智,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2.梳理植物思政元素案例,与植物学课程教学契合

植物学课程由理论、实验及分类实习三部分构成,植物学理论讲授又分绪论、形态解剖、系统分类三部分。应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每一部分内容的思政元素,形成一整套以课程思政为主线、与植物学课程教学内容紧密联系、不偏离课程内容的教学体系。

(1)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于绪论及系统分类教学中

绪论教学中,将中国优秀傳统文化融入植物学发展简史部分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厚植爱国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适当引用古诗词于系统分类教学中,因为中国古诗词有一个核心追求——美,而美在自然界的载体就是形态各异的百花。比如,讲解蔷薇科植物时,引用王安石《梅花》中“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描写梅花冲破严寒静静开放,以梅拟人,体现了绝世之梅和绝世之人;“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用鲜艳的桃花比喻充满青春气息少女的美丽。描述兰科植物可引用“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还有描写菊花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描写荷花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及将艳红的牡丹花与杨贵妃之美相媲美的“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启发学生思考每一种花的芳华,及其代表的一种情怀,联系当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国家经历了近70年的奋斗,终于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东方。作为当代农科学子,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也将成为开创者和建设者,通过努力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璀璨光华。

这些内容的融入,将微妙的情理蕴含在鲜活的形象之中,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自豪之感油然而生。

(2)汇榜样教育于形态解剖教学之中

形态解剖部分适时融人改革开放40年、建国70年以来我国在农业、经济、信息化等各方面所取得的优秀成果以及在此期间所涌现出的具有突出贡献的人物,如获得“共和国勋章”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其将毕生贡献于水稻,虽有上千亿的身价,自己却过着简朴的生活;同样获得“共和国勋章”殊荣的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教授,在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中医疗法不仅在中国广泛应用,而且因有效治疗疟疾而使中医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在面对物欲环境的诱惑时,老一辈科学家们始终保持内心的从容与淡定,当代大学生要学习他们爱国奉献精神,立志学一技之长以报效祖国,同时培养对科学的探索精神,理解学好本专业对人类发展的意义,认识到科学研究是朴素的、接地气的、实实在在的,距离我们每一位农科学子都很近,从而坚定“干一行爱一行”的信念。

(3)贯职业素养教育于植物学实验教学始终

在植物学实验教学开展中,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教育。有针对实验项目实施过程的个体与团队的协助,有对于实验方法与技术优化的思考,有遵守实验室准入制度、爱护实验室仪器设备、进行规范的操作技能、执行实验完成后的归位等意识,每个过程学生均主动参与其中,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理解团队协助的真谛,在端正科学严谨的态度基础上培养其创新潜能。

三、植物学课程教学与思政元素有机契合的成效

在植物学课程教学中合理融入思政元素,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金陵科技学院植物学课程作为校级研究性教学试点课程,该课题组有教师4人,教师的年龄结构、学院结构、职称结构等合理,教师教学经验丰富,3位主讲教师分别负责园艺、园林和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植物学教学与研究,从事植物学课程教学均在15年以上,在校级教师授课竞赛中分别获得一等奖、二等奖的好成绩,所讲授的植物学内容深受学生的欢迎。

另外,在“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基础上,要将思政元素自然地融入植物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切忌生拉硬扯、牵强附会,要润物细无声。例如,在讲到“被子植物的花”内容时,通过繁殖这一概念的介绍,让学生理解生物生生不息的意义,要爱护生命,进而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的品格;通过展示五彩缤纷、绚丽多姿、香飘万里的花的图片,引入中国传统十大名花,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介绍南京各个高校“花”的特色,由南京农业大学情人坡上的梅花、南京理工大学的二月兰、南京信息工程学院的向日葵、南京林业大学的樱花等,讲到金陵科技学院的格桑花,引人格桑花在藏族流传的美丽传说,让藏族学生感到很亲切,愿意与大家交流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增进各族学生的交流,让民族团结的种子洒满校园;从花的概念“花是适应于生殖的变态短枝”切入,将各种美丽的花的图片进行对比,引导农科类专业学子在进行植物学学习时,要“左手文学,右手科学,在文学与植物世界间纵横穿行,搭建一座沟通文学与自然科学的鹊桥”,从而缓解学生对涉农专业的排斥,增强专业认同感。

特别是在“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要强调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要发挥专业学科教育具备德育“大熔炉”的教育合力作用,确保“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实现。

猜你喜欢
植物学思政元素课程思政
四川发现兰科植物新种
浅谈思政元素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大学语文》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研究
思政元素融入《政治经济学》教学探索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关于“植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初探与实践
模块教学在植物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