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2021-09-07 22:20刘晓华
大学教育 2021年7期
关键词:微生物学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刘晓华

[关键词]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立德树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可见,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就必须要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微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是生物学各专业本科生的必修基础课,具有重要的专业地位。在本门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推进课程思政的发展,有助于实现“育才”和“育人”的双向目标,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微生物学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微生物学课程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具有不同的课程性质、课程特点,但都是高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方式,具有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在微生物学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的实践和探索,具有根本遵循、内在依据和现实指向。

(一)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实施课程思政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强调,学校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为课程思政奠定了制度基础,将之上升到了政策层面。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但并不是唯一课程。新阶段,“孤岛式”的思政教育理念已很难适应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需要与立德树人目标的现实。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要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并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二)微生物学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教学目标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内在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社会,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既要有高尚的品德,又要有真才实学。微生物学课程作为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其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微生物的形态、营养、代谢繁殖、遗传、生态、进化以及技术应用等知识,具有明确的知识导向。此外,课程也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强调科研伦理道德、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等,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在微生物学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并是不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强加于本课程中,使之成为“两张皮”的机械性教学或是应付式教学,而是微生物学课程内在的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这为其推进课程思政提供了内在依据。

(三)微生物学领域中的科技伦理道德底线是实施课程思政的现实指向

如今,随着社会日益进步,科技不断发展,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定位也发生了转变。其不再是针对少数学生的精英式教学,而是逐渐成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同时也是生命科学领域重要的二级学科。在生命科学研究中所涉及的科技伦理道德,则是在微生物学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契机和现实需求。科技伦理道德,是人们在从事科技创新活动时关于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想与行为准则,它规定了科技工作者及其共同体所应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在微生物学课程中融人思想政治教育,才能避免发生“基因编辑婴儿”等违反伦理道德和有关规定的事件,才能引导学生在微生物学领域中严格遵守科学道德和学术伦理规范,才能使科技真正为人民服务。可见,以三全育人为理念,在微生物学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是为了强化微生物学领域中的科学道德和学术伦理规范,坚守科技伦理道德底线,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二、微生物学实施课程思政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微生物学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和载体,但是其作为理科、工科等专业学生的基础性课程,从教师固有的教學思维、原有的知识结构、课程设计和学生的基础知识等方面而言,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会面临不少的困难和挑战。

(一)任课教师固有的教学思维导致其实施课程思政的意识不强

微生物学课程是生物、食品、环境、农学等技能型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在教学方面,任课教师往往是通过对理论知识的讲授和实验的操作,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掌握。微生物学任课教师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教学思维,使其容易忽视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和培养。更有甚者,认为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应该各司其职,将“育人”“立德”划人思政课教师或是学工队伍的职能范畴,专业课教师仅仅负责“育才”。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课程思政的被动推广和普及,后劲不足。

(二)任课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导致其实施课程思政的实效性不高

俗语有云,术业有专攻。高校专任教师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专业对口的专职教师,他们主要是对自己所教授的课程和专业特长进行深入研究,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知识结构更多地偏向专业化和单一化。再者,部分专任教师在钻研学术的过程中,忽视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革,这就使得任课教师容易出现有心无力的现象,难以挖掘微生物学课程融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进而掌握课程思政的规律和教学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他们在微生物学课中融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高。与此同时,由于任课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不足,缺乏对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知识储备,这导致他们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出现不科学、不规范和不严谨的表述,形成错误性教学。

(三)微生物学原有的课程设计使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受到影响

微生物学实施课程思政的主要方式是将教学内容和时政案例相结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讲授微生物学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微生物学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一般而言,授课时长为54~56个学时(3~3.5学分),理论授课内容章节较多,教学任务繁重,教学时间紧。这就使得任课教师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重点知识的讲授上,难以有时间和精力去深挖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推行课程思政。

三、微生物学实现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

在微生物学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课程性质和要求,从教师培训和课程设置等方面齐抓共管。《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于专业教育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

(一)有效提高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1.强化政治意识,提高思想政治素养。每一门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都应该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这就需要任课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导向,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增强政治敏锐性。如此,才能在推进教学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时,将课本知识结合社会热点,分析时事政治,真正实现微生物学的课程思政目标。

2.强化协同育人的意识,加强和思政课教师的交流和合作。微生物学课程专任教师受到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的限制,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要强化协同育人的意识,加强与思政课教师的学术交流、教学实践和科研合作,探索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和方式方法,取长补短,促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有机结合,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二)充分挖掘微生物学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1.结合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强化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时代责任感。实施课程思政,就是要求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已经认识到了微生物的存在及其作用,也是最早应用微生物的少数国家之一。在讲授我国微生物学发展历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在微生物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如早在1910年一1921年期间,我国就培养了第一支预防鼠疫的专业队伍,居于国际先进地位。此外,通过介绍我国伍连德、汤飞凡、张宪武和陈华癸等微生物学者的伟大科学事迹,激发学生不畏艰难、坚持到底的探索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引导学生成就出彩人生,强化新时代青年学生的时代責任感和使命感。

2.结合课本知识和时政热点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微生物学和人类社会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时政热点和社会案例,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知识的讲授过程中。如在讲授微生物的生态等章节内容中,通过介绍微生物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和案例,向学生分析微生物应用于环境保护的可行性和对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观念;在讲授微生物与基因工程等章节内容中,通过分析“基因编辑婴儿”等时政案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严格遵守科学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在讲授人体微生物及病原微生物的传播等内容中,通过介绍病原体微生物通过水体、食物、土壤和空气等传播途径,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在讲授微生物的双刃剑意义时,通过微生物对人类医学的贡献和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使用细菌战残害中国人民的鲜明对比,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正确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等。

(三)科学规划微生物学的课程设置,突出实践育人功能

实践课和实验课是微生物学课程设置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既要有惊涛拍岸的气势,又要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就需要充分利用实践课和实验课的鲜明特点,突出实践育人的功能。首先,要确保实践课和实验课的学时,科学规划课程设置和学时设置、合理安排授课内容,避免整门课程以理论讲授的单一方式进行授课。其次,要重视在实践课和实验课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在实践课中,通过对当地相关企业、工厂的实地考察和参观,让学生了解我国进入新时代之后,微生物学的发展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当中,树立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和能力。如在实验课当中,通过小组实验和共同参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和团队能力,并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仅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挖掘微生物学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微生物学以传授知识和掌握技能为主体的人才培养目标转化为知识目标和价值目标相统一的育人模式,使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有助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微生物学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微生物学实验引入“项目式”分组模式的应用探讨
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德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形成性评价在高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考核中的应用策略
应用“小组讨论法”改进《微生物学》教学的初步实践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