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宝生
【教材分析】
(一)单元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着重把握各类散文在写法上的独特之处。
3.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欣赏各具特色的语言,培养对散文语言的赏析能力。
(二)文本解读
《背影》选自《朱自清全集》,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散文代表作,是写人记事散文,有很强的抒情性。作品采用纪实手法,择取父亲“背影”这一特定角度,并以之为线索,通过点背影、绘背影、惜背影、思背影带出“我”的四次流泪,真挚动人,把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之情,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愧疚、忏悔的心路历程展现得淋漓尽致。全文结构清晰严谨,语言素朴典雅,描写匀净细腻,情感丰富真挚,意境深邃悠远,有利于正向导引学生体悟亲情,培养理解、宽容、感恩、和谐的人文情怀,激发学生的生命热情。
【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接触的写人记事散文不多,此文可作为专题典范加以学习。特别是文中素朴典雅的语言、客观写实的叙述、细致入微的描写、真挚丰富的情感和巧妙的构思等写作特色值得学习。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用心去体会、感悟。因为现在学生大多还是独生子女,习惯了被关爱、被呵护,且八年级正是青春叛逆期,此时大多不善于理解、感恩父母。因而,让他们理解《背影》中的父子深情,特别是体悟儿子对父亲的愧疚、忏悔的心路历程是有难度的。因此有关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教师可链接相关资料加以点拨。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人记事散文的特点。
2.联系生活体验,体悟父子深情(感受与理解父爱)。
3.品味素朴而又典雅、简净而又细致的语言。
【教学重点】
1.了解写人记事散文的特点。
2.联系生活体验,体悟父子深情。
【教学难点】
1.把握文中“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变化,深入理解文本。
2.品味素朴而又典雅、简净而又细致的语言。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情感体悟法。
3.自主、合作、探究法。
4.资料链接助读法。
【课时安排】
2—3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读读写写
1.故事导入,说说父亲
屏显:
儿子眼中的父亲
七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十四岁:“好像有时候说得也不对……”
二十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二十五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陈腐不堪。”
三十五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百万富翁了……”
四十五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儿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五十五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在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六十岁:“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听了这个故事,说说你有怎样的启示?
(预设: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年龄是人生阅历的积累。随着儿子年龄的变化,其思想渐趋成熟,逐渐理解了眼中的父亲。)
反观当下,作为子女,你关注父亲吗,理解父亲吗?一直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歌颂无私的母爱,而父爱似乎总是被淡忘。其实,父爱无言,只默默生成,慢慢积淀,静静流淌。今天,我们就跟随朱自清先生,与他一同注视背影,体悟真情。
[设计意图:开课即紧扣教学重点(体悟父子深情),直面“父”与“子”,为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不善于理解感恩父母的八年级学生的情感提升做前期正向暗示与铺垫。]
2.读读写写,感受氛围
(1)读准字音,写正字形
学习文章,首要读准字音,写正字形。请看课本77页“读读写写”版块中的14个词语,标出拼音,并模仿其行楷字书写。书写时,请矫正写字姿势。写完后,同桌相互纠错评析。
(备注:此环节也可课前预习时完成。)
(2)理解词义,感受氛围
掌握词语需理解词义,请从文中找到出处,借助词典,结合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而掌握词语的关键又是运用,请任意选取其中的3个以上词语说一段话。
师生针对所造语句,对选取的词语运用正确与否进行评析……
刚才通过选词造句,进一步理解了词义。在此,再回想下这些词语,以及这些词语所在的句子,整体上有怎样的氛围感?
(预设:这些词语给我们的感觉是惨淡、凄凉、伤感、灰暗、压抑……整体上是感伤、悲凉的,有种沧桑感。这也正是朱自清《背影》的感情基调。)
屏显:
1.迂(yū):言行守舊,不合时宜。
2.拭(shì):擦。
3.搀(chān):用手轻轻架住对方的手或胳膊。
4.交卸(jiāo xiè):旧时官吏卸职,向后任交代。文中指失业。
5.狼藉(láng jí):乱七八糟的样子。
6.簌簌(sùsù):纷纷落下的样子。
7.赋闲(fùxián):这里指失业在家。
8.游逛(yóu guàng):游览,为消遣而闲走。
9.踌躇(chóu chú):犹豫。
10.马褂(mǎguà):旧时男子穿在长袍外面的对襟的短褂。
11.蹒跚(pán shān):文中指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12.颓唐(tuítáng):衰颓败落。
13.琐屑(suǒxiè):细小而琐碎的事。
14.触目伤怀(chùmùshāng huái):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怀,心。
易错字音:搀、蹒跚、游逛、踌躇。
易错字形:狼藉、簌簌、马褂、琐屑。
(设计意图:当下很多初中语文课堂忽视字词的音形义教学,认为这是小学的任务。长此下去,必将动摇学生的语文素养基础。其实,课标中已明确“识字与写字”是四个学段的共同要求。为此,我们以“读读写写”中的字词为掌握主体,夯实其音形义。并通过组词造句,引导学生重视词语的运用,而不仅仅是机械地记住词典义。同时,也借助词语所传达的氛围,让学生学会整体感知,初步感受文本的情感基调,为进一步体悟文本丰厚的情感作铺垫。)
二、浏览教材,明确目标
《背影》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首篇文章,学生学习前可借助单元提示和预习提示等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师生交流讨论梳理学习目标要点。
屏显:
学习目标:
1.学习写人记事散文。
2.联系生活体验,感受父子深情。
3.品味平实而饱含感情的语言。
(设计意图:任何一个文本,都有无数的语文要素教学点。为避免教学的随意无序,部编版教材对每篇文本均有相对明确的教学要点指向。为此,我们引导学生重视教材中的单元提示和预习提示等助学内容,领会编者意图,清晰学习要点。也让后续环节学习有的放矢,有章可循。)
三、追踪背影,形散神聚
屏显: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其散文朴素缜密,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极富真情实感,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主要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
我们都很熟悉朱自清先生,初中语文教材的首篇课文就是先生的写景抒情散文《春》。在此,我们简单回顾下先生的简介。从中可见其散文在中国现代散文中的重要地位。而先生又将“背影”作为他的一个散文集的名称,可想而知,《背影》这篇文章,对于先生来说,是情有独钟的,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请问,《背影》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预设:根据单元提示知道,这是一篇写人记事散文。)
请大家在课本标题下方批注“写人记事散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类散文。
你如果来写这类散文,准备抓住哪几方面来写?
(预设:顾名思义,“人”与“事”是这类散文的主体内容。这类成功的散文,其实就是要让读者感受到作者某种强烈的情感,要以“情”统摄全篇的“人”与“事”。所以,好的写人记事散文,就要将“人”“事”“情”三者有机融合,让读者与作者的心扉碰撞,产生共鸣。)
下面,请默读全文,圈点勾画文章,结合你的初步阅读感受,围绕“人”“事”“情”三个关键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预设:祖母去世那年父亲到车站送“我”去北京念书时,艰难爬过月台为“我”买橘的“背影”场景,从中感受到父子深情。)
刚才的概括虽各有侧重,但都说到“背影”场景。“背影”确实是此文的主体内容。下面,我们首先就围绕“背影”来梳理文章的内容。思考此文出现了几次“背影”,请用横线在文中相应位置标出,并简要概括内容。
(预设:文中出现了四次“背影”。第一次:“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里的背影是虚写,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二次:“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这里的背影是实写,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三次:“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这里的背影也是实写,父子分别,惜别背影。第四次:“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里的背影是虚写,别后思念,再现背影。第二次是详细写,第一、三、四次是略写。)
这四次“背影”分别出现在第一段、第六段和第七段,而第二至五段却没有写“背影”。请反复朗读这几段,概括内容,体会思考、交流探讨是否多余,可否删去?
(预设:不多余,不能删去。第二段:写跟着父亲奔丧回家,是“背影”故事的缘起。第三段:写丧事完毕与父亲同行,是“背影”故事的前奏。第四段:写父亲决定为儿子送行,是“背影”故事的基础。第五段:写父亲送儿子上了车,是“背影”故事出现的准备。所以,这几段虽没有明写“背影”,但交待了故事背景,是一种铺垫,也是一种反差,为引出下文写自己被父亲的背影感动蓄势,使“背影”场景更感人,父子情深更真实动人。)
小结:刚刚我们围绕“背影”梳理了内容,展现了“点背影(第一段)——引背影(第二至五段)——绘背影(第六段)——惜背影(第六段)——思背影(第七段)”的叙事线索,共同表现了父子情深。内容初看有些零散(有一半以上的段落沒有出现“背影”),仔细推敲却都是围绕“背影”而写,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从中,我们也学习了谋篇布局的精彩,如首段采用倒叙手法,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有波澜。中间有铺垫、有对比,为最动情的事极尽蓄势之力。尾段内容上有补叙,结构上呼应题目和前文,使文章情感充沛,结构严谨。
(设计意图:此环节在前两环节的铺垫蓄势基础上,进行思路梳理、整体感知。从知识勾连入手,引出写人记事散文的“人”“事”“情”三要素,再概括内容、辨析内容,引导体悟出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同时了解此文精妙的谋篇布局,较全面地完成文本的整体感知。其间,还渗透应用七年级所学的朗读、默读等阅读方法,批注、圈点勾画等阅读策略(教学的整个过程都力求渗透)。
四、感受父爱,努力隐忍
屏显:
李广田先生认为,《背影》“之所以能够历久传诵而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者,当然并不是凭藉了甚么宏伟的结构和华瞻的文字,而只是凭了它的老实,凭了其中所表达的真情。”(《最完整的人格》)
叶圣陶先生说:“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呢?就是把父亲的背影作为叙述的主脑,从其间传出父亲爱惜儿子的一段深情。”(《叶圣陶论创作:文章例话》)
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叶圣陶、朱自清、唐弢:《关于现代散文写作——答编者问八题》,《文艺知识》第一集之三,1947年7月1日出版。)
李广田、叶圣陶两位先生都将《背影》的主旨和感人力量定位为“父爱”。朱自清先生之后也是说感念“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这也是我们大多数人读后的最初感受。下面,首先深入第六段文本去感受父爱。请熟读精思,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下面展示的语段是对原文的细节删改后的语段,请比较品读删除的细节,在反复诵读、对比赏读中品味父亲的背影,感受父爱。
屏显:
比较阅读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要费事些。我要去,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帽子,穿着褂子和棉袍,走到铁道边,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手攀着上面,脚向上缩;他身子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流下来了。
(预设:作者先描写外貌衣着,然后描写动作,仿佛用特写镜头细致地展示父亲爬月台的动作,并用“我”的情感反应烘托这个背影。值得关注的是,作者描写背影的镜头是一个“慢镜头”,一方面是因为父亲的动作确实不利索,一方面也是详细描写、展现形象的需要。这个“慢镜头”到父亲爬上月台就停止了。父亲的背影也就定格在了那里,深深地触动了“我”,也深深地打动了读者。这个背影是全文的重中之重,最能体现父亲对“我”的爱,所以写得非常详细。)
父亲月台买橘的背影让人感动不已,能否用段中的一个词来形容?(预设:努力)是的,这是个“努力的背影”。正是这位上了年纪、失业赋闲、谋事无绪的胖子父亲蹒跚地、艰难地爬上又爬下,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努力的父爱”。其实,这种“努力的父爱”文中随处可见,请默读其他段落,摘录有关内容,交流体会这种“努力的父爱”。
这种“努力的父愛”正如标题中的“背”字,不管是名词,还是动词,都在暗示我们,父亲是家庭的脊梁背,是家庭责任重担的背负者。而这种“努力的父爱”,其实更是含蓄深沉的。再品析标题中的“影”字,也在暗示我们:这种父爱更是含蓄深沉的,是隐忍的,是隐藏在动作、语言、事物等细节中的,没有轰轰烈烈,没有直诉心曲。就是想念儿子而主动示弱写信,字面上也仅仅是说自己的身体境况。
这种“努力隐忍的父爱”形象,能否也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概括?
师生交流探究……
(预设:全国语文名师王君用第三段中的“迂”来形容文中父亲的形象,我认为“迂”也能概括这种“努力隐忍的父爱”形象。)
一是言行迂腐,没事找事。如行李于父亲,可看可不看;价钱于父亲,可讲可不讲;座位于父亲,可拣可不拣;叮嘱于父亲,可说可不说……橘子更是可买可不买,即使非要买,父亲也可去可不去,月台更是可爬可不爬,自己百忙谋事,完全可以名正言顺地,不去送闲于“游逛”的、已成年的、来去路已熟的儿子。起码也是可送可不送,“不送”甚至更深得儿子之心。但历经三番五次的“再三”“踌躇”之后,“终于”还是决定送我……都是没事找事。
二是行动迂缓,“丑”态百出。如父亲臃肿肥胖,走路蹒跚,爬月台似也需拼尽全力……完全是一个无形象、无气质、无风度的老态龙钟的男人。
三是情感迂折,自相矛盾。如家书语言表达“处处矛盾”:既然“身体平安”,何来“膀子疼痛”?只是“举箸提笔”之不便,又何来“大去之期”?既然只为了告知儿子自己身体不好希望见到儿子,又何来最后不用感叹号而用一个句号淡淡收尾。遮遮掩掩,大有苦衷。
“言行迂腐”也好,“行动迂缓”也罢,如此种种,不正是“努力的父爱”的最好诠释,“情感迂折”更是“隐忍的父爱”的同义注释。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感受父爱。先引用三位大师的话语,将学生的情感聚焦父爱。“月台买橘”是父爱子的集中体现,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字斟句酌,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感受“努力的父爱”。随之,将标题逐字解读出“努力的父爱”和“隐忍的父爱”。并通过对文本中“迂”字内涵的梳理提炼,进一步印证“努力隐忍的父爱”形象。品析中,始终强化学生咀嚼文本的品读串学意识。)
五、理解父爱,意境深远
上一环节我们感受了“努力隐忍的父爱”,但从字里行间总感觉父子间似有过或多或少的矛盾、隔阂,为什么作者没有明白说出?这篇文章也是在“送别月台买橘的背影”发生八年后才写,为什么当时没写?这篇文章的主旨仅仅是表达“努力隐忍的父爱”吗?
屏显:
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季羡林说:“《背影》表现的就正是三纲之一的父子这一纲的真精神……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就应该把眼光放远,远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然后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篇名文所蕴涵的真精神。若只拘泥于欣赏真挚感人的父子之情,则眼光就未免太短浅了。”
季羡林先生的话语,无形中洞开了我们赏读的视野。我们先来简要了解下文章中没有明白说出的父子间那些事。
屏显:
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
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只能怅然离开。
1923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亲不搭理他。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4年:朱自清寫小说暴露家庭矛盾,父亲说暴露了“家丑”,很不高兴。
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1928年:朱自清父亲读到《背影》。父子冷战解冻。
1945年:朱自清父亲去世。
从以上父子大事记中,我们发现朱自清在写作《背影》之前,与父亲的关系一直很紧张。从中也可以看出“月台买橘”时,“我”虽有情感触动,其实并没有完全理解父爱,之后与父亲甚至还有多年的冷战。这种状况,也许我们在座的部分同学,隐约感到有自己的影子。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变化的心路历程。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此文写父亲反复写“背影”,有四次之多,写“我”则反复写了什么?(预设:写了“我”的四次眼泪)我们找到这四次眼泪,交流体会下“我”的心路历程。
屏显:
第一次:……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20岁大学生)
第二次:……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20岁大学生)
第三次:……我的眼泪又来了。(20岁大学生)
第四次:在晶莹的泪光中……(28岁大学教师)
余光中先生在《论朱自清的散文》中说:“《背影》一文久有散文佳作之誉,其实不无瑕疵,其一便是失之伤感。短短千把字的小品里,作者便流了四次眼泪,也未免太多了一点。时至今日,一个二十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而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
对于余光中先生的观点,你是否赞同?请说说你的观点。
(预设:其实,朱自清先生的眼泪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决不是浅薄的“伤感”,其中蕴涵着不可明言的复杂的感情矛盾。第一次流泪是因目睹家境颓败,又想起祖母去世而伤心。但很奇怪,文中对祖母去世却是用“死了”来直白叙述,为什么这样?我们查阅了相关资料,来看看祖母是因何去世的。)
屏显:
这年冬天(1917年),因祖母逝世,回扬州奔丧。父亲时任徐州榷运局长。在徐州纳了几房妾。此事被当年从宝应带回淮阴的淮阴籍潘姓姨太太得知,她赶到徐州大闹一场,终至上司怪罪下来,撤了父亲的差。为打发徐州的姨太太,父亲花了许多钱,以至亏空五百元让家里变卖首饰,才算补上窟窿,祖母不堪承受此变故而辞世。(姜建、吴为公:《朱自清年谱》,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
原来,造成祖母去世、家庭濒临崩溃的原因,就有父亲道德上的过错。作为儿子,对父亲此等说不上口的品行以及造成的后果,朱自清写得非常含蓄隐晦。虽然口不能言,但却郁积于心。在此情况下,儿子对父亲在情感上是有距离的,对祖母去世就用“死了”来言说。这时,见着父亲、看见家境、想起祖母,百感交集,流下的应是“悲伤的”“悲痛的”,甚至是“哀恸的”眼泪,也许还有对父亲或多或少的怨怒吧。
第二次流泪,是因目睹父亲的背影而感动,因背影呈现的老态而伤感。其实,“我”当时的心理不仅仅是一般的感动、伤感。因为前边还觉得父亲办事有点迂,但现在看到父亲这样艰难地爬上又爬下,为的就是给我买一袋橘子,所以这里还有惭愧、内疚,是愧疚的泪。
第三次流泪是第二次的延续,其实也是在强化当时“我”愧疚的心理情感,是感动懊悔的泪。更是为第四次流泪,提笔写作《背影》做了情感上的时空酝酿。
第四次流泪是因父亲来信,说到一些伤心事,挂念父亲,浮现“背影”。其实,此次流泪决不仅仅是一般单纯的挂念。父亲的“大去”是二十年之后的事。父亲这封处处矛盾的来信真正想说什么?朱自清又从中读出了什么?
屏显:
“去年父亲来信,问起阿九,那时阿九还在白马湖呢;信上说:‘我没有耽误你,你也不要耽误他才好。我为这句话哭了一场;我为什么不像父亲的仁慈?我不该忘记,父亲怎样待我们来着!”(朱自清:《儿女》)
“在北方定居后,生活是安定了,可是精神上却更加痛苦。尽管由于姨娘的作祟,尽管父亲的做法过分了些,自己虽然也曾一再的忍受着,但总不能就这样的僵持下去。最后终于决定自己认错,请父亲原谅,既不向老人争曲直,也不希望有回音,只是尽其在我的发出信去。就是这样的一份感情,心绪得到了平静,对父亲产生了强烈的怀念,而写下了这一篇《背影》。”(周锦:《朱自清作品评述》,台北智燕出版社,1978年版)
是父亲的示弱,是父亲的“大去之期不远”,是父亲随时可能的离去,让“我”在灯下泪水潸然而写了《背影》——他终于读懂了父亲坚硬而柔软的心,他终于读懂了那个“背影”之所以总是刻在他脑海中烙在他心田上的原因,真正明白了那个“背影”的内涵。八年之后,“我”也已为人父了,对父亲终于多了一份理解。这时儿子对父亲的感情有了质的变化,当时的愧疚、懊悔变成了如今的激动、忏悔,为此泪光晶莹。文中有一个形容“我”的词,就很好地传达出这种忏悔的心理(预设:“聪明”过分,太“聪明”了,与父亲的“迂”形成鲜明的对照)。
那信是父亲的言弱示好,此文则是儿子伸出的橄榄枝——希望父亲看到文章,以修旧好。实际上,朱父看到此文,也便与儿子和好。
屏显:
一九二八年,我家已搬至扬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睛,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父亲在看到《背影》的几年后,便去世了,他是带着满足的微笑去世的。(朱国华:《朱自清与〈背影〉》,《人民政协报》,1998年10月25日。)
散文重在表现“我之心”,赏读的重心就在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这些品读看来,朱自清先生是怀着羞愧、伤悲、感恩等复杂的情感写作《背影》的。由原初不以为然、毫不领情、抵触厌烦父爱到瞬间触动、偷偷感动、愧疚懊悔、激动忏悔,将“我”的这段理解父爱的心路历程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之所以有这种情感态度变化,其一是父亲对“我”很好,让“我”感动;二是“我”本来就对父亲怀有深情,内心的强烈震撼是很容易发生的,所需的只是“背影”这样的契机。
因此,此文的主旨不仅仅是表达父亲“努力隐忍的父爱”,而更是表达一个儿子对父爱的理解,是儿子对父亲的“愧疚”“忏悔”。正是在这种情感的主导下,文中总在淡化隐晦父子间的矛盾、隔阂,曲笔掩饰父亲的过失,为长者讳,使我们初读感觉云淡风轻,细读品赏之下,其实意境深远。作为子女应理解、宽容、感恩父母,努力创设和谐的亲情氛围。朱自清先生通过《背影》一文教会我们如何“为人子女”。
文章以“背影”为题,“背影”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是否可换为“父亲”“父爱”等为题?
(预设:从内容来看,“背影”是父爱的象征点、父子之情的交会点、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从结构来看,“背影”是文章中“我”的情感變化的转折点,也是文章的线索。如换为“父亲”“父爱”等题,人物或主题一览无余,不如“背影”含蓄蕴藉,也不如“背影”更有意境,内蕴更丰厚。)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理解父爱,也是教学难点。为突破难点,通过质疑写作时间,结合名家解读和父子资料链接,紧扣四次眼泪探寻“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变化的心路历程。在情感的抽丝剥茧中,逐步明晰此文的主旨是表达对父爱的理解、宽容与感恩,要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并水到渠成地明了以“背影”为题的妙处。此环节有机渗透如何“为人子女”这一现实的生活情感热点。)
六、品味词句,言淡情浓
屏显:
叶圣陶先生认为“这篇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多读几遍,自然有数。如果读得合乎自然语调,人家听了一定很满足很愉快,因为他听见了一番最精粹的说话。”(《叶圣陶论创作:文章例话》)
《背影》一文没有花哨的词语,也较少使用修辞手法,语言平淡质朴,多写口语。但是,这种素朴的语言又绝不随意、乏味,而是有着典雅的气息,适当使用文言词汇,却又能融为一体,不显生硬。《背影》的语言被叶圣陶先生赞为“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话,也没有多余的字眼”,语言简洁,句式简短,句句有用,鲜有冗词。但是文章的简净并没有流于笼统、抽象,而是该详则详,特别是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文笔细致,不厌其详。当然,即使是细致的描写,也多是白描,因此与简净的整体文风并没有产生矛盾。
屏显:
建议可采用以下方法品味此文词句:
1.替换法:通过替换词语,比较用词前后的深意内涵。
2.删除法:通过删除词语,比较词语有否的深意内涵。
3.语境法:通过瞻前顾后,体悟遣词造句的深意内涵。
1.品词
(2)请结合语境细细品味文中四次“终于”,三次“自然”,三次“爬”,三次“嘱”,两次“唉”等的深意内涵。
2.析句
请同学们完成课后的积累拓展第四题,赏析此文素朴而又典雅、简净而又细致的语言。
屏显:
素朴:少用修辞句式简短多写口语
典雅:适当文言适当书面语典范文雅
简净:语言简洁明白易懂变换视角
细致:文笔细致传神白描用词精准
3.自主品析
结合上述范例,自主品析、交流体悟此文平实而饱含感情的语言。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集中品味文章的语言,培养学生赏析散文语言的能力。屏显中叶圣陶先生的话,让学生整体感知《背影》的语言特色,然后提供品味简净语言的方法支架。在具体品味中,做到规定与自选相结合,从而较全面地体悟简净的整体文风。)
七、学文识类,写人记事
学习目标1是学习写人记事散文。下面,我们回顾下《背影》赏析的过程,简要小结下这类散文的特点。
小结:写人记事散文主要把握三方面:一是理清线索,形散神聚;二是体悟情感,意境深远;三是品读语言,文简意丰。“写人”要抓住特征,凸显个性(努力隐忍);“记事”要选最动情的事,最动情的事又要突出最动情的形象与瞬间(月台买橘的背影);“抒情”应真情实感,意境深远(对父爱的理解、宽容与感恩,要创设和谐的亲情氛围)。简而言之,就是要做到“人”“事”“情”三者有机融合。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对前几个环节的一个收束与归结。集中明晰写人记事散文的主要特点,达成学文识类的教学目标。)
八、体验传承,拓展延伸
1.完成课后的积累拓展第五题。
课文第5段中,作者两次写到自己“聪明过分”的行为,你怎么理解这里的“过分”?在长辈面前,你也有过类似的表现吗?读完这篇文章,你对自己的“聪明”和长辈的“迁”有什么新的体会?说出来与大家交流。
2.说说启示。
朱自清《背影》一文之所以成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常青树,其生命力不仅在父爱,更在理解父爱,是无数为人子女者可读一辈子的经典。朱自清先生从感动背影到写作《背影》用了八年,艰难地理解了父爱。
同学们,回想下你与父母间是不是也有些矛盾,总认为他们说话不大漂亮,不理解你。其实是你还不理解他们,他们的爱是静水流深的……也许三年后、五年后、十年后,长大后、为人父母后,你再回望他们的背影,就另有一番滋味了。同学们,《背影》一文用“背影”背起了厚重的父爱,以“眼泪”串起了对父爱的理解。有空就读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吧!终有一天,你会豁然开朗。
建议大家课后再读一读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或许会帮助我们进一步读懂《背影》中努力隐忍、静水流深的父爱,也将进一步教会我们如何为人子女。
屏显: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龙应台《目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在完成课后的积累拓展第五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阐发文意,从课文遷移到自己的生活体验,并拓展阅读相关文本。为学生的亲情矛盾打好补丁,让理解、宽容、感恩、和谐的人文情怀埋下种子。)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显“学文识类”隐“‘生·成教育”
部编版八年级教材与七年级相比,人文主题逐步走向生活的现实和生命的本然;阅读方法开始转向专业,文体意味渐趋浓厚;阅读策略指向文体学习,更强调自主与深入。针对文体线索特别明确、文体安排细致集中的教材编排特点,教学宜抓住不同文体写法、语言的特点来设计。
为此,我们首先遵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文学作品教学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简而言之就是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和品味语言。
同时,将《背影》作为写人记事散文的典范,让学生“学文识类”,大致了解此类散文的主要特点。教学中,我们主要围绕“人”“事”“情”三点来品析,按照三方面来设计:一是理清线索,形散神聚;二是体悟情感,意境深远;三是品读语言,文简意丰。
该单元的课文既是不同类型散文的代表,本身也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背影》就表现了永恒的父子之情,感人至深。文章富有积极的意义,仔细品读,可以帮助学生打开视野,间接地获得人生经验。或许过了若干年,学生会忘掉许多东西,但是会记住文中的一些细节,以及阅读时的心灵体验。这对他们的成长很有益处。
【参考书目】
1.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2.李明哲:《此情可待成追忆——〈背影〉备课札记》,《语文报·初教版》,2011年第13期。
3.王君:《生之苦痛与爱之艰难——〈背影〉再读》,《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第11期。
4.李华平:《映射在“背影”上的是什么?——朱自清〈背影〉的教学解读》,《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5年第11期。
5.温儒敏、王本华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教体局教学研究中心)